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诞生,3月16日第十届全代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物权法》草案,作为民法的重要构成,为中国民法典的进程跨出了重要一步。物权法的起草、通过、实施体现着民法的精神内涵。为此,将物权法结合民法,分析物权法所体现出的民法本意。  相似文献   

2.
《绿色民法典草案》及其对节约型社会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祥武 《商业时代》2007,(32):60-61
节约型社会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主要依靠法律的调节实现。作为民法对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的回应,厦门大学徐国栋教授主编了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民商合一的《绿色民法典草案》,全书着眼于更有效益地分配、利用和节约人类宝贵资源,并通过规定"取得时效"、"浪费人及其保佐"、"相邻关系"和"财产分割"等总则性的资源节约型法律制度来实现人类在生活、生产、智力上的资源节约,是一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民法典草案。  相似文献   

3.
柴达  王钰 《上海商业》2021,(4):190-1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施行,其中,"人格权"首次独立成编。设立"人格权编",厘清了《民法通则》及《民法总则》中相关法律规制的缺位导致的实践与司法脱节。  相似文献   

4.
褚畅  郭静娴 《商》2014,(48):186-186
1804年公布施行的《法国民法典》是第一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和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其开创了近代民法历史,为资本主义社会开辟了道路。而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国家编纂的规模最大,对现代资产阶级民事立法影响最广泛的一部民法典。两国民法典虽然同属大陆法系,但在诸多方面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张琳 《光彩》2008,(6):10-11
5月8日,国务院法制办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共45条,对《劳动合同法》中部分不清晰、界定模糊的条文做了补充和说明,主要内容集中在无固定期限合同、经济补偿与赔偿金的关系和劳务派遣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1.法国。《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规定:“出卖他人之物,无效”。因此,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在性质上属于我国民法理论上的无权处分)无效。那么.此时的善意买受人能否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呢?至少就动产而言,是可以的。但并非基于善意取得理论,而是基于《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的规定,即”即时取得时效”制度。许多学者认为”即时取得时效”制度就是法国民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严格说来,这样理解不够准确,两者的目的虽相似,  相似文献   

7.
陈得发 《经贸世界》2005,(10):72-73
2005年8月10日,有消息传出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禁止传销条例》(草案)和《直销管理条例》(草案)之后,许多人开始对法规草案的内容加以臆测、评论。不过,历时不到一个月,在9月2日,这两个条例的正式内容就全部公布了。虽然感到措手不及,但目前直销业界和准备进入内地直销市场的企业都开始研究应该如何根据这两个新规定作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彭玉海 《商》2013,(5):173-173
《德国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民事法典立法的典范之作,一直为后世所称颂并为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当前我国正在对民法法典化问题展开讨论,民法法典化的条件也已基本具备。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对于《德国民法典》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和借鉴其编纂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对我国民法典编纂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5月31日,历时34天的第一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消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和建议截止日期已到。这部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相伴而生,与亿万中国消费者利益休戚相关的法律在启动颁布二十年来首次大修,备受各界关注。中国人大网上的数字显示,在意见征询阶段,共有1408人提交了意见。这个数字是今年另一件征求意见稿《商标法修正案(草案)》的9.7倍,遥遥领先人大网站上其  相似文献   

10.
谈刑法原则在行政执法中的运用胡俊放在我国刑法、民法和行政法这三个大类部门法中,相比较而言,应当说行政法最不成熟、最不完善。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制定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和《国家赔偿法》,特别是《行政处罚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行政法体系和行政法...  相似文献   

11.
晓宁 《市场论坛》2005,(8):33-35
7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反响,各地群众积极提出意见。这是继1954年宪法、合同法、婚姻法等之后,我国第12部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法律草案。截至2005年7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共收到各地人民群众意见6515条。  相似文献   

12.
五、《刑法》、《立案标准》、《严查通知》、《罪名规定》和《追诉标准》商标权的刑法保护是对商标侵权行为最具威慑力、对侵权人最有震慑力的法律惩罚方式,早在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简称《刑法》)中就对假冒注册商标行为作出惩治规定,其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违反商标管理法规,工商企业假冒其他企业已经注册的商标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1993年2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草案)…  相似文献   

