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了《财务与会计》月刊一九七九年第二、八期刊登的贺南轩和叶荫松两同志关于记帐方法有没有阶级性的文章后,谈谈我们的认识。贺南轩同志认为:会计同其它经济管理一样,都有两重性,即既有阶级性,又有技术性。会计的对象、任务和指导原则有阶级性,会计所用的各种记帐方法都没有阶级性,这些记帐方法,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都可以通用。  相似文献   

2.
我被夏高波同志《“形式与反映内容脱节”辩》(《上海会计》1982年第1期)一文的旁证博引、风趣幽默所吸引,又进而研读了张以宽同志《资金运动学说是增减记帐法的理论基础》(1981年第3期)及孔祥祯同志《关于记帐方法的几个问题》(1982年第2期)两文。 关于增减法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上述《孔文》所阐述的,都是我们在教学和工作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铁的事实。因此,不再重复。想说的是这么几条:  相似文献   

3.
我在《商业会计》1984年第11期发表《记帐方法也应当松绑》(以下简称《松绑》)中提到增减记帐法与极左的联系后,听到一些反映,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有的说讨论学术何必把极左联系上,有的甚至干脆说那是毫无根据的!这既说明《松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写得好,而且更说明十分必要为什么学术讨论,或是今天谈增减法得失却要联系上极左。因此我想借本刊一角,补充几句。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国会计界根据“双百”方针,对一些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问题展开讨论,这是一件好事,说明会计战线生气勃勃,思想活跃,对于发展我国会计科学,提高会计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上海《会计通讯》最近几期发表了不少关于记帐方法的文章,看了很受启发。1980年第5期发表的郑祖祥同志的文章,对我写的《关于增减记帐法推行中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郑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想对几个议论较多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5.
《上海会计》1989年第11期发表孟森刚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孟文),例举“一笔通过银行结算,应直接记入某项工程成本的支出费用,在编制记帐凭证时误入了管理费,并已登记入帐。”的具体更正办法,认为“记帐分录不必拘泥于有借必有贷。”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6.
读刊有感     
最近读了《上海会计》1992年第10期发表的《会计决策职能的产生和发展》一文,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会计人员的地位随着会计决策职能的增强而在不断提高”。并以作者所在县经委系统为例证明这一点。读后觉得可贺又可叹。 可贺的是: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会计只是算帐、记帐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会计的决  相似文献   

7.
固定资产按重置成本计提折旧不应再补提折旧费──与邵瑞庆同志商榷李元成《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刊登了邵瑞庆同志“关于固定资产按重置成本进行折旧的探讨”一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财务与会计》第5期也进行了转载。笔者认为,该文的主体思...  相似文献   

8.
《上海会计》第3期有篇张以宽同志《资金运动学说是增减记帐法的理论基础》(以下简称《张文》)。读后,我想就记帐方法科学性提一些看法,请大家指正。 《张文》认为:“社会主义企业与资金运动及其成果,……都是以数量的增、减变化来反映的。所以用‘增、减’作为记帐符号,就能直接反映和监督资金运动及其成果。”因此,增减法“通俗易懂,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相似文献   

9.
《上海会计》1992年第11期刊登了叶建泉同志《对合资企业几个财会实务问题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叶文》)。笔者对文中所提三个问题的处理方法,不敢苟同,特提出与之商榷。 1.《叶文》举例说明的企业用外汇抵押人民币贷款(可简称为现汇抵押)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其依据显然是1985年财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但这两个制度从1992年  相似文献   

10.
戴建贤同志在“一条被人忽视的会计原则”(《上海会计》1985年第4期)一文中,对会计如何参与决策,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读后受益非浅。但是该文把会计参与决策作为“一个被人忽视的会计原则”提出来,我认为值得商榷。 原则,是“说话行事所依据的法则和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第1048页)。所以,会计原则就应该是:从会计理论上提出的在实际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法则和标准,比如会计的科学性原则、阶级性原则,以及经济核算原则。但是,戴文把会计参与决策作为会计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鸿寿同志是会计界的老前辈,他在《财会通讯》1986年第1期会计监督职能专题讨论表了个态,认为会计部门仅仅是执行机构,不具备监督职能。李鸿寿同志的《我认为宋小明同志的观点明确》,全文如下:“看了《财会通讯》1985年第9期登载的宋小明同志的文章,我认为他的观点明确。他说:‘不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会计都不曾具备过监督的职能’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的。会计部门是执行机构,不是监督机构,而且是被监督的主要对象。审计部门才是监督机构。如果说会计部门也是监督机构,为什么还要内部审计机构来监督呢?”  相似文献   

