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保障(一般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大领域)能够有效调节因分配不公、失业等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后,“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被列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四大目标之一。2002年8月江苏全省城市居民家庭基本状况抽样调查显示,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种险种看,三种保险的总参保率分别为58.9%、32.8%和44.7%。失业者三种保险的参保率均为最低,分别为18.9%、4.5%和6.3%。低收入户社会保障支出占其收入比例过高。由于收入水平偏低,低收入户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对其即期可支配收入、进而对其生活预期及消费增长有较大影响。所有这些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弱势群体具体表现为经济地位低、政治社会地位低、受教育程度低、心理素质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分配机制不规范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造成的.文章拟对弱势群体的特征及成因进行综合分析,以求能够发现和提出比较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的结构 ,西方国家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 ,由此提出了提高弱势群体收入和压缩支出的救助战略 ,具体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弱势群体及其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弱势群体的定义和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分析,文章指出在社会转轨时期,关注弱势群体,制定相应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必要性,并提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6.
夏静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8,(5):22-23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昆明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逐步调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继续鼓励慈善捐赠,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高农户比例;保护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权益保障;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保障基金运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产生源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急剧转型.本文在对弱势群体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维护和构建城市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源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对弱势群体以"权利"为立足点的保护是社会保障制度理性的重要表现。只有健全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安排,才能真正使弱势群体完全摆脱弱势状态。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权利还是恩赐 --从历史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慈善团体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承担了对穷人的救助,是对穷人的施舍和恩赐。《济贪法》的颁布标志着政府开始介入社会保障,穷人开始把接受救助看成权利。但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人道观被削弱了,政府更多地考虑政治,经济和道德因素,对穷人的救助附加价值取向和苛刻条件,得到救助的穷人不得不丧失尊严和人格。我国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较多考虑经济和道德因素,设置不合理条件把一部分穷人排除在制度保障之外,这种做法不符合社会救助理念,与人权观念相背离,是忽视穷人权利和推卸政府责任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保障人民生活,是党和政府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本文主要研究了弱势群体的社保工作,提出了弱势群体需要社会保障,并且研究了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13.
社会保障中的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构成的特定群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国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但因各种因素影响,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民的权利贫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梅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3(6):79-82
民众的贫困一般可以分为四类即物质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和动机贫困。目前,中国农民既有物质贫困的一面,也存在能力贫困的问题,至于动机贫困还没有表现出来,但是,还没有引起公众注意的一大贫困是权利贫困。中国农民的权利贫困主要表现在参与权利的贫困,迁徙权利的贫困,社会保障权利的贫困,教育权利的贫困,财产权利的贫困等方面。这些也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源所在,要解决现阶段中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最终要还给中国农民一个平等的公平的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5.
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改革开放加速了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的进程,致使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显,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国家公共政策的研究视域,对政府如何通过公共政策整体的部署与体制性的构建,来切实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进行研究还不多见.而事实上,通过公共政策体制的构建更有利于维护、实现和增进弱势群体的权益,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共同富裕文明,保证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实质在于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为:导致即期消费欲求萎缩;换制民间投资增长势头;形成资源畸型配置;阻碍市场经济秩序的确立;降低公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减缓或消除这一现象的措施包括:让社会各阶层共享改革成果;关注“三农”使农民增收减负;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实施反垄断战略。 相似文献
17.
如何帮助弱势群体,也最能体现出施政的理念和作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扮演着"基石"的角色,起着保底的作用。通过考察江西省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现状,探讨江西省现行社会求助体系建设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还很不尽如人意。因此,应该从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及创新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机制等方面完善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真正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9.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导致失地农民既丧失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同时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使得他们成为既有别于一般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边缘群体,失地农民面临着极大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是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生活困难时,国家向其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