13.
《商》2015,(25)
律师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其执业行为也应受到规范的约束,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甚至应当受到刑法约束。刑法为律师的执业行为设置了禁区,明确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可能触犯的罪名及刑罚。《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相关条文也相应调整着该禁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谢二军拖欠原告邹林山债款一案近日有了新进展:谢二军已被广昌县公安局拘捕,等待他的将是法院庄严的刑事判决。因为根据《刑法》第313条“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谢二军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处罚。7月7日,邹林山得知谢二军从深圳市潜...  相似文献   

15.
姚金利 《商》2014,(48):212-21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安全问题显得日益重要,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现有的刑法条文规定了信息犯罪的相关罪名,但是由于这些罪名的数量少,不足以形成严密的刑事法网,其保护信息安全的能力有限。《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以下简称刑九)顺应时代.发爰的需要,对相关的刑法条文进行修改完善,以更好地打击层出不穷的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犯罪,维护公民的各种基本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16.
王建民 《商》2014,(48):209-209
刑法修正案(丸)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了关于考试作弊的相关犯罪,本文从当下作弊事件屡屡发生的社会背景,作弊事件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事件查出后无法可依的司法现实等方面分析了完善考试作弊相关立法的必要『生,并对草案条文内容的理解与适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探讨。替考入刑的规定有违刑法的公平价值与谦抑原则,建议轻微的替考行为由行政法规调整,情节严重的替考行为才能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17.
《工商行政管理》2000,(9):35-37
第三条下列三种商标侵权行为 ,属于《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行为 :(一)未经商标所有人许可 ,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二)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三)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对本条规定的理解应结合第四条规定的内容。1997年10月1日施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设了“侵犯知识产权罪”这一类罪 ,并在这一类罪下又规定了7种罪名。其中涉及商标犯罪的3项罪名与新《刑法》施行以前我们工商系统按照《商标法》及有关…  相似文献   

18.
郭远 《商业研究》2020,(1):146-152
我国正在进行民法典编撰的当下,有必要在理论、国内外实践等方面厘清学界一直争辩不休的商法与民法之差异问题。从对外观主义原则的适用上看,由于意思表示的判断标准、外观主义原则的适用可行性和必要性等存在差异,使得商法将该原则广泛适用,而民法则将该原则作为一种例外适用,在理论上存在适用思维的差异。这种适用思维的差异在实践中有关外观主义原则的条文和案例得以体现,例如,与《日本民法》相比,《日本商法》对外观主义原则的适用范围更大,其适用该原则保护第三人效果也更强;在没有商法典的我国,这种适用范围、适用效果的差异也可从近期的《民法总则》的修订过程、2018年最高院出台的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解释以及现行《合同法》等中得以体现。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国内外实践中商法与民法对外观主义原则的适用都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该差异应在接下来的立法中得以体现和贯彻。  相似文献   

19.
独特的民法原理--民法、民诉法与知识产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本身,在当代,是民事权利的一部分,虽然知识产权的大部分来源于古代或近代的特权,它们与一般民事权利似乎并不同源。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一部分,这在十多年前中国的《民法通则》中已有定论。《德国民法典》中 ,虽然未直接提及知识产权,但它被学者推论为“权利物权”。《意大利民法典》中,知识产权属于“服务”项下的特例。20世纪90年代后的《俄罗斯民法典》中,知识产权虽然也未立专章,但知识产权保护的客观被列在“非物质利益客体”之类。传统民法的大多数原则,适用于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虽然《民法典》第1133条在涵盖《继承法》第16条的基础上,增设第四款"自然人可以依法设立遗嘱信托",使信托出现在《民法典》的条文当中,但纵观全典,其不仅对遗嘱信托与继承法的衔接未继续予以细化规定,而且未在更为基础的物权编、合同编,抑或是总则编对信托进行吸收。因此,我国目前在法律制度上可谓采取了一种将信托作为民事特别法、单行法的立法模式。无法回避的现状是,我国信托法制发展至今,信托的基础理论研究始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尤其在信托财产归属、财产权结构、信托财产独立性的解释上仍存较大争议。如何引进信托制度是大陆法系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国《信托法》已实施20年,信托基础理论的争议始终与实践遭遇的各种法律障碍密切相关。如何构建起能凝聚共识的信托法财产权结构,如何衔接《信托法》与正式颁布的《民法典》,是否需要对我国《信托法》进行更新和完善,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通过对已有信托财产权学说进行分析,并运用所有权权能理论进行探究,最终得出如何在一物一权的前提下理解信托财产权及其独立性的思路,并对信托财产权与物权法定原则的冲突提出较为妥善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