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美联储使用创新的扭转操作来实现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说明其可能正在尝试通过人为地改变美国国债的风险收益比来达到政策目的。本文引用金融学传统的交易策略分析法来分析美联储扭转操作,认为美联储人为压低了美国长期国债的波动率,使长期国债波动率成为市场新的锚。本文将该操作视为美联储建立一种新的货币发行体系的尝试,并预测未来美联储扭转操作和其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对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2.
潘亮 《环球财经》2010,(12):70-73
在传统的货币发行体系中,美元的发行是以美国国偾为惟一抵押物,只有美元的发行绑定美国国债,政府才能制约私人金融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联储是间接发钞;而今,  相似文献   

3.
自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以来,1998年是国债发行量最多的一年,总计发行国债高达6591亿元,其中包括向4家国有独资银行发行的用于补充其资本金的30年记帐式附息特别国债2700亿元,其余的3891亿元国债是用于当年支出的。这样大幅度地提高国债的发行量,尤其是大量的国债筹资已经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之上,一下子就将财政信用的风险问题提到了众人瞩目的位置。笔者认为,财政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靠新债偿旧债,一旦新债发不出去该怎么办;二是财政信用资金的使  相似文献   

4.
国债是国家作为借款人为实现其职能而直接向贷款人融资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在我国,国债专指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所发行的各种国家公债。国债不仅是我国集中性借贷和有计划闲置资金调节货币流通、促进货币供求平衡的手段,而且在抑制通货膨胀,培养投资意识,改善宏观调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业稳健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债交易体系和市场体系的主体投资人越来越多地关心国债的品种、期限、利率及发行方式,以求获得风险小、收益率高和可变现性。所以分析国债热销对健全国债管理制度,建立市场化国债体系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国债销售市场空前活跃。以柳林县为例,从1994年-1998年累计发行凭证库券930万元,大大地满足了广大居民购买债券的需要。而1999年发行的凭证式国债供不应求,出现了排队挤买的抢购风,柳林县仅建行发行第一期凭证式国债27万元,不到一天就抢购一空。根据这一现象,笔者对国债发行市场各阶层投资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选择的几种典型投资方案中,被调查优先选择国债作为其主要的投资对象,而且国债投资的品种中,投资者又凭证式国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一、现行发行方式存在的弊端 1.利率的非市场化因素增加。由于凭证式国债通过银行发行时,利率一般由国家制定,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确定机制被人为破坏。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至少,在我国目前银行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之前,达到国债发行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是不现实的。但我们要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国债发行市场,必须坚持  相似文献   

6.
逯涛 《理论观察》2006,(1):140-141
伴随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央财政部发行的凭证式国债在发行和兑付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中国人民银行要对凭证式国债的发行机制及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债发行机制,建立新的国债发行体系,开发新的国债品种,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才能积极有效地实施财政政策,增加中央财政资金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今年拟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同时要逐年调减发行国债的规模。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代表性事项,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该如何调减?  相似文献   

8.
逯涛 《理论观察》2005,(1):122-123
伴随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央财政部发行的凭证国债在发行和兑付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中国人民银行要对凭证式国债的发行机制及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凭证式国债的发行机制,建立新的国债发行体系,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才能积极有效地实施财政政策,增加中央财政资金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张悦 《天津经济》2009,(7):41-43
一、导言 国债是以国家财政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自1979年重新举借国债以来,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自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债规模更是以年增近500亿的速度上升。  相似文献   

10.
完善国债经营管理刍议张明业,李梅娟经过近13年的国债发行,国家信用作为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信用经济中的地位已经确立;但国债经营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和规范,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中证券规范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完善和规范国债经营管理机制是新形势下国家信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债市场: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债市场发展的简要回顾及前瞻新中国发行国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折合人民币3亿元,1954—1958年中央政府又连续5年累计发行了33-54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这一时期所发国债均未上市流通,1968年初全部偿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从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到1998年底,累计发行国债12312-74亿元,国债余额约8000亿元。年度国债发行额从1981年的48-66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891亿元。同时,国债规模的变化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  相似文献   

12.
【英国《金融时报》7月5日】毫无疑问,中国央行短期内很难举起利率大棒。 至少,在中国的特别国债发行之前,很难看到中国央行加息。 很显然,如果中国央行在特别国债发行之前加息,那么,中国财政部发行的15500万亿特别国债发行利率肯定会水涨船高,无论这些特别国债是向中国央行发行,还是向市场发行。  相似文献   

13.
贾康 《浙江经济》2004,(7):37-37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今年拟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同时要逐年调减发行国债的规模。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代表性事项,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一直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从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发行规模增长十分迅速,特别是从1998年开始,为了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我国推行以发行国债为重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国债规模的增大,我们应该同时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增大,国债利息和财政赤字激增,在未来需要还本付  相似文献   

15.
财经速递     
《北方经济》2009,(19):38-38
财政部日前公布了今年四季度的国债发行计划.包括两期储蓄国债、六期记账式贴现国债和八期记账式附息国债。两期储蓄国债分别于10月份和11月份发行.期限均包括1年期和3年期。记账式国债主要以中短期为主.10年期以上国债发行计划仅有3期。值得关注的是.财政部将于11月27日招标发行50年期超长期国债。这是在国内发行的最长一期的国债。  相似文献   

16.
一、对国债发行方资金需求面的分析中央财政每年都可以从税收中获得稳定的收入。同时,通过发行国债获取更大的资金需求。因此,政府的资金需求规模决定国债发行规模。国家财政资金的需求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行国债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借新还旧。通过发行国债偿还旧债。三是发行国债,收缩银根,以抑制通货膨胀。四是吸收资金以进行投资项目建设。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17.
逯涛 《理论观察》2008,(6):148-149
国债因其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收益稳定,享受免税待遇等特点被称为“金边债券”,深受老百姓喜爱,是投资的主要渠道之一。2008年截止10月末全国已经发行凭证式国债5期,1300亿元。给齐齐哈尔市的发行凭证式国债计划为18,516万元,实际发行18,416万元,完成发行任务的98%。为什么一边是金融机构没有百分之百完成国债发行任务,一边是老百姓买不到国债?为了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对国债的需求,必须尽快、彻底地解决目前百姓购买国债难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结合实验经济学理论,综合分析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最优国债发行规模进行了数理分析。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行了具体的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对国债发行规模的最优化理论进行了实验分析,结合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数据,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提出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下降的情况下,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国债政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筹集更多资金,以加大公共投资支出。因此,国债政策也就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发挥国债政策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防止国债规模过大对财政收支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避免像某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因债务问题而陷入财政信用危机。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8月29日宣布,根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及调整2007年末国债余额限额的议案》,于当日发行第一期特别国债6000亿元。根据财政部公告,首期特别国债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境内商业银行发行,可以上市交易。本期特别国债期限为10年,票面利率为4.3%,[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