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财政状况与国债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财政和金融体制日益完善.但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财政收支状况日趋紧张,由此形成的债务问题也随之实出出来.表一和农二详细列举了十几年来的财政状况和国债状况.表一财政状况单位:亿元表二国债状况注:1.表一和表二的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2.表一的财政收入不含当年的债务收入,财政支出不含当年债务支出,财政赤字为经常性财政收支差额.自1979年以来,中国财政连年赤字,且赤字越来越大,财政收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不…  相似文献   

2.
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与政府审计谭鸿彬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4月正式开展国债公开市场操作,针对这一业务的开展,政府审计如何有效开展工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一、中央银行为什么要选择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公开市场操作越来越成为主要的间接调控手段。相比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国债因其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其更加适合作为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本文通过中美国债比较,认为通过优化国债投资方向和国债期限结构等一系列政策手段,解决目前我国国债在发行规模、期限结构、投资者资产结构和市场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使得以国债作为主要工具更加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事业呈现空前的繁荣。1981年国内债务发行规模为40亿元,1997年已达2485.96亿元,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事业呈现空前的繁荣。1981年国内债务发行规模为40亿元,1997年已达2485.96亿元,增长61.15倍,国内债务收入相当于财政收入三分之一左右,国债一级市场膨胀  相似文献   

5.
研究始于美国债务上限风波问题的反思,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借鉴等方法,在回顾分析美国债务上限管理制度及其上限调整风波、探寻美国债务上限风波对美国及世界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发现美国债务上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国债规模余额管理制度现状,发现其在推行过程中尚有待改进的问题;最后,借鉴和汲取美国的经验与教训,根据美国债务上限管理制度的启示,提出完善中国国债规模管理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研究始于美国债务上限风波问题的反思,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借鉴等方法,在回顾分析美国债务上限管理制度及其上限调整风波、探寻美国债务上限风波对美国及世界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发现美国债务上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国债规模余额管理制度现状,发现其在推行过程中尚有待改进的问题;最后,借鉴和汲取美国的经验与教训,根据美国债务上限管理制度的启示,提出完善中国国债规模管理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4月正式开履国债公开市场操作,针对这一业务的开展,政府审计如何有效开展工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政府的隐性债务 或有债务风险与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债务可划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两大类。所谓直接债务是指在经济运行中不依附于其他事件而必然发生的债务,其后果是可以预见的,是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负债,如法律规定的未来养老金偿付。而或有债务是指政府由于获得某种经济利益而承担的、产生于过去某种事项并且在将来会导致的连带性债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或有负债的出  相似文献   

9.
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对企业债务重组业务的所得税问题作出了规范,这与《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范的会计处理存在差异。本文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先从总的原则方面作了比较.然后再按不同的债务重组方式分项作了比较,最后简要介绍了特殊情况下的债务重组所涉及的所得税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吴迎新  曾艳 《企业经济》2003,(3):178-179
一、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涵义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刘立峰等人对此下的定义是: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国债政策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继续发展,或坚持原样发展下去,而是指基于某些经济约束条件下的、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考虑多种经济要素协调性的国家债务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模式。笔者基本同意这一定义,并把其进一步理解成国债在什么样的规模内是适度的,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加强对国债的管理,以防范债务风险,实现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二、从财政政策角度考察国债政策…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债流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债市场完善的标志之一是国债的流动性,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提高,不仅能有效降低中央财政的国债筹资成本和风险,而且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和债券资产运作,既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广泛的回旋余地,又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本文深入研究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为加强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进行对外开放的"相互持债"概念。  相似文献   

12.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并被经常使用,但在我国这一手段的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1994年才开始外汇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国债为买卖对象的公开市场操作直到1996年才开始.1998年以来为了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政府增加了国债的发行数额,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契机,中央银行也确实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使公开市场业务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这一手段要真正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即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简称债务重组准则).充分吸收了该准则前两次制订或修订后实施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较好地规范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债务重组主体双方.即债务人和债权人实施债务重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使类似业务或事项的处理达到了与国际接轨和同步  相似文献   

14.
尹秀娜  吴海燕 《活力》2005,(8):46-46
1.正确确定一项债务重组业务应否按准则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从企业持续经营角度看,债务重组可分为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和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所谓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是指债务人处于破产清算状态时与债权人之间进行的债务重组。按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的仅指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发行债券角度的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当的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地方政府的过度负债却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基层政权的运转、政府的形象等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角度,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特别国债?国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政策与货币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债市场完善的标志之一是国债的流动性,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提高,不仅能有效降低中央财政的国债筹资成本和风险,而且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和债券资产运作,既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广泛的回旋余地,又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国债市场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并对其制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加强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1.往来款项规模大。从清查的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债权、债务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成业务性质不相匹配。平均债权资产比为10.9:100,最高的单位债权资产比达72.9:100;平均债务资产比为18.6:100,最高的单位债务资产比达167.8:100(如果是企业早就资不抵债破产了)。  相似文献   

19.
国债     
《内蒙古财会》2002,(10):62-62
国债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平衡财政收支,增强政府经济建设的能力,按照有借有还的原则,从国内或国外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债务。国债债务收入和本息偿还在中央财政预算中明列,由中央财政掌握和安排。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也就是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受的基础上,国债的发行以政府的信用为依托;中央政府按有偿原则,以债务人身份向全社会范围内的法人和自然人借入资金,以借贷双方自愿互利为基础,按一定条件与国债认购者结成债权债务  相似文献   

20.
推进公开市场业务发展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我国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实行了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的间接调控机制。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公开市场操作在我国的货币调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对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全面认识现代国债的功能,深化国债管理体制的改革国债市场的发展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债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最主要对象,是贯彻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渠道。如果国债市场缺乏流动性,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和社会信用总量的能力就会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