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贷配给、内生金融约束与中小企业融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中小企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本文试图用“二元经济”模式下的“二重信贷配给”来解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提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路径,即利率市场化、信贷联网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2.
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还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较少涉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出现了融资难的现状。本文在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信贷模式和我国苏州高新园区的融资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几种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模式,希望能够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从实践角度探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可持续性问题,指出现阶段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市场体系中,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提高贷款满足度,而建立政银企联动机制和“征信+信贷”模式是其实现的有效方式。“征信+信贷”的核心是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其作用机理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整合征信功能,通过完善公共征信系统和引入社会征信机构,重点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和对接效率问题;二是依托征信体系建设成果开展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中小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傅太平  乔志芳 《全国商情》2006,112(11):34-35,88
解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仅仅一味地呼吁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或单方面地要求民营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规范财务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而新型的银企关系———关系型借贷能确保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从而实现商业银行与民营中小企业利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阿里巴巴集团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发展迅速,通过对阿里巴巴金融服务模式的分析发现:其在商业模式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且通过商业创新模式下的信贷多方博弈限制了受贷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最后,根据这种新的模式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斯蒂格利茨和韦斯信贷市场经典模型基础上,引入界定中小企业特征指标的资产规模变量和风险变量,建立一个信息不对称下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模型,分析利率作为甄别机制时,抵押品、企业规模等因素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影响,为中小企业信贷配给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并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7.
借鉴小额信贷的这种关系型贷款的运行原理,从理论上构建了基于集群融资的中小企业贷款模式。运用信息经济学,从外生性融资效率与内生性融资效率两个角度,解释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的优越性,从而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商业银行实行信贷配给,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关系型融资的出现,使银行能完全掌握中小企业的内部信息,获得长期租金收入。关系型融资能减少代理成本,降低交易费用,救助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关系型融资是中小企业和银行“双赢”的融资模式。关系型融资要求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商业银行制度创新、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9.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融资困难已成为当前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问题,欠发达地区问题尤为突出,通过研究分析欠发达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制约欠发达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发展的因素,提出改善欠发达地区信贷融资环境的建议,并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构建多维度的信贷融资服务模式,试图通过这些分析和研究,为欠发达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模式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浙江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集聚,而这些中小企业,分布广,污染排放量大,相对那些大型企业更难监管。中小企业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已经成为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的特点对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探讨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困难的原因,并对解决“浙江模式”下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在“大鱼吃小鱼”的激烈竞争中忿战愈勇,毋庸置疑,不断创新是企业自身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创新的模式有很多种,有一种创新是在保障已有产品正常生产和销售情况下进行的新技术研发,这种创新模式对于没有强大资金支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谓稳妥之举。中航气弹簧所运用的“两条腿走路”的创新策略正是有效地规避了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风险,为自身的成长壮大开辟了一条坦途。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在整体经济不利的环境下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中小企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在信贷市场上却面临着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陷入融资难的困境。文章试图从信贷配给的视角解释商业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用二元经济模式下的双重信贷配给解释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并且提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一条可行性途径,即市场利率化,信贷信息联网以及信贷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并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也不是我国独有的问题。按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少、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谭祐华 《全国商情》2012,(19):46-47
有研究表明大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且能给自身带来丰厚的利润。本文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在信贷需求、风险、成本方面的特点,结合目前我国大银行在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控制成本和提高收益两个角度提出了未来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稳步推进小微型信贷机构自愿、有序地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既有利于小微型信贷机构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审贷效率,也能缓解融资难题、优化信用环境。目前,可采取搭建区级服务平台的接口模式、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开发信贷报数系统的非接口模式、“介质报数-上门查询”非网络接入模式和专线直接接入模式。为加强小微型信贷机构接入管理,应坚持“严格准入、严格管理”原则;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拓宽小微型信贷机构接入覆盖面;建立灵活且适宜小微型信贷机构的数据采集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商业银行,也将获得诸多商机,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双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们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结构调整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瓶颈,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与地位极不相称,“资金贫血症”已成为通病。本文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因素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专门金融机构和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建议,对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走出信贷融资困局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优化信贷结构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落实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的指示,对近4年来我国信贷结构变化状况进行数据对比分析,针对信贷结构变化存在的问题,提出控长贷、增短贷,压缩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贷款,增加对“三农”贷款,增加对中小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创新企业贷款等优化信贷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P2P小额信贷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间、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但我国P2P行业的发展存在多方面的困扰。本文在介绍国外P2P小额信贷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的P2P小额信贷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了目前我国P2P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P2P小额信贷模式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我国P2P小额信贷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与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存在一定差异,催生出信贷市场评级收费的多种模式.从不同角度对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收费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收费模式有其存在的环境基础和客观依据.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的发展路径是,“借款企业向评级机构付费”模式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商业银行向评级机构付费”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阶段性需求,“借款企业向银行付费,银行向评级机构付费”模式应是评级收费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