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应急志愿服务是志愿者从应急需求出发,自愿提供应急力量的“刺激—有机体—反映”过程。对影响效能的全过程因素进行分析,更符合应急志愿服务行为的实际。本文基于现有理论基础构建S-O-R 模型假设,利用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通过路径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了影响效能的过程性因素。验证结果表明:制度保障、组织协同、资源支撑和文化培育均正向影响社区应急志愿服务效能,志愿服务类型在所有环境因素影响社区应急志愿服务效能的过程之间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因此,优良的综合环境更能在风险来临时激发高效能的应急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2.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途径,对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弥补了政府与市场服务的不足,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切实利益,然而目前哈尔滨市社区志愿服务居民参与主体性缺失、志愿服务内容同质化及志愿者激励与保障缺失.基于此,应增强居民的行动能力,提高居民参与率;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创新发展,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激发社区志愿者的热情.社区志愿服务应弥补基层社会保障不足,为居民提供切实的帮助,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  相似文献   

3.
王德 《改革与战略》2004,(12):32-34
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应急事件频繁发生,危害程度越来越大。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构筑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体系,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文章从建立新型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体制,健全运行机制,推进团队建设,加快保障法制化步伐,强化保障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等方面,探讨和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有实体、机动保障有实案、持续保障有实力"的新型政府应急后勤保障体系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面临严峻形势,使得“应急管理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历史命题”,应急管理人才是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人才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人才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结合辽宁省应急管理人才治理现代化的现状以及应急管理工作对应急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提出从加强政府组织管理、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继续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辽宁省应急管理人才治理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岚皋直面城市社区治理现实需求,深入贯彻“党建+”系统思维,把党的建设树立在加强社区治理的前沿,建立以县级城市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工作委员会、社区“1+2”组织为主的党建三级共联体系,开展网格化服务、党员志愿服务、群众文化服务三项服务共建行动,健全服务信息、服务资源、联建成效三项共享机制,将社区、机关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国有企业基层党建有效地统揽起来,形成区域化城市党建“三个三”机制,开启了提升社区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颖 《发展》2015,(3):97-98
城市社区的安全保障建设能确保社会公众健康安全、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团结。因此,本文在分析目前城市社区公共安全保障建设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可以从加强社区公共安全立法建设、建立适用于社区的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建立社区级的应急疏散场所、创建浓厚的社区公共安全意识、积极培育基层自主防灾组织等方面构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公共安全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7.
社区应急救援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城市社区基层应急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社会力量作为社区应急救援的重要部分,在参与应急救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对我国社区应急救援中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基础上,通过SWOT模型对社区各主体参与应急救援进行分析,明确社区应急救援中社会力量参与的意义。基于此认为,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应急救援的体系构建至关重要,包括明确主体地位、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提高社区救援队伍救援能力、增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区应急救援中的作用,提高我国城市应急救援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志愿服务作为社区社会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构建灵活多变、丰富完善的青年、家庭、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对于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重庆市巴南区社区志愿服务为调研对象,发现社区志愿服务在参与活跃度、分布结构、规范运作、管理监督等方面的组织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建议从社会协同机制、政府引导机制、规范发展机制、常态运行机制等路径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李林  宋英杰  郭赞 《科学决策》2023,(9):148-159
国家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市场机制的参与,而农业巨灾保险及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散的市场运行机制在参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具有自身优势。在“协同—合作”理论框架下,通过研究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实践,发现其在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制度建设衔接机制不完善、主体协同治理有待加强、全周期过程管理不完善、价值建设需重构等问题。进而从完善农业巨灾保险参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是实现“协同—合作”的保障,强化农业巨灾保险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主体协同是实现“协同—合作”治理的关键,实现农业巨灾保险参与应急管理的全周期过程管理是实现“协同—合作”治理的重点环节,建设农业巨灾保险参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同向价值是实现“协同—合作”治理的目标等方面提出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形势的剧烈演变,使得突发事件呈现出概率大、形式多样、损失严重等新特点.合理界定政府的角色,高效应对突发事件,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运行中面临的困境,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各项应急机制,明确政府在应急机制运行中的角色定位,强化政府的协调功能,践行“小政府,大社会”的应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X社区的个案中,社区志愿服务由于以政府推动为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志愿服务的特殊性。由于政府主导色彩较浓,这种自上而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并没有真正体现“利他、无偿、自愿”的志愿精神。为更好地推动社会志愿服务的发展,应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志愿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为社区志愿者们点赞,称赞他们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希望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在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文明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但是,就宁波而言,社区志愿服务开展依然任重道远。"宁波志愿者学院执行院长詹斌说。那么,制约宁波社区志愿服务持续深入开展的因素有哪些?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宁波多个社区。  相似文献   

13.
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城市安全的守护者,在城市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深圳市应对台风"山竹"案例的实证分析,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从应急管理理念、主体和机制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潘美玲 《魅力中国》2014,(22):322-322
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城市轨道交通更是如此,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系统是提高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加强行车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如何建设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应急综合管理,是当前城市交通主管部门和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单位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新时代如何加强和创新城市社区治理:培育多元主体,提高社区治理社会化水平;优化治理方式,提高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智慧社区,提高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基础力量,是安全生产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等其他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的重要力量。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市、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当前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正确定位政府和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努力实现城市社区管理由政府主导向主体自主过渡,要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加强社区法制建设,明朗社区资金来源,成立社区志愿组织.  相似文献   

18.
推进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文明的社区作保障。文章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了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和推行“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调查研究报告》2007,(187):1-10
公共应急管理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公共应急管理属于政府职能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范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安全”和“安心”有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应急管理行政建设是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0.
在实行以社区为基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化管理中,社区与公民的基本作用突现出来,上海市政府为了在今后更好地进行灾害危机应急管理,需要认真总结在灾害危机应急管理中社区治理与公民参与方面的经验与问题,以促进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