12.
预算会计不宜继续使用收付记帐法傅朝选丰少青同志的《预算会计记帐方法之我见》(见《预算会计研究》1994年第6期)明确提出"预算会计应继续实行现行的资金收付记帐法。"对这一结论我认为需要研究。因为收付记帐法虽然有优点,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下面提出来与...  相似文献   

13.
读了《上海会计》1992年第2期卢毅力同志《小议专款专用》(以下简称《小议》)一文,对文中的有些观点不敢苟同,现与卢毅力同志商榷。 第一,《小议》一文说“事实已说明专款专用这一原则严重地束缚了企业的正常发展”,我认为不然。正如《小议》一文所说专项资金是“按照国家规定建立的具有特定来源和专门用途的资金”。建立和筹集专项资金的目的正是为了保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进行设备大修更新的需要,也是维护集体福利事业和职工个人福利待遇的需要,应该说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4.
《上海会计》1985年第9期发表了彭玉书同志的“中国特色会计方程式的理论探讨”一文,文中这样写道:“会计方程式早已存在。有资本主义的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 资本’。也有社会主义的会计方程式:‘资金运用=资金来源。’”(见该刊第6页)笔者认为,此种说法不妥。 所谓方程式,就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无论是“资产=负债十资本”,还是“资金运  相似文献   

15.
读了《上海会计》1992年第11期刊登的游经元同志《也谈销售实现的时间标志》一文(以下简称《游文》),笔者认为《游文》对赵平安等同志写的《取得债权≠销售实现》一文的质疑不能成立。现谈点刍荛之见, 与财会同仁切磋。 我认为,“取得债权≠销售实现”的立论是无可厚非的。  相似文献   

16.
读了《上海会计》1989年第8期刊登的《要学点“讨债”的艺术》一文(以下简称《学文》)后,感到有些话非说不可。 我在《上海会计》上读《学文》,是第三次读到这篇文章了:第一次是在1989年第1期(2月出版)的《财会审)上,第二次是在1989年第3期(5月出版)的《广东财会》上。三种杂志刊登的这篇文章,其标题虽稍有不同,但作者署名相同,而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可以说是完  相似文献   

17.
《四川预算与会计》1999年第3期发表了徐雁雁同志撰写的《受赠财物不宜作“其他收入”》一文(以下简称《徐文》),读后深受启发。笔者对此有不同认识,现谈几点看法。《徐文》认为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财物不宜作“其他收入”处理,应增加“事业基金”并在其下增设“...  相似文献   

18.
《上海会计》1992年第3期发表金瑞凤同志《浅谈定额流动资金周转率的计算》一文(以下简称《金文》),读后颇受启发。但有以下问题需与金同志及同行讨论。 一、“流动资金周转额”的计算 《金文》修正后的定额流动资金周转率计算公式,是把流动资金周转额改成产品销售总额减去计算期发生的应收帐款,笔者认为这样确定周转额也不尽然。计算期产品销售收  相似文献   

19.
读了《中国金融》第六期发表的吴言涛同志《试谈银行的记帐方法》的文章以后,我认为吴言涛同志主张把现行的资金收付记帐法改为借贷记帐法的理由是不够充足的。一、借贷与收付的概念,哪个更为明确?大家知道,借贷和收付都是资金运动矛盾  相似文献   

20.
81年会计制度将“工资”科目改为“应付工资”科目,从资金占用方改为资金来源方,是一项较大的改革。由于“应付工资”科目月终有余额,与73年制度中规定的“工资”科目月终没有余额不同,引起一些同志的怀疑,有人称之为“闷葫芦”(见《上海会计》第6期)。最近《财务与会计》第6期发表的财政部会计制度司二处的问题解答,作了明确的说明。“应付工资”科目的贷方记本月实际发生的应计工资总额,也是应分配的工资数,其计算公式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