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融快报     
《安徽农村金融》2005,(12):78-79
银监会积极支持金融混业试点。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表示,银监会不反对金融业综合经营,并且积极支持这方面的试点工作,但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行审慎的监管,强调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强调科学的和健康的防火墙制度。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阐述“十一五”期间金融体制改革着力点时也表示,“十一五”期间将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鼓励金融创新,将主要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营组织形式,发展综合类金融业务,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2.
金融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12条实施细则出台 今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11月23日,浙江省政府公布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具体内容包括:一、规范发展民间融资;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用卡》2012,(6):8-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人民银行于5月24日在北京召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部际协调会,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主持会议。会上,浙江省副省长龚正和温州市市长陈金彪分别介绍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进展情况及需要国家部委支持的若干事项。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商务部、银监会、  相似文献   

4.
《金融研究》2012,(8):207
国务院决定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后,为更好推进与落实《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总体方案》,温州市委和市政府于5月18日成立了温州市金融研究院。温州市金融研究院设在温州大学,与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共建共享。研究院现面向全国招聘金融研究人员,应聘者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至少有两个是金融、经济和法律相关专业。  相似文献   

5.
综合金融是指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可以跨行业交叉经营的金融制度,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风险,满足市场需求。当前,综合金融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标志着综合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金融研究》2012,(6):208
国务院决定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后,为更好推进与落实《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总体方案》,温州市委和市政府于5月18日成立了温州市金融研究院。温州市金融研究院设在温州大学,与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共建共享。研究院现面向全国招聘金融研究人员,应聘者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至少有两个是金融、经济和法律相关专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纵观几十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发展的历程和结果,有的比较成功,有的不太成功,有的甚至失败。目前,中信集团金融综合经营发展模式相对比较成功。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法,深入分析了中信集团金融综合经营的业务结构、管理架构、发展历程和协同机制等,总结了其实践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金融日益处于经济的核心地位,金融国际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迅速提高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变理十分迫切。对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度量又是进行金融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首要条件。本文以金融资源论为理论基础,拟从金融是一种资源的角度来探讨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度量问题,并据此初步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包括规模指标(或数量指标)和效率指标(或质量指标),并在比较二者的基础上,把两个指标综合起来考虑,据此衡量金融资源的丰裕程度。希望这项研究能够对金融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有所裨益,并对新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有所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2002年前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宽松的金融环境。我国金融整体运行健康平稳。  相似文献   

10.
金融快报     
《安徽农村金融》2006,(3):87-88
央行发布2005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21日发布的2005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今年将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推动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发展。密切关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发展状况,防范跨行业、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补偿机制。报告还具体分析了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顾名思义,即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意指相互之间关联密切、相互作用以及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要素综合。金融生态环境一词,是2004年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论坛中提出的,他给出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从整体角度出发,金融生态环境着眼于由居民、  相似文献   

12.
金融模块化是中国金融现代化的一个思路。金融模块化包括模块化分解和模块化集中。本文从模块、模块化和模块化集中的介绍入手,论述了金融模块化集中及其对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阐释金融模块化集中的三大战略选择:建立金融控股集团、构筑金融企业与其企业客户的外部战略联盟和构筑金融综合监管机制,然后论证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必须在金融领域加强市场的力量,通过金融模块化方法等金融创新手段实现中国金融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陈铁英 《南方金融》2004,(10):33-34,12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下金融机构走向综合经营的重要载体。金融控股公司由于组织结构与传统金融组织不同,其效率和风险都会因不同的控股模式而不同。本文从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率和风险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选择的可能性和各自的利弊。  相似文献   

14.
金融资源论的提出是对金融基础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挑战。从金融机构观向金融功能观的演进是金融理论对现实世界变化的一种回应,金融资源论的提出同样是如此。金融资源的三个层次其实可以分为实体部分和功能部分。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分别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相对应。由此可见,在金融资源论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联系,即金融资源论是对金融机构观与金融功能观的一种综合,具有更为开阔的理论研究视角。这既为金融资源论构建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金融资源论的进一步完善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就明确了中央银行的职能为: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维护金融稳定任务繁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金融稳定监测分析系统,采用指标体系分析方法和预警模型方法,对经济金融运行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金融诈骗的特征与对策黄造坤几年来,金融诈骗案件屡屡发生,不仅对国家资金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有的已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综合分析金融诈骗的主要特征和作案方法,研究案件的成因和防范措施,对于及时打击和有效防范金融诈骗都是非常必要的。一、金融诈骗犯罪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非正规金融是小企业金融的补充和替代。我国非正规金融因金融抑制而存在,因信息不对称而发展,但并未因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开而萎缩和消失,反而促成了非正规金融与小企业金融之间的竞争局面,两者之间的市场份额呈动态平衡之势。从非正规金融的视角看,小企业金融在包含交易成本和借贷利息在内的综合融资成本上并无优势,小企业金融要争取市场主动,实现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必须打破平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借贷利率的发展策略,形成综合融资成本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8.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控股公司的客观存在和不断开拓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活力,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十一五”时期,要推进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必须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以确保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金融纵横》2014,(10):25-28
近年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在全省持续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抓好以县域为重点的金融生态县创建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工作,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提高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考核和综合评估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本文从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入手,对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描述与设计。  相似文献   

20.
金融信息化与金融工程:金融创新的制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际上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的应用快速发展,期货和期权等基础性金融工程产品交易额迅速增长,各类新型金融工程产品层出不穷。据统计,2004年全球柜台衍生品成交总额已达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9.7倍。金融工程的应用和发展从一开始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信息化,时至今日,其发展和应用更是无法脱离金融信息化的支持。金融信息化为金融工程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反之,金融工程也对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金融工程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电子金融产品创新之中。可见,金融工程和金融信息化关系密切,二者的结合将大大促进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