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在中文译本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理论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并发展为一大思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女性的政治话语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从一些重译例子可以看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研究的一次进步,它颠覆了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念,回答了“是谁,因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为哪些读者而重写的”这样一个翻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翻译界的历史和当前现状,针对译界长期存在的“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激烈争论,笔者拟从鲁迅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四个方面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研究现状进行综合阐述,同时并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对目前翻译理论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忠实观”的束缚下,“隐形”和“透明”是译者所要遵循的规范,也是其努力追求的境界。在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走到了一起,译者主体性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风貌。从翻译理论到翻译实践。女性主义译者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自从人社会出现不同的民族,各民族就具有了自己的语言。为了相互交往,交流感情.传播文化,人类社会就出现了翻译。我国的翻译历史悠久.早期典籍《周礼.秋官司寇》里称通语言之富为“象背”。西汉设有“译长”和“译使”的官称。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量的翻译实践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翻详实践的开展也促进了人们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和研究。除介绍国外翻译理论外,还出现了大量关于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书。笔者创览这些择学理论之余,深感我国翻译理论的丰富和精辟,同时也感…  相似文献   

5.
现代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翻译活动(尤其是诗歌翻译)与文化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本文借著名翻译家朱纯深先生的代表译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本)展开评论,以刘宓庆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为理论基础,尤金·奈达的文化因素分类法为研究框架,通过大量举例论证了以下观点,即:任何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如果不纳入到文化视野中来,而只是谈道论技,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门“技术”,而不能成为一门“学问”或“科学”。  相似文献   

6.
当前对性别差异与翻译实践的研究有局限性,根据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假说”理论和性别差异心理学理论,提出“翻译实践中存在性别视角”的假设,并通过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次性别隐喻翻译实践实验初步证实了这个假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独特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导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笔者认为,不能将传统的“忠实”原则,“原文至上”的译论观作为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应客观地看待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忠实”与“等效”原则。  相似文献   

8.
释道安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和翻译家,他在佛经翻译上的“五失本”说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先驱性和开创性的意义。“五失本”说虽是近乎朴实的翻译研究经验总结,但从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当时佛经翻译存在的一些问题---弃质尚文,增删太多。将着眼点放在道安的后三个“失本”上,具体来谈谈失的是什么“本”,为何会有此三“失本”,并谈谈自己对宗教文本翻译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有关化负载词翻译技巧的研究已有许多章发表,其中提出的翻译技巧总结起来有:直译法、增词法、转换法和意译法,或概括为异化法和同化法。然而,化负载词在翻译时究竟依据什么选择翻译技巧,却还没有一个指导性的原则,本从翻译的目的论出发,借助语义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影响化负载词翻译的化因素,读因素和上下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化负载词翻译技巧选择必须抓主要矛盾的观点,以期化负载词的翻译走出“人治”的迷津,走上“法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Babel被看作是翻译的始源。在汉语语境里,Babel的常用译名是“通天塔”或“巴别塔”,而翻译知识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沿着这两个译名所隐喻的思维路向展开的。把翻译看作通天塔式的建造活动,是传统翻译理论的运思之道,翻译的目的在于对“同”的寻求与回归;把翻译看作巴别塔式的“散落”与交流,是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翻译的主旨在于对“异”的沟通与维护。从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看,“通天塔”与“巴别塔”就不仅是个译名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Babel被看作是翻译的始源。在汉语语境里,Babel的常用译名是“通天塔”或“巴别塔”,而翻译知识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沿着这两个译名所隐喻的思维路向展开的。把翻译看作通天塔式的建造活动,是传统翻译理论的运思之道,翻译的目的在于对“同”的寻求与回归;把翻译看作巴别塔式的“散落”与交流,是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翻译的主旨在于对“异”的沟通与维护。从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看,“通天塔”与“巴别塔”就不仅是个译名问题了。  相似文献   

12.
Babel被看作是翻译的始源。在汉语语境里,Babel的常用译名是“通天塔”或“巴别塔”,而翻译知识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沿着这两个译名所隐喻的思维路向展开的。把翻译看作通天塔式的建造活动,是传统翻译理论的运思之道,翻译的目的在于对“同”的寻求与回归;把翻译看作巴别塔式的“散落”与交流,是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翻译的主旨在于对“异”的沟通与维护。从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看,“通天塔”与“巴别塔”就不仅是个译名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译者的任务是解决翻译问题。翻译问题为翻译批评拓展了空间,无论是译作本身,还是翻译过程和译作的功能,都与译者有很紧密的关系。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关注译者角色,对译者参与社会的过程进行研究。依托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文章选择沙博理《水浒传》英译本,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视角,对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开展研究,探讨译者参与社会的过程。沙博理英译本侧重归化策略,译文倾向对原文“求真”,对社会“务实”,以此达到“求真-务实”的动态平衡,从而更有利于文学作品的英译传播。  相似文献   

14.
在归纳Jakobson,Newmark和Nord关于文本功能论述的基础上,以文本为单位理解文学作品原文并选择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在译语中实现其预期语用价值;诺德的“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5.
法律英语翻译中,不仅有“词”的翻译,更有“句”的翻译。“句”的翻译对整个文章的翻译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法律英语翻译中几种常见句式的译法研究因此也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翻译文学经典有益于跨文化交际,但由于语言的完全不同,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可避免地对原文要做些改动,这就很可能会导致文学经典在翻译中的损失,同时也可能会从对原文的适当改动中获益。分析在文学经典翻译中的“得”与“失”,可以提高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翻译对等”已经成为现代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等”也成了译者们追求的目标。为了阐述翻译对等的实现,运用实例,从形式对等、功能对等、风格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对等的途径。指出对等是相对的,是效果的对等,翻译的标准是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翻译要实现语言对等,这就涉及到翻译中的归化及异化问题。从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的翻译看,要译出其深远的意境,关键在于再现原的意境,而不在于用什么手法,即使改变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原中的“绝”、“灭”、“孤”、“独”在译中并未译出,但却使用了压韵的方式,以另一种形式成功地表达了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文化身份的再现,它受制于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标准是“忠实”,注重原著与译文之间的文本对比。该文试图借鉴西方操控学派的研究视角来进行分析,揭示在这个传统翻译研究标准之上还有一只操控翻译行为的手———“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入手,以70年代西方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为背景,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理论作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去探究翻译对等的实质和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运用的多种翻译策略,找出最对应的功能对等模式,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