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概述当前我国新兴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针对新兴支付业务发展趋势和特点,对加强国内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正式纳入人民银行监管体系,对其监管将趋于日常化和规范化.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发展现状,探讨2年多监管实践中发现的支付机构自身和业务发展问题,结合目前监管实际提出政策建议,以更好履行监管职责,促进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3.
支付业务融合的国际监管普遍将支付业务融合纳入现有监管框架,及时调整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不同监管机构的具体权限,实现行业自律与企业自治相互补充,并始终把消费者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我国现行支付监管体系在法规制度、监管框架和信息化监管能力等方面仍有不足,为此应坚持规范发展与促进创新并重,从构建支付风险量化评级、信息披露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入手,构建我国支付业务融合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4.
当前强化支付结算监管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建华 《济南金融》2005,(11):72-72
随着《票据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的支付结算业务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监管也正在逐步加强。但由于支付结算业务竞争加剧,支付结算监管手段相对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人民银行职能转变和内部机构调整后,当前支付结算监管中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和矛盾,亟待加以解决和改进。  相似文献   

5.
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是对我国财政支出从分配预算、下达额度、拨付资金、会计处理、银行清算等各个程序进行规范化的操作过程。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不仅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基础工作,同时也对提高财政管理效率、推进财政国库改革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阐述我国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会计核算及监管。  相似文献   

6.
随着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发放,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获准从事支付业务,成为支付机构。面对日益庞大的支付机构市场,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支付机构监管之路显得非常必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支付机构的监管现状,分析了当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支付机构监管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子货币监管已经进入新时代。《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自2005年出台至今已经历5年多的历程,以电子货币为代表的新兴支付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从事相应业务的非金融机构业已成为中国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全球移动支付产业日益繁荣。在我国,移动支付不仅成为电信运营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吸引了金融机构、银行卡组织、支付机构纷纷布局。一方面移动支付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解决方案层出不穷,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移动支付产业却在多头监管的格局中探索前行。本文通过描述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国外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情况,参考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出对我国移动支付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青 《中国金融》2012,(16):75-7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的不断结合,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异军突起,在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拓宽消费领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标志着非金融机构支付市场监管体系正式建立。然而,非金融机构支付市场涉及面广、内容纷繁复杂,如何有效监管成为了摆在人民银行面前的难题。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监管目标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是在传统银行支付业务之外产生的一项新兴支付业务,从其发展及监管机制形成的过程看,监管是市场各方共同呼吁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及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发展迅速,而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管刚刚建立,监管法规、制度和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因此,为增强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管效力,防范非银行支付业务风险,借鉴国际经验和监管模式,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非银行支付业务监管体系,是尽快完善我国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移动支付产业监管中监管主体、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对待业务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部门从协调监管、适度监管、创新监管方面选择制定监管策略,引导和维护移动支付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财政资金支付效率,财政部门会同人民银行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①改革,唐山辖区作为国库资金集中支付业务电子化试点地区,目前已经实现了国库资金集中支付业务电子化.针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这一新的业务处理方式,如何做好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业务监督管理,确保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业务安全、规范、便捷、高效的进行.本文分析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业务监管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当前支付机构作为新的市场力量,在银行卡收单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支付机构起步较晚,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其银行卡收单市场存在的问题亟待关注。笔者通过对汕头辖区支付机构银行卡收单业务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发现支付机构银行卡收单市场相关法规尚未完善、收单市场存在无序竞争情况、收单市场监管乏力等问题,并对基层央行如何加强对支付机构银行卡收单业务的监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发展、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移动支付或将成为新一代主导支付手段,同时也成为需要密切关注的监管对象。美国移动支付监管以支付效率、创新、安全、获得为目标,尤其关注支付系统的安全和效率、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美国各类监管机构持续跟踪移动支付的监管新需求,移动支付业务得到了严密监管。以美国为借鉴,我国移动支付监管应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职责、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坚持准入与业务双重监管、强化移动支付行业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资金交易量迅速扩大,随着非银行金融支付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三方支付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快捷,但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惑.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支付体系的监管者,于2010年9月正式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将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由缺乏监管阶段过渡到了严格审批阶段.本文从近年来我省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现状入手,描述现有体制下的监管情况,指出监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启示,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加强和完善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银行家》2014,(5)
正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我国支付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已经达到250家。除了支付业务本身之外,2013年以来,凭借与传统金融业的深度合作,第三方支付机构寻找到了众多新的业务增长点,并且与满足公众的金融需求更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全球支付领域新趋势、支付技术新变化的大背景下,需要对我国第三方支付面临的转型挑战及监管思路,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审视。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面临转型挑战第三方支付可通过与电子商务充分结合,以及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支出服务相配合,促进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支付逐渐应用于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业务领域,成为支付手段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分析认为,互联网支付快速发展将对保障支付系统安全性、确保账户管理有效性等多个方面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应当从推进互联网支付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账户监管等四个方面加强对互联网支付的监管,保证互联网支付的安全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信息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新型支付方式—网络支付兴起,第三方支付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业务创新与服务灵活的特点迅速被市场认可,第三方支付市场呈现井喷态势,逐渐成为传统金融支付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这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和诸多挑战.这需要监管部门正视现状,开放思路,同时科学设计监管指标,完善监管体制,以引导和规范第三方支付行业及有关机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19.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支付宝、微信等一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第三方支付和结算平台不断涌现,从而在支付和结算业务方面,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银行必须对传统的支付和结算手段进行革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方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另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与支付和结算业务的不断深入结合,给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监管也带来了一些难题。因此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进行创新,并针对支付结算业务的创新进行监管的革新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背景下,笔者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创新与监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期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尚睿  吴晓芳 《甘肃金融》2016,(10):17-20
支付机构是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业务类型涵盖: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文章介绍了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确立的以人民银行为主的监管框架下,加强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对策:明确监管理念,推进监管制度改革,创新监管手段,遏制支付服务市场乱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