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兆宇  张策 《人力资源》2004,(11):10-12
近日,’2004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的美籍华人关愚谦博士在论坛上发表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欧盟国家人才流动现状——看东西文化的差异》。关先生现在是欧洲华人学会理事长、德国华商总会总顾问、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关先生年过七十,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态度中肯、口若悬河。下面是本刊记者对他的采访。  相似文献   

2.
近日,’2004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的美籍华人关愚谦博士在论坛上发表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欧盟国家人才流动现状——看东西文化的差异》。关先生现在是欧洲华人学会理事长、德国华商总会总顾问、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关先生年过七十,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态度中肯、口若悬河。下面是本刊记者对他的采访。  相似文献   

3.
无"薪"激励     
物质是很好的有"薪"激励,精神不可或缺无"薪"激励,善用无"薪"激励,正是管理者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李先生是一家软件公司的销售主管,能力强,热爱工作,成绩显著,今年被派到他喜欢的某分公司升任销售经理,工资自然也增加了.但是,近期他工作不但没有热情,甚至还有辞职的念头.为什么升职加薪后反而要辞职呢?经了解得知:原来,引起李先生不满的原因来自他的上级.他的上级对李先生刚到该公司工作颇不放心,担心他做不好工作,总是安排一些很简单的工作,并且在李先生工作时也经常干预.李先生工作能力较强,习惯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上司的频繁干预非常不习惯,并逐渐导致不满情绪上升.  相似文献   

4.
楼忠福 《企业世界》2006,(12):27-28
4月16日,广厦董事局主席楼忠福应邀出席了复旦大学管理前沿论坛。为复旦大学EMBA们作了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讲。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将演讲要刊登如下,以飨读。[编按]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会议中,我认识了一位年轻有为的企业家李先生。早听说李先生创业的传奇了,于是我便问起他的创业秘诀是什么。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五年前,李先生还在一家台资企业做事。他们的老板不但是个在多国拥有众多公司的大企业家,同时还是个教授,是学者型商人,既有很好的经济头脑,又有很高的学术成就。李先生就是冲着这一点,进了他的公司。由于李先生勤奋,肯动脑,老板很快就提拔他做了部门经理,专管家具的销售。他也一直做得没什么差错。  相似文献   

6.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6,(21):114-114
如果能把集体朗诵李嘉诚先生2005年所做的《强者的有为》演讲里的某些段落作为毕业典礼的固定仪式,将使每年的这一时刻充满神圣感又是一年秋水碧,依然十里稻花香。年与时驰安可驻?长江后浪推前浪。歪诗念罢,说书人登场。这一回说的是长江商学院2006年EMBA/MBA毕业典礼暨EMBA  相似文献   

7.
《山东企业管理》2010,(1):50-50
EMBA是个良好的“人脉关系”平台,“良好的同学资源”就是选择EMBA的一个理由。实际上,通过学习构建同学商业关系网是许多EMBA班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不仅仅是EMBA开班上课后的一个意外收获。许多人读EMBA也正是看中了EMBA的“人脉关系”,看中了这个高层次的同学圈子,并希望能跻身其中。  相似文献   

8.
佚名 《数据》2011,(4):66-66
在一场国立大学EMBA课程,高阶企业经理人的演讲中,提到简单的数字游戏:1×1×1×1。1乘1,乘以十次,答案会变多少呢?  相似文献   

9.
讲过赚钱的艺术、奉献的艺术、管理的艺术,李嘉诚下次会讲什么? “讲过赚钱的艺术、奉献的艺术、管理的艺术,李先生下次会讲什么?”8月28日的毕业典礼临近,长江商学院的前三届学员问最近在流传着这样的揣测。从长江商学院成立的2003年起,李嘉诚先生每年都要在该院“与大师同行”系列讲座中为学员们做一次演讲,在学员中产生很大反响,也引起了很大期待。幸运的是,作为长江学员,我本人聆听了其中的一次演讲;而《中国企业家》杂志则连续三次独家刊登了演讲内容(2003年第5期、2004年第7期、2005年13期)。作为在全球有影响的华人企业大家,李嘉诚先生的演讲并不多。这几年他逐渐从商业转向社会,由“立功”到“立德”、“立言”,着力于“第三个儿子”——李嘉诚基金会  相似文献   

10.
就职演说     
老总哪去了?年轮跟着车轮转,老总们演讲去了。不过,对公众喊话不是秒杀的事,得准备着。为此,创业者高鑫准备了12年。至今他还留有一本2010年4月《财富》中文版,对其发布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如数家珍。"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人家是麦霸,咱充其量是被‘土豪’的叫卖者,即使修了EMBA,案例里也都是这些演说家的胜绩。"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靠着这些麦霸励志,高鑫把他的小微企业做成了行业领军。于是,他也有了演讲的机会。抽身摆渡在业展会、同乡会、联谊会、校友会的会海中,身正一帆悬。镜头前不敢打诳语,横是梁,竖是柱,说了就得做。口才不属于"两眼一抹黑"的人,"有一天我会成为……"他的心理图像渐变成  相似文献   

