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刘俊道 《经济视角》2003,(10):16-18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层次,又是一个经济系统。发展县域经济,对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快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县域经济的突破,就没有全省经济的突破;没有县域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在新的形势下,实施好县域突破战略,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辩证思维,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沈颂东  张颖丽 《技术经济》2000,19(11):20-23
吉林省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实施县域突破战略 ,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规律 ,结合本省实际 ,着眼未来社会变化的基础上抓时机、迎挑战作出的一项非常重大的战略决策。实施县域突破战略 ,实质上就是以县域经济突破为核心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安排与规划县域经济布局 ,提高其生产效率 ,推动整个县域的社会发展 ,从而实现全省整体发展目标。由此可见 ,县域突破战略对今后吉林省的经济的发展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开展好这一问题的研究。一、县域经济工作中的误区应当看到 ,在吉林省的经济基础、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环境都不十分理…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     
吉林省实施“县域突破”战略□赵宝琨吉林省把县域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培育,提出了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的明确要求,并制定有关方案和措施,加快“县域突破“战略的实施步伐。吉林省是我国的商品粮大省,但多数产粮大县却属财政穷县。省领导在重新审视省情后认为,吉林省与发达省份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上,突出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经济效益不高、财政实力不强。吉林省省委书记王云坤指出,所谓“县域突破”,就是通过思想解放,重新认识省情和县情,理清县域经济工作的思路。县域突破战略的核心是县…  相似文献   

4.
王云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突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结合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深刻论述了县域突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这里,我就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 省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县域突破战略以来,得到  相似文献   

5.
在贯彻落实县域突破战略过程中,我们坚持从敦化市市情出发,靠工业拉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开发为依托、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的主要成果 省委确定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抓住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部位,不仅带  相似文献   

6.
巴山 《经济视角》2005,(7):18-20
据悉,全国有8个省市提出县域突破,吉林省是最早提出的省份,一些发达地区还是跟我们学的。可是从现状看,我省落后就落后在县域经济上了。近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目的就是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本刊本着这一宗旨,特别开辟“县域经济”专栏,集中围绕项目选择、资源开发、资金筹集、人才利用、环境保护等问题,突出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实现县域突破这一主题,对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所取得的好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对一些不足和教训可供吸取和借鉴。希望该栏目成为县(市)区干部群众所喜爱的栏目。欢迎各级领导及同志们积极参与到这个栏目中来,为实现县域突破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7.
实施县域突破战略,促进全省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是省委七届二次全会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实现县域突破奋斗目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上下形成了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批后劲较强的工业项目取得可喜进展,战略性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在实施县域突破的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共吉林省委七届二次全会确定的三大战略之一,“县域突破”应当包括两个层面的基本内涵。 第一个层面是,县域经济必须有一个大的突破,否则全省经济就难以有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包括我们自身政策的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幅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使县域经济突破出现了难点。如何通过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投资和消费的活跃,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县域突破”战略是省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的“三大战略”之一。根据两年多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对今后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省委七届二次全会确定实施“三大战略”以来,各地按照“县域突破”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尤其是突出了工业拉动和开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2000年,全省县(市)完成GDP1055.3亿元,占全省GDP58.0%,比上年增长6.4%,其中  相似文献   

11.
县域经济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希望所在 ,真正把县域经济启动起来 ,使之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是实现县域经济突破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而财政应通过多方面的政策来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省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在全省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几年来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发展局面。省委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在全省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面对新形势,我们要认真审视发展环境,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阶段,既面临着传统优  相似文献   

13.
省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实施县域突破战略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的总目标,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确定发展模式、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县域经济取得实质  相似文献   

14.
省委七届二次全会确定实施“三大战略”以来,各地按照“县域突破”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尤其是突出了工业拉动和开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 今年8月中旬,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县域突破”工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属于广义的农村经济范畴,改革开放后,县域经济的成份早已突破传统的农副业领域,形成了农工贸各业综合发展的新格局。而在沿江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业经济,特别是乡镇工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我们分析农村金融工作面临的形势,必须以此作为认识的基点。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取向上,突出地表现为“四个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王广柱  胡恒森 《经济师》2005,(11):288-288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既是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已被列为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然而,由于受区域经济资源的制约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减弱,使县域经济发展失去了强大的资金动力,制约瓶颈有待突破.  相似文献   

17.
熊雁兵  官怀  段利武 《经济师》2011,(5):203-204,206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是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巩固基础政权、繁荣地方经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文章深入分析了云南省巍山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巍山县县域经济的具体措施: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等基础性工作。重点要以特色经济和第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具体是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第一产业新突破;做强特色工业项目,实现第二产业新突;发展特色旅游,做大文化产业,实现第三产业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在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施“县域突破”战略以来,全省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与竞争能力普遍提高。2004年,我省41个县市GDP总量达到1750亿元,比1998年翻了一番,占全省GDP的比重已接近60%。在全国第四届省、市、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我省县域基本竞争力已由第一届的17位上升列13位。但是,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在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升级,进而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是突破和化解制约要素,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以建德碳酸钙产业集群作为切入点,注重结合实践与调研的第一手资料,剖析具体区域环境下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探寻推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特色与共性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一、层次论、层次方法与县域经济研究的新思维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县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十分重要。但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个量分析、专题分析以及政策分析的圈子里,比较系统的理论认识还不多。因而,县域经济研究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努力寻求和开拓把自己引向深入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使其能真正上升到一门“学”的高度。为此,我们把层次论和层次方法引入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