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贷配给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现象,其存在严重制约了资金配置的效率.本文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重信贷配给特征出发,运用租金创造模型分析了信贷配给持续居高不下的内在诱因,并总结了其造成的社会效率损失.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当前信贷配给状况的政策建议,以提高金融中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基于我国企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的信贷配给规则,其次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厘清信贷配给规则与金融周期的内生机制,再次利用信贷配给规则划分我国金融周期,对当前周期进行分析,最后基于金融经济平稳运行的角度,提出完善信贷配给规则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等经济主体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反映出当前信贷配给规则的主要特征;二是当前配给规则会对银行不良贷款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效应;三是基于信贷配给规则的金融周期仍在相对高位运行,当前信贷配给规则还有深度调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信贷配给的效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导致信贷配给现象的原因有利率上限管制,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利率上限条件下的信贷配给会导致信贷市场低效率,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配给则是帕累托改进。通过信贷配给的效率分析可得到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4.
信贷配给会使部分财富溢入公共领域形成租值并被耗散,引致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传统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程度或者信贷配给的均衡利率水平取决于信贷配给所带来的边际租值耗散和边际交易费用节约的权衡。要缓解信贷配给程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规范发展影子银行是一条有效途径。影子银行不但可以打破传统银行对信贷市场的垄断,而且降低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所耗费的交易成本,起到了缓解信贷配给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信贷配给会使部分财富溢入公共领域形成租值并被耗散,引致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传统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程度或者信贷配给的均衡利率水平取决于信贷配给所带来的边际租值耗散和边际交易费用节约的权衡。要缓解信贷配给程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规范发展影子银行是一条有效途径。影子银行不但可以打破传统银行对信贷市场的垄断,而且降低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所耗费的交易成本,起到了缓解信贷配给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信贷配给理论认为,在市场不完全和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框架下,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上的长期均衡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信贷配给程度非常严重,如土耳其为70%,印度为81%,严重的降低了农村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构建了利率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供给决策影响的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利率及其变动对农户遭受信贷配给类型和程度的影响;然后运用实地调查数据和多元Logit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利率变动与农户遭受的信贷配给程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利率增加先减缓农户信贷配给,而后,利率进一步提升将会导致信贷配给程度的增强;当前利率已经处在相当高的水平上,利率提升引发的信贷配给已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8.
信贷配给理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对于信贷配给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该理论不仅内容多、不系统,且理论模型多又较为分散,实证研究虽已处于起步阶段但度量仍较为困难。中国学者对此问题也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研究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零散介绍西方信贷配给理论研究情况,另一类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相应的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为全面理解和把握好信贷配给理论,本文从信贷配给定义、信贷配给理论发展、信贷配给理论模型、信贷配给实证和中国信贷配给理论研究等多视角,对信贷配给理论与实证文献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王馨  耿欣 《金融研究》2009,(4):196-206
本文从商业银行市场行为偏离导致的两个极端入手,认为"超常态"信贷配给的存在是导致金融机构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超常态"信贷配给之所以产生,或者是源于金融机构面临风险和收益权衡的时候盲目地选择了获取收益,或者是由于外部的制度约束。因此,减轻"超常态"信贷配给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关键。外部制度供给和银行市场行为选择都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制度不越位、不缺位,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行为约束,是改善"超常态"信贷配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使用1586个农户微观数据,基于农户分化视角,就社会网络资本对农户信贷配给的影响及其稳健性做了实证检验,发现传统农户更多受完全数量信贷配给影响,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多受部分数量和交易成本型信贷配给影响;社会网络资本可有效降低农户受到的信贷配给问题,但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户之间存在差异:社会网络资本可有效降低传统农户的供给型和需求型信贷配给,但在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供给型信贷配给的同时却增加了其需求型信贷配给;因此,建议对辖区农户进行分类管理,发挥社会网络资本的保障功能,避免由此产生"人情贷款",从而降低农户信贷配给。  相似文献   

11.
农户风险性信贷配给是当前较为重要的农村金融问题,构建理论模型对风险性信贷配给的形成机制进行理论探析,研究表明农户自身的风险偏好特性致使风险性信贷配给自发形成。同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风险性信贷配给对农户家庭纯收入、家庭消费支出、家庭农业生产性投资支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性信贷配给导致农户家庭福利受损,尤其对家庭农业生产性投资支出与家庭纯收入引致的损失效应比较明显。且分位数分析发现风险性信贷配给对较低与较高福利水平农户家庭产生的福利损失效应较强,特别是给福利水平较高农户家庭带来的福利损失效应最大。据此在农村金融创新深化期针对性地提出治理风险性信贷配给的政策启示,充分释放农村金融的支农惠农潜能。  相似文献   

12.
双重信贷配给,指我国信贷市场对国有企业的信贷偏向(非均衡信贷配给,McKinnon,1973)和基于信息不对称原因造成的信贷配给(均衡信贷配给,Stiglitz和Weiss,1981)。本文采用深市A股上市公司2001—2009年的数据,检验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双重信贷配给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国有银行改革的深入,民营上市公司遭遇非均衡信贷配给的程度减轻,而与信息透明度有关的均衡信贷配给的现象增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从均衡信贷配给和非均衡信贷配给两个方面,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给予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贷款难:一个基于信贷决策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信贷配合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融入抵押品价值、抵押清算成本、银行信贷审查成本等因素,分析得出结论: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信贷配给是银行理性选择的结果;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配给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其贷款难问题。并在文末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周虹 《时代金融》2012,(23):37-38,42
近年来,我国的区域信贷配给呈现出东部地区信贷配给弱化,中西部地区信贷配给强化的空间非均衡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描述我国信贷配给存在区域差异的前提下,从信贷配给的主体——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域资金回报率、区域信贷规模、区域法制信用环境和区域市场结构等是造成信贷配给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上述原因,是有效消除信贷配给区域性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周虹 《云南金融》2012,(8Z):37-38
近年来,我国的区域信贷配给呈现出东部地区信贷配给弱化,中西部地区信贷配给强化的空间非均衡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描述我国信贷配给存在区域差异的前提下,从信贷配给的主体——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域资金回报率、区域信贷规模、区域法制信用环境和区域市场结构等是造成信贷配给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上述原因,是有效消除信贷配给区域性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梳理曲基础上,从均衡信贷配给和非均衡信贷配给两个方面,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给予了简要坪述.  相似文献   

18.
信贷配给是制约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引入制度因子,量化信贷配给,构建了信贷配给宏观计量模型,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状况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明,利率和制度因子是造成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两大因子。应合理调控利率、推进深化改革、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不对称状况下的信贷配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不完全普遍存在于商业信贷活动中,这使得信贷配给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本文借鉴了前人理论,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信贷配给模型,分析了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由此得到的启示是,缓解信贷配给问题关键在于营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化信用环境,改善中小企业整体资信状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建立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特殊设计的直接诱导式询问方法,对农户面临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进行调查和识别,并实证分析影响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将灵活的利率差异化管理作为弥补潜在贷款损失的手段。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中多种类型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并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合约特征和放贷行为偏好使得一部分农户被配给出信贷市场,一部分农户主动退出信贷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倾向于与农村地区少数生产规模较大、具有稳定收入和身份特征的农户建立稳定的、以重复放贷为基础的信贷供给机制,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农户将面临配给,这与利率管制时期的放贷行为并无本质差异。未来须调整仅仅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解决融资难题的改革思路,深入到市场结构、信贷合约和产品创新以及包括公司治理、风险甄别和内部管理机制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等微观层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