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明丽是北京一所大学金融系的在校生,他从小喜欢收藏各国钱币。在12年中他收藏了82种货币,那些在中国不能兑换的西班牙币、朝鲜币、刚果币……他却能变成财富。他说他的这种投资方式比炒股票保险,比银行存款利息丰厚。  相似文献   

2.
一个名叫赵瑞海的中国男人,有一份特别的私人收藏始于1987年。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将这份原本只属于个人的收藏越来越大度地展示给外面的世界,分享给那些与他一起工作的伙伴和那些与他持有相同生活理念的人群。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伴随着岁月的积淀和功利的考验,他的这份收藏正越来越明显地造福和惠及更为普遍的大众人群。在所有的人都研究过后.人们才豁然发现这份所谓的收藏,其实也就两件物什:一是踏实劲儿,一是责任心。  相似文献   

3.
冯晓霞 《光彩》2014,(11):60-61
正他用了近40年的时间,共收藏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的毛泽东著作10.5万册走进被称为我国"毛著"收藏第一家庭的房门,记者被眼前数以万计的国宝级著作吸引。在大约170平方米的两个套房里,珍藏着800多册毛泽东著作孤本,其主人便是倾心"毛著"收藏38年的张迪杰。迷上"毛著"收藏张迪杰的毛著收藏情缘要追溯到1976年。1976年,毛泽东同志逝世,举国哀痛。这一年张迪杰光荣入伍,在原国防科工委任中队文书。喜欢读书的他,一有时间就跑到连队阅览室学习。虽然他所在的部队是研究军事科技尖端的导弹试验基地  相似文献   

4.
木子  一丁 《中国拍卖》2008,(8):54-56
他出生在一个茶庄世家,祖辈人代代做茶叶买卖,他却选择了紫砂壶收藏作为自己的事业,拿他的话说:茶文化内涵深广,但是茶装在壶里,说明壶文化更是有容乃大;他做生意有一条原则别人不敢效仿:今年卖出的壶,第二年哪怕客人不喜欢了,拿回来,他也会额外加原价的百分之十退货。因为紫砂壶的市场行情年年看涨,再过一年,它的市场价格很可能涨了百分之二十。他叫赵建旗,是中国紫砂壶研究会会长。通过家族传承和在紫砂壶市场一线摸爬滚打二十几年的经历,赵建旗不仅收藏了很多紫砂壶精品,而且对于中国传统紫砂壶工艺与文化有着独到的理解。赵建旗在北京古玩城内经营的紫砂壶店铺叫恒生堂,在那里,他享受着自己独具妙趣的紫砂壶收藏人生。  相似文献   

5.
吴少华,作为国内创立最早的省市级法人收藏社团——上海市收藏协会的会长,他在这个岗位上从37岁起至今、一千就是25个年头,不经意间创下了国内省市级收藏协会会长任期的最长纪录。而他从事收藏及文物研究已有30余年,  相似文献   

6.
<正> 一、目标消费群定位准确专瞄收藏家古尘自小热爱民俗文化,爱好艺术收藏,特别是在木雕工艺品收藏上颇有心得,可是市场上木雕工艺品总是鱼目混珠,让他痛心之余立志自己开厂。他创办一家高水准的木雕工艺品企业。创业万事难,解决了资金、厂房和员工问题,最大的难题——如何锁定目标消费群摆在了他  相似文献   

7.
文征  鸿毅  耀先 《上海商业》2011,(10):42-44
吴少华,作为国内创立最早的省市级法人收藏社团——上海市收藏协会的会长,他在这个岗位上从37岁起至今、一千就是25个年头,不经意间创下了国内省市级收藏协会会长任期的最长纪录。而他从事收藏及文物研究已有30余年,  相似文献   

8.
老照片是历史影像的真实记录,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福州的李清平就是收藏老照片的。短短5年时间,他收藏了上千张老照片,珍藏数百张名人老照片。他这些藏品,专家给他估算了一下,价值将近100万元。  相似文献   

9.
辛亥收藏第一人位于武汉市黄石路的一家古玩城里,收藏爱好者沈汉生被业内称为辛亥收藏第一人。他介绍说,自己的父亲生前保存了大批辛亥革命时期的文物,自己又毕一生之力保护和收集,他收藏的辛亥文物超过1500件,如刻有民国十年,孙文字样的鎏金梅花剑、据称为孙中山就任临时  相似文献   

10.
茅中元  韩捷 《中国市场》2012,(25):66-67
<正>林依轮说他的投资理念是"收藏",也就是长期持有自己看好买进的股票、房产和艺术品。很多人将收藏作为一种钱生钱的方式,对此,林依轮告诫,如果不是真心喜欢收藏,不要选择投资艺术品,不能为了投资而囤积作品。收藏首先要明确一点:财力。"每个人的收藏预算需根据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子商务》2007,(3):I0034-I0035
作为华谊兄弟的老板,中国电影界呼风唤雨的人物,王中军让更多的人走进了电影院的同时,自己也成了当代艺术品收藏市场风起云涌中的观潮者。按他的说法,“我的收藏史,可以分成两部份,八年的收藏史中,前五年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兴趣,近几年,是明显看到了市场的丰厚回报,成了一种投资行为”,王中军的收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所藏者皆为当代中国最有名的、最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尤其是写实绘画更是他收藏品中的重头,——自2004年下  相似文献   

