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5年以来,中国就把出口退税作为强势激励贸易的政策。2004年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湖南的出口贸易将会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使用湖南的具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出口退税与湖南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之问存在高度相关性,但从长期来看,此次出口退税调整有利于优化湖南出口产品结构,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2003年10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并于2004年1月1日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口退税政策适时变革,我国再次改革出口退税政策,降低出口退税率,纺织品业所受影响最大。本文就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结合实践,客观地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分析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对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影响,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纺织品行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普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5):64-68
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出口退税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对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近年来最新发展起来的面板单位根及面板协整时间序列方法,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的拓展和调整,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退税额与纺织品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样本基于41个国家1996-2006年的面板数据。检验结果表明: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纺织业的出口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智慧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1)
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我国实施了多项出口贸易鼓励政策。本文对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贸易三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并通过VAR模型估计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的实证分析,得出三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两个因素的实证比较,得出出口信用保险虽然在短期内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还不够显著,但从长期看却是显著的,并且要大于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最后提出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阳生 《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40-44
本文对出口退税率调整如何影响我国外贸出口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我国出口额有遏止作用,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我国平衡贸易顺差的有效手段。但退税率下调的政策效应延迟显现,政策调整初期可能出现抢时出口,导致月度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短期内产生与政策意图相违背的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退税率降低(提高)1%,出口额会相应减少(增加)1.845%。汇率、价格、GDP和退税额等都是影响出口额的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GDP。 相似文献
7.
杨文文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28(1)
本文立足经济、贸易、投资等综合视角,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以月度销售产值作为产业经济增长的被解释变量,对应频繁的出口退税率变化,区别于出口量只能考察对外贸易增长水平,并结合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汇率、固定投资额等构建了计量函数.同时从现实角度分析了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和出口退税率历年调整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8.
熊莺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27-33
2004年以后,我国出口退税进行了退税率调整,本文截取2005-2010全国各地区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门槛面板回归的结果表明,调整后的我国出口退税机制只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上作用明显,而在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作用有限,这与出口退税的多重功能定位之间的矛盾有关。在对我国环境资源方面的矫正机制进行逻辑梳理后,本文认为应该还出口退税以原有的中性,实行完全退税,转而依靠更为有效的出口关税对环境资源要素的国内外差价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9.
出口退税调整对中国家具行业出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中国颁布了新的家具出口退税调整。出口退税下调会影响到中国家具行业的成本和竞争力。本文在结合近期中国家具出口退税调整情况及原因,分析新的出口退税调整对中国家具行业的贸易方式及出口方式、产品结构、进出口的变化影响。得出应对新的退税出口调整所带来的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量化,并分析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在内五个影响因素对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影响程度,从而得出主要结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我国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最后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6)
本文运用2003~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16国OFDI以及3位SITC编码的200多种产品出口贸易数据,采用Haussmann等(2007)的方法测度中国对中东欧16国出口技术复杂度,以两国人均GDP、贸易距离、出口总值以及合作机制等数据作为控制变量,实证检验OFDI对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国对中东欧16国OFDI显著促进了对该区域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而且中国人均GDP、出口总值均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同时16+1合作作为中国首次进行次区域合作机制,显著提升了OFDI对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于2008年末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抵御金融危机对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先后多次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使得出口退税总量在财政收入增速快速下降、出口贸易额大幅萎缩的同时出现较大程度的提高。本文从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动情况入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究出口退税政策变动对出口贸易的有效性,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技术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潘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6(2):57-60
随着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渐削弱,发达国家凭借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设置技术壁垒,保护国内产业,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本文首先分析国际技术壁垒的新趋势,接着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技术壁垒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出口量和出口额的影响,最后探讨中国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影响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口退税政策,是一个国家为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而运用财政手段,将出口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部分或者全部退还给出口商,使得出口商品以含部分税或者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所实施的项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对鼓励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廉价商品经常遭到反倾销调查;对美贸易持续不断的顺差;外汇储备的直线上升,以及我国各级财政都出现赤字,许多专家学者都因此而提出取消出口退税。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分析和对我国出口退税状况的实证研究,探讨出口退税与出口贸易量的关系,从而为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出口退税与税收中性--对我国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莹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2):22-23
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出口欠退税问题,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而出口退税率的调低是此次调整的主要内容。调低出口退税率既违背了出口退税的中性原则和国际惯例,也无助于彻底解决我国出口退税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治本之策应是在坚持彻底退税的基础上,采取以下配套措施:一是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按照增值税的分享比例,建立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调动中央和地方发展出口贸易、加强退税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加强退税管理,严厉打击出口骗税;三是规范增值税,减少税收优惠。 相似文献
16.
出口退税政策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口退税作为一种中性税收.政策,是消除出口歧视.鼓励公平竞争的一种手段。也是各国普遍采纳的国际惯例。本文通过出口退税政策与人民币汇率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出口退税的作用进行了考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现阶段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出口退税对外贸出口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玲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9(3):111-114
研究了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出口退税与外贸出口的互动影响;分析了出口退税对外贸出口增长、外贸出口的产业结构、外贸出口方式、外贸出口竞争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实行弹性的出口退税率制度,取消出口退税指标管理,完善中央和地方分担出口退税的机制,逐步实行征退一体化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行外贸代理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别就1997~2004年间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及波动对中国向日本及欧元区国家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及波动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短期影响效果不显著。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对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影响有限,但可以改善中国对欧元区国家的出口贸易;人民币汇率波动不利于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而对欧元区国家的出口影响并不显著。据此,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不会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有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孙宏 《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8,(5):34-34
文章在我国大幅度下调了铜制品出口退税的背景下,针对铜制品出口企业所受到的巨大影响.着重阐述了企业所应采取的对策,以期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20.
运用1985年~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地区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东部地区的出口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出口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