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构建精准扶贫政策影响益贫式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16—2019年宿迁市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数据,检验精准扶贫政策对村级益贫式增长与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在精准扶贫政策干预下,村级实现“强益贫式增长”,其机制在于,改变低收入农户生计模式、强化“三保障”、提升收入稳定性,而增强收入稳定性的中介效应最强;(2)帮扶措施实施广度与精准度较低造成扶贫项目收益减贫成效不足;(3)救助补助类收益能明显提升教育与医疗保障水平,但住房保障益贫性有限;(4)精准扶贫政策能促进较低收入农户实现更快增收,也呈现较强的县域益贫性。这意味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仍是难点,因此,应加大经济薄弱村产业帮扶力度,在提高贫困标准、强化分类施策的同时,提高帮扶精准度,探索建立综合性社会保障体制,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益贫式增长成效。  相似文献   

2.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贫困家庭发展韧性为切入点,构建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发展福利的长期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2011—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PSM-DID)方法实证考察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政策显著提升了贫困家庭发展韧性,提升幅度达到6.86%,这一结果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动态效应分析显示,精准扶贫成效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强化,政策实施后的第五年,贫困家庭发展韧性提升了11.66%。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精准扶贫效果兼具时效性与持久性特点。从静态视角看,精准扶贫政策提升贫困家庭发展韧性主要有提高家庭资产积累与促进人力资本培育两条路径;从动态视角看,精准扶贫政策有序保障了贫困家庭向上流动,从长远上降低了返贫概率。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效果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该结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塑造“韧性小农”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先行资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基于非传统途径的永续盘存法审慎估算1996—2020年中国省际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的生产性资本存量,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门限面板回归模型实证考察农村各类基础设施投入对农民工资性收入、非工资性收入影响的结构性、空间性和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结构性上,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投入显著促进农民各类收入增长,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投入仅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空间性上,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投入具有稳健空间溢出效应,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投入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但对非工资性收入具有空间竞争效应。异质性上,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农村基础设施增收效应存在显著非线性影响,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投入的边际收入不断下降而社会基础设施投入的边际收入不断上升。因此,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背景下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策略应从结构性、空间性和异质性三方面布局。  相似文献   

4.
马俊 《技术经济》2022,41(7):1-12
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数据缺失,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相关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空间异质性假设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影响效果及其分维度、分区域异质性特征展开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和数字普惠金融均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进一步实证发现,增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确实可以强化本区域创新能力,但对邻近区域创新能力会产生抑制或冲击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成立,其中在西部地区该“虹吸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分维度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均能有效促进本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此外,基于非线性假设建立的门槛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随着自身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年、2015年、2017年三期面板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显著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概率,扩大了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规模,并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本文进一步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农村家庭进行教育投资的概率和人均教育投资规模明显增加。机制分析证实,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增加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减轻农村家庭医疗和养老负担的方式提高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水平。本文的研究发现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要素不断深化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协同联动机制,将对收入分配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维度,深度剖析数字经济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基于201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收入基尼系数,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具有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显著加深收入不平等程度;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仅体现为对本地区的影响,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扩大周边区域的收入差距;中国区域间数字经济的收入分配影响效应空间异质性突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显著拉大收入差距,数字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基于所得实证结果,为缩小数字经济时代的收入差距,本文提出要加强平台监管与反垄断规制、调整和改革现有劳动保障制度、完善数字化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和完善落后地区及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东中西部数字经济发展协作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都市区是城市群的增长极核与辐射源,城市群又是其所在区域的增长中心,研究大都市区的溢出效应及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特征有助于为区域发展决策与战略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在“六普”分县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以及大都市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人口等要素资源向长三角城市群集聚现象显著,但在城市群内部大都市区外围区县形成新的集聚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在影响经济空间格局的各因素中,除要素投入、政策、集聚经济等因素外,区位条件也有重要作用;是否邻接大都市区这一虚拟变量通过了检验,除了说明区位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力以外,也进一步证实了大都市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析法测算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究其数字经济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计算其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识别影响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从空间演化格局看,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失衡发展问题较为严重,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中心—半边缘—边缘”圈层结构和“内高外低”特征。从空间相关性看,北京、天津和廊坊呈现出“H-H”型空间聚集特征;邯郸、邢台和衡水表现为“L-L”型空间聚集特征。从空间影响效应看,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对本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人均GDP、城镇就业人数、产业结构则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水平与技术进步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从空间异质性检验看,城市规模异质性显著影响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背景下,以知识溢出为切入点,借助“宽带中国”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1)网络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提升了本地的创新水平,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该结论仍然成立。(2)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的提升效应存在时间异质性,创新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变大后变小,在网络扩张的第3年达到最大。(3)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效应在东部、城市规模较大和交通基础设施较发达的城市更大。(4)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的创新水平也会产生正向影响,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会高估网络基础设施对本地城市创新的提升作用。研究结论为新时代国家发挥“网络强国”和“创新强国”战略的“合力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13年以来,伴随着精准扶贫思想的落实、扶贫脱贫路径的明确,扶贫工作因地施策、有序高效地推进,切实帮助各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朝着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迈进。因此,搜集了63篇核心文献梳理分析,得知理论界对扶贫政策在实施后的绩效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角度多,包括精准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绩效;研究的区域广包括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某些区域或微观村落。以层次分析法作为主要绩效评价方法,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领域各区域的扶贫成效用量化模型来评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扶贫绩效的对策。结论是: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已经实现,未来理论研究将围绕"后扶贫时代"如何持续稳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深入,如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的持续增收效应,消费扶贫绩效研究,扶贫政策调整后绩效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当前贫困人口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一些扶贫政策不适应、不协调、不聚焦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各项扶贫措施的整体精准性较差,失能人口等绝对贫困群体脱贫压力大.“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为此,“十三五”时期要把扶贫工作放在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趋势下来整体布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扶贫攻坚成效,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到2020年如期脱贫.  相似文献   