12.
比利时人菲利普·德巴盖最初与中国收藏结缘,并非家具。他从18岁开始有了自己的第一件东方艺术藏品,那是一幅日本的绘画。从这个起点,他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东方艺术,尤其是古典艺术。"从东方书法到宋代瓷器,我之前曾经尝试过很多种不同门类的收藏。但是兜兜转转它们陪伴我的时间总是有限。"菲利普说,"但是当我第一次看到明式家具时,我就知道,我再也不会更换其他的收藏门类了。"  相似文献   

13.
美国收藏家诺曼·沃特看到众多收藏家为收购名贵物品而不惜千金,突然灵机一动:我为什么不收藏一些劣画呢?于是,他开始收购两种劣画:名家的失败之作和价格低于5美元的无名作者的画。没多久,他便收藏了200多幅劣画。1974年,他登广告声称要举办全国首届劣画大展,其宗旨是让年轻的学画者和收藏爱好者在比较中学会鉴别,从而发现好画与名画的真正价值。独具匠心的广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参与者众。他大大地赚了一笔。与此相类似,美国某市场情报服务公司的经理罗伯特也  相似文献   

14.
王薇 《中国市场》2010,(51):22-27
<正>"如果要谈论我的人生,那么,有两样东西是必然要提的:一个是霓虹灯,一个是收藏。"坐在对面的杨志成如是说。杨志成今年50多岁,人却显得格外精神。笔挺的身板,得体的装束,精干中混合着些许儒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着两个重要身份:一个是国内霓虹灯行业的开拓者,一个是收藏家。霓虹灯有关他的事业,而收藏关乎他的爱好。前者成就了他前半生的绚烂,后者则会让他的后半生更加美妙。  相似文献   

15.
如果有人问一份旧报纸能卖多少钱?你肯定会不屑一顾:“旧报纸还能论份儿卖呀?只能当废纸卖,1斤也就几毛钱。”你回答得也许没错,可北京有一位叫刘志强的老板,他的一份旧报纸最高卖到近300元钱。刘志强今年40出头,收藏旧报纸的历史却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仅报纸收藏室就有两个。记者跟随他进到其中一间10多平方米的收藏室,迎面是一个硕大的书架,满满地码放着一摞摞发黄的旧报纸,报纸按照日子进行分类,还贴上了标签。当记者向他询问起旧报纸的数目时,刘志强挠了挠头说,具体的数目他也说不好,但最少也有13万份。这些旧报纸出版时间的跨度达44年,…  相似文献   

16.
刘阳 《中国拍卖》2011,(10):16-17
他在1975年12月参加工作,便意识到自己的文化知识不够用,开始自学文化和读报、读书,并开始了剪报收藏,1979年开始了整报收藏,1991年开始民国时期报纸的收藏。  相似文献   

17.
秋实 《中国拍卖》2021,(2):80-85
在文物收藏领域,安思远(1929-2014)可谓一块如雷贯耳的招牌,当代几乎所有钟情中国古董收藏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这个名字。作为一名美国人,他被誉为"中国古董教父",在拥有古董商、藏家、鉴赏家、学者等多重身份的一生中,他对推广亚洲文化和艺术品做出了巨大贡献,西方少有人可与之比肩。  相似文献   

18.
日前,《法制晚报》的一条“200万元的宝马换不走一辆‘白金人’的消息,震惊了国内外,自然也震得收藏界人士瞠目结舌。那辆“白金人”收藏老是谁昵,200多万人民币的“宝马”车竟换不走他持有的一辆。白金人“自行车”的事例又说明了什么呢,就是被誉为“自行车收藏大王”的王明玺。家住北京市丰台区铁匠营的王老,自年轻时就喜欢收藏自行车,而这个“喜欢”则是来自干他自小在长春和成机器厂学徒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19.
周南 《中国市场》2010,(47):38-39
<正>他今年已经51岁了,一个女儿笑称他已步入老龄的年轮。而在这51年的光阴里,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他都在和古董打着交道。收藏、鉴赏、估价、出货……一件又一件古董在他手中经历着各自的运转轮回。他就是方书起。  相似文献   

20.
闻沙 《中国拍卖》2008,(9):65-67
出身商贾的管艺是国内最早开始进行中国当代艺术系统收藏的人,他被方力均称为"中国最大的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家".更被独立策展人侯瀚如认为是"极少数的、或者应该说是唯一的严肃收藏者"。近日,一向低调的管艺接受了美国著名的艺术媒体 The Art Newspaper 的采访,谈到他的收藏经验和他正在进行的新项目——为自己的收藏建立一个新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容纳国际艺术家委托作品的雕塑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