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期以来,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一直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主要伦理道德的使命,并且作为对民法中另一基本原则(即意思自治原则)适用的限制。文章重点对公序良俗原则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中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最后再对比介绍我国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  相似文献   

2.
丁晓 《魅力中国》2014,(2):339-339
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的法律论文提纲范文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是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弥补了现代法律规定的不足,在确保国家社会利益、一般道德秩序以及协调各种利益冲突、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机能,但我国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这一问题重视的非常不够。希望我国可以从公序良俗原则的含义、性质合作用、适用确立公序良俗原则,对我国公序良俗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赵晓芹 《魅力中国》2010,(32):146-146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日益健全,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本文阐述了公序良俗原则的溯源,概念,适用等方面。通过描述了公序良俗原则的作用,说明了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官裁判案件中的必要性。最后,为其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的风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的秩序和一般的道德风俗。虽然它很通俗易懂、无需做过多的解释,但公序良俗原则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法律概念,而且是一个与诚实信用原则同等重要的私法领域的大的法律原则。在我们国家的法律中称之为“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因此当事人在行使自己的私法权利时必须遵守公序良俗,  相似文献   

5.
梁鑫  郑永红 《发展》2011,(12):141-142
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多变,立法者认知能力有限且受到阶级利益约束等原因,法律漏洞的存在具有不可避免性。如何评价钻法律漏洞的律师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上主流的看法对于钻法律漏洞的律师基本是一种否定性的评价。但是,本文认为,律师在运用法律漏洞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违背基本的法律原则,没有侵害到公序良俗,那么就具有积极的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法是私法、权利法、调整市民社会生活的法。确认并保护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是民法的基本任务。民法基本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民法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民法基本原则体现了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是民法精神的实质。《民法通则》中明确规定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公允价值计量的产生和应用是适应民法学的基本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层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政治文明史是社会治理的发展史,仁政善治是永远的社会理想追求。法治是善治之基,公平正义是社会的价值诉求。加强"道德立法",在社会治理中实行"德法同构",法治是实现民主治理的根本保障。"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以诚信精神呈现合情与合理的社会稳态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力量,是塑造公序良俗,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方向盘和定心丸。  相似文献   

8.
和育东 《理论观察》2006,(4):108-110
意思自治是民法的基本精神,在这一精神之下衍生出的所有权自由、契约自由、过错责任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但过错责任原则能否作为民法基本原则,面临两种挑战一是它能不能贯通民法体系,二是它是否仍是侵权行为唯一的归责原则。在意思自治的精神之下,过错是意志的外化,是一种意思,在肯认“意思主义”价值的前提下,过错可以解释民法诸多制度及现象,过错责任原则可以贯穿民法,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陈莺 《黑河学刊》2009,(7):76-78
不法原因给付是指基于违反强行法规或公序良俗的原因而为的给付。大陆法系国家多有此制度,而我国尚未建立该制度,本文以因婚外情而为的给付为视角,结合司法实践分析该制度的构成要件以及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民法的基本原则与民法的内容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扩充.新的原则不断涌现,对于原则合理性论证的著述可谓洋洋大观。但是,很多人多关注民法原则的扩充.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至于对民法基本原则整合的论著较少。事实上对民法基本原则的整合不仅必要,还很迫切。文章从民法基本原则学理性分析入手,对基本原则整合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范式架构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立法的不断完善做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何国萍 《黑河学刊》2014,(12):80-80
在现代民法中,一般而言意思自治原则与公平原则之间是相互协调的,这两项基本原则在民事立法、司法等各项民事活动中相互协调发挥着指导作用。但由于意思自治原则与公平原则内含的民法价值的不同,而不同的民法基本价值间有时也存在着冲突的可能性,这就使得意思自治原则和公平原则间可能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2.
民法和商法作为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其区分依据除了要考虑法律的调整对象之外,立法价值取向的差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民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公平,立法上采取的公平优先原则;而商法的最高价值取向则是效益,立法上采取的是效益优先原则.正确认识民法和商法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对于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绍彬 《发展》2000,(2):40-41
当代社会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又要求市场的高度有序化。但经济欺诈严重违背了诚实信用,意思自治,公序良俗等市场自身的规则.严重造成了市场行为的非规范化,同时也严重地危害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成为导致市场无序的一种最严重的消极市场行为,  相似文献   

14.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体现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市民社会的交易习惯以及国家立法对于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项一般性规定而存在,起着解释、评价法律的功能、更极大地弥补的法律的漏洞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意思自治原则既是一种民法理论,也是一种法哲学,是近代西方民法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确认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对于法制现代化价值合理性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是证券法特有的基本精神和宗旨的体现,作为其核心内容的"三公"原则是根据证券法的本质特征并结合证券市场的基本特性抽象出来的基本准则,它指导证券立法、司法及证券市场活动,并贯穿于证券发行和交易管理以及证券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始终."三公"原则无疑是我国证券市场法律制度的核心和灵魂,没有"三公"原则就没有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7.
孔子50多岁时,在鲁国担任了几年的司寇。司寇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审理案件、化解纠纷。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各种悖逆伦理、败坏风气甚至破坏秩序、危害社会的事情不断发生,人们之间的诉讼纷争不断。孔子做了司寇之后,决心改变世风。他希望培养起人们的廉耻心、道德感,重建公序良俗,最终实现“息讼”即没有官司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非法校园贷在大学校园的飞速发展,泥沙俱下,乱象丛生,屡屡突破法律的底线,严重威胁了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健康成长。在对非法校园贷行为展开法律分析时,应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把握,分别是借款合同主体适格是合同有效成立的前提,严重虚假宣传可导致合同可撤销可变更,利息过高可以导致利息条款部分无效,借款合同中不能出现违背公序良俗或违法约定,违法催收严重的可构成刑事犯罪。  相似文献   

19.
契约自由原则最初作为资产阶级三大民法原则之一,被世界各国立法广泛采纳。我国契约自由的思想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立法之中。  相似文献   

20.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商业活动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电子商务合同的使用也日渐频繁,判定电子商务格式合同的效力,一是不能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相违背,二是必须遵循民法的相关基本原则.电子合同必须进行符合一般合同的效力要件和缔约人意思表示的审查.电子商务格式合同的无效或被撤销承担撤销合同、返还财产等法律责任.电子商务合同要符合立法规制、 司法规制、 行政规制和其他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