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土地兼并与现代土地集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现行土地制度中,农户的土地权利过于模糊,并且过少,而期限又过短。土地制度应当创新,应当扩大、并进一步明确农户的土地权利。人们担心,这会引发土地兼并,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事实上,传统的土地兼并与今天的土地集中二者有着深刻的区别,传统土地兼并与今天土地集中的基本条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扩大、并进一步明确农户的土地权利不会引发严重的土地兼并。  相似文献   

2.
土地兼并的历史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山 《经济学》2007,6(2):675-706
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为,土地兼并是建立在封建土地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上。他们把土地兼并看成是封建统治腐朽的集中表现,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本文的论证表明,这些观点站不住脚,夸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兼并的本质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为,土地兼并是建立在封建土地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上。他们把土地兼并看成是封建统治腐朽的集中表现,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本文的论证表明,这些观点站不住脚,夸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兼并的本质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变化,“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的局面开始解体,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将和土地分离,相应地越来越多的土地将向着种田能手集中。这场土地和劳动力在结构上的分化和组合的变动,实际上就是中国农村在新时期的一场历史性的土地集中过程。这里,笔者拟就我国土地集中的必然性,土地集中的形式,以及土地集中的特点等几个问题作以粗浅探讨。我国土地集中的客观必然性随着大工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必然要经历一个土地集中的过程,这已为世界近代经济发展尤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土地集中,作为农业生产力结构变化的必经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就象我们不能逾越商品生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致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中国是有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纵观中国五千年经济发展的历史,主要是中国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国农村土地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中国历史中的土地流转与兼并景象进行了粗略勾勒,认为总结历史经验,对当地农地制度改革实践的启示意义集中在三个方面:土地流转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现象,而贯穿其间的有关效率与公平的争议则会在不同水平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组合可能,在中国国情下,国家一直对农地制度的塑形有着而深刻的影响,而在未来的农地制度塑形过程中,应赋予并保障农民更多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社会危机就是因为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小农被吞噬,引起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冲突,最后导致农民战争,王朝灭亡。这也是现今许多高层官员对农村土地交易持谨慎态度的原因。要在二维视角下观察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兼并。一是产权是公有还是私有,有没有市场交易;二是国家权力有没有关进笼子。新中国的管理者们将矛盾的根源归为私有制和土地交易,将其视为导致土地兼  相似文献   

8.
一、土地集中滞后的原因和影响 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日益严重。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民一是涌向大城市;二是进入乡镇企业;三是组织家庭副业;四是购买城市户口,进入城市。 但同时,土地集中的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落后于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首先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育程度不高,这是农民离土的客观限制;二是过时的身份观念和户籍制度是农民离土的障碍;三是农业生产手段落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分析了农村公有集中经营既有模式已被实践否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也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制约,而土地私有集中经营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发挥民营和集中经营的优势,公有民营集中经营应该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模式,进而提出实现农业公有民营集中经营的原则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 农业土地经营集中的必然性农业土地经营的集中,是由农业规模经济决定的。农业规模经济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这首先在于它的主导因素的特殊性。农业中的规模经济不象工业中那样是由大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生产资料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经营单位的经营能力。这是农业经营在现代条件下仍然可以以家庭为单元的基本经济原因。此外,农业规模经济的特殊性,还在于它的实现形式。在工业、交通、服务等产业中,实现规模经济的形式,不外乎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经营者增加投资、改进装备而扩大其经营规模;另一种是经营者之间的合并而扩大单个经营单位的经营规模。后一种形式是竞争的结果,往往由经济效果较好的经营者经过前一种形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经济,然后实现合并,以得到更好的规模效益。所以,前一种是实现这类产业中规  相似文献   

11.
简新华 《当代经济研究》2013,(1):17-25,91,93
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一些人主张土地私有化。其理由如下:能够实现农民的愿望,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让农民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消除土地管理和征地拆迁上的腐败,维护社会稳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再造中国经济政治制度的产权基础。我们反对土地私有化的主要理由如下:历史证明,土地私有制不是万能的;可能严重损害农民利益;不能保证"耕者有其田";不可能使得大部分农民卖地致富;会使农民丧失最后一条保障线;不一定能消除土地抛荒,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完全消除与土地有关的腐败现象;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本,有害于土地配置效率提高;可能导致城市贫民窟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利于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关于土地财政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土地财政的成因、效应、改革为主线,对"土地财政"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回顾梳理与简要评价。现有研究中认为:在分税的财政体制、政绩考核体系、农地征收补偿等制度背景下,推行土地财政模式是地方政府必然选择的行为策略。土地财政效应的观点:正向为弥补地方财政不足、加速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增长;负向为诱发土地违法行为、形成届际政府间的不公平、侵害被征地农民利益、推动房价快速上涨、增加财政金融风险。现有研究中,关于土地财政改革与转型,大多从全国大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并从成因入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在总结现有土地财政改革与转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中央集中财权与事权"下划"及农地产权制度法律(法理)约束、宏观政策调控中的"地方政府土地行为问责"机制、"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的困局与转型、物业(财产)税的征收、特定区域土地财政效应及改革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土地财政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农村土地流通问题的提出土地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是最具基础性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进城务工经商。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制条件下,离乡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流转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其中的历史经验值得考察。特别是在英国历史上发生的土地法律制度的变迁,对英国的农业经济乃至工业化所需要的一系列要素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采用数据比较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与土地法律制度变迁相随的关于英国经济的一些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和增长的发生,都离不开土地产权制度所提供的刺激和保障,它们正是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农业及土地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应是创造和维持一个保证经济增长的土地产权体制。  相似文献   

15.
<正> 农业上地经营的集中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要取得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读了《经济研究》1986年第4期李建德同志的《农业土地经营的集中与对策》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后,感到文中有关土地集中与农业规模经  相似文献   

16.
黄海南 《资本市场》2013,(6):114-121
城镇化已经成为了影响整个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关键词.当然也是影响资本市场走势的关键词。资本市场在时刻关注着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及制度建设.但近年来一些来自微观层面的变化更加值得关注和思考,其中就包括土地流转的加速。过往30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未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我们的研究发现.过去和未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都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城镇化有几个必然的趋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1农民市民化(包括农民工和农民的市民  相似文献   

17.
中俄土地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文心  熊利 《经济问题》2005,(10):52-53
土地制度的合理性已成为各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国家经济稳定的基本要素。从俄罗斯与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分析比较了各自的进程和特点,着重剖析了两国土地产权制度及土地流转体系对农业经济的不同影响,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探究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政府职能、民主监督机制、健全的土地市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具有流动性,这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也不适应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我国正在制定《物权法》和《农村承包经营法》,我们主张在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我国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来保持土地制度在动态下的长期稳定,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包括土地资源的多要素CES生产函数,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刻画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并对其中的重要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文章从土地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土地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人均产出效应以及土地供给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三个不同的视角,运用数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土地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是土地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大小一方面取决于行业属性,另一方面囿于国家经济的整体状况;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客观经济现实约束下,人均可用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势必使经济增长回归到由资本和有效劳动所决定的稳态增长路径中,因此土地资源在平衡增长路径下是动态无效率的;更多依赖于土地或者其他自然资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20.
MichaelCarter  姚洋 《经济学》2004,3(4):983-1002
本文扩展了农地产权方面的经验研究文献,将转让权纳入分析之中。本文的理论模型证明,在不完全劳动力市场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残缺的转让权将导致农户对土地投资的后悔效应。本文利用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后悔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