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0年,我国经济学者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宏观经济内外需求结构性平衡、经济周期性波动、政府的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非均衡运行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2.
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一直为世人所关注,尤其是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诸多难题。中国经济学界对我国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内外均衡、通货膨胀预期、经济增长路径、经济周期波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宏观经济走势、宏观财政政策及其效应、宏观货币政策及其效应、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与宏观政策等问题研究上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流动性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VAR与VEC模型对2005年以来的货币流动性(M1增速)与洛阳市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洛阳市经济增速受投资增速影响最为明显,且两者相互关联,而洛阳市经济增速对M1增速这一变量不敏感,或者说洛阳经济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4.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流动性过剩是内外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却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陷入两难困境。本文从调控目标、调控工具、调控机制分析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困境,指出在短期内增大人民币浮动的区间、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是缓和矛盾的办法,从长期来看,还要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经济内外失衡局面,具体表现在对内通货膨胀与对外贸易、资本双顺差.通过2011年我国经济对内失衡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到内部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预算赤字、储蓄不足、投资过旺以及对外货物贸易顺差共同形成的国内超额需求.要实现经济内外均衡,必须继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以股市和房地产为载体的资产价格泡沫。本文研究了这一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内外失衡,而由此产生的流动性过剩和国际资本流入则是资产价格飙升的直接原因。为避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严重后果,本文提出了促进消费实现经济内外均衡、转变投融资体制、完善汇率制度、加强金融监管等宏微观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6年我国经济学界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很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新的观点,尤其是对内外非均衡问题、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问题、宏观经济波动周期性问题、外部均衡的实现问题、双重非均衡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开放经济内外失衡的类型,要综合考虑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两种状态的结合。在经济实际运行中,开放经济内外失衡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内部过热,外部顺差;二是内部萧条,外部顺差;三是内部过热,外部逆差;四是内部萧条,外部逆差。为了对开放经济内外失衡的四种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应分别从固定汇率制下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调整中,逐一通过货币政策的效应和财政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失衡问题严重。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高投资、低消费,投资所形成的产出不能顺利地被消费所吸收,此外,还表现为中国在高投资的前提下仍然存在储蓄过多的问题,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外部失衡则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要减轻或消除内外失衡现象,必须从调整国内经济着手,要坚持稳定投资、拉动消费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我国经济学界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货膨胀、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与路径、宏观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开放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应对之策、内外失衡与人民币汇率、政府宏观调控等问题上,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特征是内外部经济失衡,宏观经济调控出现了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的政策冲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性的或体制性的内在根源,又有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的因素.解决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抵御经济衰退,中国人民银行相机抉择,果断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AD-AS模型分析和货币政策内外部效应指标检验可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不过,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仍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可分为1978~1991年的"供给单因素驱动阶段"、1992~1996年的"供给和需求双因素驱动阶段"和1997年至今的"需求单因素驱动阶段"三个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旨在通过扩大内需抵消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的外需严重萎缩等不利影响。该政策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开始转为主要依靠内需增长拉动,也有力地拉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而促进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4.
汇率制度安排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国中央银行在选择汇率制度以及调整汇率水平时,必须使汇率制度与经济水平相适应,汇率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相协调。我国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可以实现预期引导效应、吸收调节效应和货币政策强化效应,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内外均衡具有重要意义。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方案的内容包括汇率、公开性、波幅和干预手段的设定,以及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实施时机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集了1997~2008年间9个相关宏观经济变量、金融变量、政策变量的年度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中国资本流入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内部经济因素、汇率因素和外部因素,并且分析了在不同时期各个因素对中国资本流入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它们的综合作用。从因子综合得分来看,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资本流入受到上述三因素的正向影响,这主要是由中国经济的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同时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及外部经济因素变化产生的正向冲击也对中国的资本流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包括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两大分支。从外部经济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对国外将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技术创新、南北技术扩散、合作研发和产业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述评。尽管WTO有关规则限制了传统的基于利润转移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范围,但是从外部经济理论出发的基于技术创新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提出R&D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合作研发政策等产业政策形式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新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一制约,而且符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对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大宗商品带来的外部输入因素、逆经济风向的相机抉择机制引致的内部政策因素、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成本推动因素以及未来预期因素。选取6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外部输入因素、内部政策因素、成本推动因素、未来预期因素对本轮通货膨胀的贡献为83.97%"的结论。为此,我国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防通货膨胀政策,特别是要考虑到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成本推动因素,以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亚太地区双边贸易协定的兴起与演进形成当代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阶段,其意义和影响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以政治经济学方法为分析工具,对亚太地区双边主义兴起的动因进行剖析和评价.指出亚太地区双边主义的形成是亚太地区各经济体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约束下,选择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贸易政策的必然结果。中国应积极参与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发挥先发优势,谋求以我为主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协调国家战略与地区战略,平衡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汇率制度变迁下实际汇率水平、内外部均衡目标的实证研究发现:钉住一揽子货币制度能较好的实现内部均衡目标,经济绩效显著;相对浮动汇率制度在内部均衡目标实现方面的经济绩效不显著,却能有效的促进外部均衡目标的实现;固定汇率制度能促进内部均衡目标的实现,国内经济绩效显著,却不能有效促进外部均衡目标的实现。我国汇率制度的变迁揭示,汇率变化要与国内经济结构和市场能力相适应。当前人民币升值虽然是趋势,但要循序渐进缓步推进,给予国内经济结构和出口行业留有转型时间和空间。我国均衡汇率的逐步形成,需要实现国内经济绩效和国际经济绩效的协调同步,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