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增长乏力,区域差距不断扩大,且以省际差距为主要突出问题。制度壁垒阻碍生产要素流动和缺乏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都市圈是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有助于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和提升京津冀承载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京津冀包含京津和石家庄两大都市圈,双圈耦合可形成京津冀的“圈”“群”结构,共同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因此,应重点发展京津和石家庄两大都市圈,京津都市圈已处于成熟期,重点在于提升整体竞争力,石家庄都市圈尚处于萌芽期,重点是提升石家庄城市能级。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交通一体化水平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京津冀占全国经济份额下降、区域内部差距扩大以及区域空间结构有待优化等新问题。下一个十年,京津冀地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最新要求实现新作为,努力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结构优化、联系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3.
李晟  贾思言 《人力资源》2023,(15):26-27
<正>作为当前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人才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要素,首都人才高地建设,既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也要注重疏解非首都功能区域的发展,以更大力度推动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畅通人才资源在国内国际的双循环路径,另一方面,要明确人才高地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人才数量累积,人才是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重要的疏解要素,疏解也不是简单的搬离或迁移,要探索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天津都市圈成为天津深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都市圈建设的互动关系基础上,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依据“核心—边缘”理论,构建“禀赋差异—制度冲击—经济集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建设逻辑框架,分析天津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天津都市圈发展路径与对策:一是加快推进天津都市圈规划编制,完善都市圈协同治理机制;二是以优化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发展,提升转移产业对接能力;三是强化点对点交通与市郊铁路建设,提高都市圈空间通达性。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集中承接地和"微中心"、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思路。在研究国内外大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聚焦重点,将"微中心"建设作为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从顶层设计、科学选址、特色定位、配套条件和政策创新等多方面,采取加快"微中心"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八年以来,京、津、冀三地逐步实现了产业、交通、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动力所在,因此对协同机制研究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京津冀区域各产业进行比较分析可发现,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北京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部局,2015年北京第三产业占比已经接近80%,天津产业结构接近"三二一",而河北仍是"二三一",但京津冀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则是"三二一"。基于这种差异,寻找协同机制的突破点,然后选择可操作的运作策略,并以首钢、北汽为例,探索产业协同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加快层次化系统性的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是提高京津冀协同程度的重要路径。本文调研了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现状,给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与扩散的“技术-组织-生态”理论框架,以此为依据剖析了当前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推动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也发生重大调整,非首都功能加快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推进.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对北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北京要紧抓机遇在全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有力推动首都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10.
北京“合并东西城、建立中央政务区”的设想,或许已在中央决策层酝酿和论证之中了。 11月14日.国际城市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年会在京举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在当日发布的《首都战略定位》一书中提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滓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称“北京院”)始终坚决落实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加强“四个中心”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新发展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围绕北京“五子联动”发展实践,积极参与推动打造“北京标准”,  相似文献   

12.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治理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期以来,新区域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化背景下跨域合作治理研究的显学。新区域主义理论关注权力与资源的依赖关系、行动规则的构建与网络协作的达成,主张面向空间、功能和部门等纬度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间的协调机制。从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视角审视京津冀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京津冀区域的治理模式仍处于构建阶段,面临着缺乏区域认同、协调方向单一、社会力量参与有限、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从国家首都地区战略的高度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打造决策——协调——执行相衔接的综合治理体系,并加强法制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在以产业协同发展为主要抓手推进京津冀高度协同发展的新阶段,系统梳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模式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首钢京唐公司”)地处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是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工程项目,是首钢搬迁调整、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设的大型钢铁项目。首钢京唐公司是以流程化管理体系为基础,以自动化、信息化为手段,以协同制造、智能制造为目标的钢铁联合企业。首钢京唐公司二期工程,是首钢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历史背景下,作为率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而实施的重大项目,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可重点从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区域城市空间布局、补足交通和公共服务两块短板、加强产业对接与合作、完善配套政策体系等五个方面,研究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举措.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必须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路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环境压力日益凸显,河北省作为区域(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对河北省今后的生态环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初步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组成的首都都市圈。环京通勤圈是北京发展的重要腹地,也是现阶段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点。国外很多大都市利用既有铁路建设了联系中心城区与周边通勤圈的大容量、高速化、低票价的市郊铁路,有效支撑区域快速通勤出行,引导人口及部分中心城功能向周边新城疏解。  相似文献   

18.
《城市问题》2024,(2):103-104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讲话指出,要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全面深刻阐述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10年来,京津冀三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协同发展成果丰硕,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但在"整体主义"与"核心城市"导向的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存在对"配角城市"关注不足的问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唐山为例,梳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对唐山在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探讨了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区域、城市之间的冲突与调适。研究提出,新常态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唐山在经济增长压力下更倾向于延续(强化)既有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受到影响。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整体的转型发展,应避免"问题和矛盾"的转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北京应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与技术构成的全面转变上发挥主要作用,承担更多区域责任。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较为实际的两方面,一是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二是助推新型城填化,未来北京和天津周边城市的发展机会来自于产业承接。在产业链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城镇化建设和脚步也将随之加快。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将成为未来我国绿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及特征。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升级、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等角度进行分析,对在新一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廊坊绿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