12.
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此时“倒U型”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中我国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西部S省G市三县贫困户建档立卡微观追踪数据,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渐进DID方法,系统评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效果,并基于配套精准扶贫项目和帮扶人制度的双重视角,对促进搬迁政策效果的精准扶贫项目渠道作用和帮扶人制度保障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显著降低了家庭贫困发生率,并提升了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表现出显著的脱贫效应和增收效应。三县的本土化集中安置特色模式,比分散安置表现出更好的政策效果。搬迁政策除了直接效应外,还通过配套精准扶贫项目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公益岗位项目等渠道发挥作用,但短期内教育扶贫、金融扶贫项目的渠道作用不显著。帮扶人长期帮扶是搬迁政策起效的制度支撑,搬迁政策效果仅在长期帮扶样本中显著。  相似文献   

14.
《经济研究》2017,(9):117-132
本文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并以家庭为考察对象,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对现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居保)的扶贫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对大病冲击下城居保对不同阶层的收入影响及其滞后效应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城居保政策对低收入城镇家庭具有明显的扶贫效果,尤其是对受到大病风险冲击的困难家庭,在避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上能够起到显著的缓解作用,而且这种作用随着时间延续并通过影响家庭教育培训支出和劳动力健康状况还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但其扶贫效果在不同收入家庭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对中高收入参保家庭的影响尤甚,出现了"目标上移"现象,扶贫的精准性与预期存有差距,这为未来的精准扶贫工作指明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穷困区域、不同贫困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贫困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作为“互联网+”国家战略之一,“互联网+精准扶贫”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本文以武汉市渔樵村、罗汉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村进行全面实地调研,做出“互联网+精准扶贫”可能行之有效的路径探析,并基于政府的视角对农村扶贫工作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与门槛回归模型实证考察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随着OFDI逆向技术溢出水平提升,该正向推动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变化态势;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据此,提出优化对外投资结构、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OFDI政策,以期驱动区域创新绩效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6年省级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从整体、区域、产业3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异质性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差异化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地理经济矩阵下,各省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与人力资本空间相关性显著; 整体、行业、区域维度上,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且高端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与溢出效应,其空间间接效应均高于直接效应;低端人力资本普遍作用不显著,甚至可能产生一定逆向作用与溢出效应;男性人力资本比女性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更为普遍且强烈,尤其是男性高端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8.
水电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是精准投资的典型代表,也是脱贫攻坚期的创新型举措,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构建了精准投资项目理论模型,基于全国832个脱贫县(区)2014—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试点项目对脱贫县(区)经济绩效提高的因果效应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有效性。结果显示:首先,理论模型分析表明,试点项目有效兼顾了政府、居民和项目三方利益,是行之有效的扶贫手段。其次,实证检验表明,试点项目显著提升了试点县(区)的经济绩效。再次,调节效应分析表明,考虑脱贫县(区)的经济基础、要素禀赋及地理区位因素,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越大,政策效应越明显。最后,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试点项目可通过农业生产、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等对经济绩效产生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试点项目的精准实施完成了扶贫的既定目标,但在实现脱贫县(区)自我造血能力上仍需持续投入,充分消化吸收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在理念、规划、政策和体制机制的有效街接,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财政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政府竞争的视角,在考虑财政支出空间溢出效应的背景下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分析1998-2013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理论模型表明,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时,泰尔指数与财政支出的关系为倒“U”型,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时,泰尔指数与财政支出的关系为“U”型,且财政支出对泰尔指数的边际效应会随着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层面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城镇化阶段下政府间的竞争对各项财政支出产生有差异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对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不一致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医疗卫生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部地区显著为正,在西部地区显著为负;社会保障支出与科学技术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只在中部地区显著;而教育支出以及农林水事务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三个地区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1999—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就FDI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DI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会进一步拉大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存在异质性,东部各省份FDI对区域内发展差距的影响不明显,而中西部地区FDI会拉大区域内发展差距。三大区域内部各相邻省份之间的FDI空间溢出效果并不显著,在研究时需要区别对待。建议制定差异化的FDI区域引资政策,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FDI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