11.
陈燕 《东方企业家》2014,(10):25-25
在世界各国·中国人所到之处都会涉及经商·而荷兰人也是一样。2014年4月,由(教育部)中教国际引进,荷兰蒂尔堡大学堤亚斯商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合作。正式设立了TIAS商学院上海EMBA项目。试图将荷兰商学院的EMBA教育和企业家精神带入中国。  相似文献   

12.
闻萍 《广东质量》2003,(7):10-11
在佛山市南海区某公司任职的李先生,原先对知名品牌“三星”手机情有独钟,用过的几部手机都是“三星”牌的。然而,就是这个他所钟爱的品牌手机,却把李先生害惨了:由于用“三星”手机发出的信息内容莫名其妙地出现错误、混乱,妻子因此怀疑他与别的女人有染,很久没有消除误会;朋友怪他搞恶作剧,说他不够意思;生意伙伴认为他没有诚信,损失好几宗生意……李先生跟记者讲起这件事,一脸的愤怒和无奈——  相似文献   

13.
侯燕俐 《中国企业家》2005,(21):112-112
EMBA成为商界重要力量之时,他们期待出现崭新的交流平台。金秋之际台湾四校EMBA与北京五校EMBA的成功对接,搭建了两岸商业力量交流合作的新通道。而其影响可能会超出商业本身。“1995年第一届大陆的EMBA(高级在职人员工商管理教育)项目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招生,当时在校生43名同学。到2004年底.内地EMBA的在校生大概有5000多名.已经翻了100多倍。”曾经是第一届EMBA毕业生的中欧国际工商学助理院长马遇生.10月15日在“首届两岸EMBA高层管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仲大军 《经营者》2005,(11):39-39
<正>最近深圳企业管理咨询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朝曙先生传来了他的新作《公司权力》部分章节,并附有大量的社会评论。李先生呕心沥血写出这么一本被评为“中国第一本公司权力专著”,实在是难得。该赞扬的话评论者们已经说得够多了,我这里只是谈点此书的不足,供李先生和社会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先生在北京东二环附近的一家商贸公司工作,是一位工薪族,为了方便上班以及出行,李先生把目光投向价格相对较低的二手房。经过精挑细选,他选中了一套东直门附近的二手房,可是对于选择哪种房贷品种,应该如何办理购房手续,李先生却不是很了解。与李先生相似,很多购买二手房的消费者也都存在相同的困惑,为了解答疑惑,给购房人提供一些理财参考,记者采访了京城房产中介的有关负责人,并就新房与二手房贷款流程、费用差别进行了对比,同时对二手房房贷品种应该如何选择进行了深度解析。  相似文献   

16.
律师同志: 台湾的李先生原来在A医院的资料管理部门上班,负责病患资料档案的管理。最近邮购事业快速发展,他决定转业经营邮购事业。由于在医院任职的缘故,他选择了医疗用品的邮购事业。为了掌握潜在客户名单,在离职前,李先生把A医院的病患名单和个人资料档案,依照所患疾病分类全部盗拷一份,准备将来制作邮购名单。李先生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17.
<正>“战略管理这四个字有四年时间一直困扰着联想和我 本人”。刘军说。 作为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国际副总裁、联想中国首席 运营官,刘军在做清华EMBA的毕业论文时,几乎是毫 不犹豫地选择了《论联想集团战略管理》这个题目。日前, 他在第二届清华EMBA毕业论坛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  相似文献   

18.
禅意景观     
《东南置业》2003,(71):49-51
2002年的某一天,从英国回来的李先生打电话给一位景观设计师,请他设计千禧园环境景观。一个星期后,李先生与景观设计师在厦门见面,设计师拿出设计方案。一个月后作品施工完成。李先生说:“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进行了工作。我希望能做出真正有品味的现代景观,他能把我的品位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家》1999,(11):53-54
1O月份,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在北京几所高校中进行了巡回演讲。本刊对他此行全程关注.并在演讲间隙对他进行了专访。张教授自80年代初即对中国经济有精辟的分析和准确的预测,他此行演讲中的许多观点亦值得向读者尤其是内地企业家推荐。  相似文献   

20.
刘梁京蒙 《中国企业家》2011,(11):I0022-I0023
东莞出生的叶惠全1993年毕业于暨大经济学院,2004年,他再次选择暨大深造一就读EMBA。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和母校的联系从未间断,不管是和老师、同学还是校友。在他的企业里,很多高管都是暨南大学毕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