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2.
研究目的:探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发商囤地行为决策机理及管制策略。研究方法:演化博弈论方法。研究结果:构建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发商囤地的演化博弈模型,论证了4种情景下两群体的演化稳定策略,并对各种情景进行了现实解释。研究结论:立体化全方位增加开发商囤地成本、全面监察与重点监察相结合以及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发商囤地实行差异化处罚力度可有效管制囤地行为。 相似文献
3.
4.
研究目的:探讨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为理解和改革土地财政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双重差分法。研究结果: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显著提高了人均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平均而言,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可以解释样本中人均土地出让收入变动的28.94%和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变动的16.85%。但是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土地财政的影响存在"天花板效应",地方政府获得垄断供地权后,土地财政在初期会显著增长,之后增长放缓,在垄断后的第8年,垄断效果达到顶点。研究结论:短期内,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土地财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加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但是长期来看,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对土地财政的影响受到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不会无限制增长下去。本文引申的政策含义是土地一级市场垄断是地方政府实现土地财政的重要制度抓手,短期内改革的思路在于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长期来看,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应追求辖区内福利最大化,而非财政收入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以武汉、南京、广州三市为例,量化分析土地市场中开发商行贿的表征。研究方法:Logistic模型及Moran指数。研究结果:(1)开发商行贿在"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的推动下进行;(2)开发商行贿具有区域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研究结论:(1)在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影响下,开发商行贿是出于对制度环境和企业实力通盘考虑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具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性;(2)开发商行贿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且高-高关联的特征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农户经济行为、土地投入类型及土地持续利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农户土地投入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将其分为两类:长期性土地投入和短期性土地投入,重点讨论了它们对农户投入行为影响的共性和差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诱导农户增加土地长期投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用于承包经营的耕地越来越少,加之种植农产品效益低下,农民正面临着失地又失业的处境,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农民增收得不到保证,甚至会涉及到农村的稳定。中央及各级政府对此十分关注,正抓紧制定相应的土地置换保障政策。现结合我地实际,借鉴他人经验,提出推行土地四级预警制。所谓土地四级预警制,即以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8亩、0.5亩和0.3亩为三个临界点,实行土地四级(四色)预警。一、绿色预警(四级预警)1.土地征用后,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在0.8亩(含0.8亩)以上,土地管理实行绿色预警。2.集体可以拿出… 相似文献
8.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2011年3月底之前,土地储备机构必须与其下设或挂靠的从事土地开发相关业务的机构彻底脱钩.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都不得直接从事土地一级市场开发.这是国土资源部在细化两整治一改革目标时提出的一项具体任务.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目的:以中国27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存在性及其激励机制,并进一步识别策略互动所呈现出的具体形态。研究方法:“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以及非对称反应模型。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决策上存在显著的模仿式策略互动行为,且这种趋同性会随着“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2)机制检验表明,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源于“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机制,具体而言,引资竞争和财税竞争分别是城市间在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决策上竞相模仿的激励来源;(3)策略互动非对称性检验表明,城市间差别化土地资源配置互动形态截然不同,其中,工业用地价格呈现“逐底竞争”特征,而商住用地价格则呈现“逐顶竞争”特征。研究结论: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宜的多维政绩考核体系,从源头上遏制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上的恶性竞争;应完善土地交易机制,探索城市间土地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驱使土地资源配置由竞争走向竞合。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储备融资政策“贷转债”和“债转禁”两次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现实影响,探讨土地储备融资政策的可能改革方向。研究方法:针对2012—2021年7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开展时间断点回归、随机效应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注意力分配理论,构建了土地储备融资政策变化影响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理论框架;(2)短期层面,土地储备“贷转债”(-190.579)和“债转禁”(-280.515)变化对土地出让面积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长期层面,土地储备“贷转债”负向影响土地出让面积(-0.352),“债转禁”正向影响土地出让均价(0.428)。研究结论:土地储备融资政策变化可能将在各个维度上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造成未来土地出让面积的持续下降和土地出让均价的持续上升,因而应当审慎衡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发展用地诉求,以“保障公益、适当弹性、引导分配、因地制宜”的思路推进土地储备融资政策改革,保障土地储备项目可持续运作和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地价对中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冲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目的:分析并解释高位运行的城市土地价格对我国土地储备形成冲击的表现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高位运行的土地价格引发开发商、政府和城市居民等主体行为变异,从而对土地储备制度产生冲击。研究结论:从引导需求、规范行为、加强监管、完善制度本身建设等方面着手,抑制地价过度上涨,发挥土地储备制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朱红波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28(6):66-70
通过对开发商囤地的原因和危害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治理开发商囤地的对策。结果表明,获取巨额囤地收益是开发商囤地的根本原因,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执法不严则是开发商囤地的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开发商囤地最直接的危害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同时还会导致房价高涨、调控失灵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打击开发商囤地要从去除国民经济对房地产业的过多依赖、切断开发商囤地收益链条、完善法律法规以及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4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土地储备证券化融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利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21(6):18-20
土地储备需要占用大量资金,而现行土地储备制度的融资能力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需要探寻新的融资方式.土地储备证券化融资是指以土地储备收益作为担保发行证券,将不可移动、难以分割、不适合小规模投资的土地转化成可以流动的金融资产,是一种非负债型的全新融资方式.在我国实施土地储备证券化融资,要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制定并完善与土地证券化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和增级制度,调整现行会计制度,调整现行税收政策,加强监管,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介绍土地打包的含义和运作方式,从土地打包规模和布局对武汉市土地打包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土地打包方式的可行性和在城市土地储备中的重要作用,并采用吉布斯-马丁的多样化指标对武汉市土地打包结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实证数据总结出武汉市土地打包在打包数量、质量、结构和收益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明确主体、统一补偿标准、做好规划和风险分析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17.
城市土地储备数量和周期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探索建立城市土地储备数量和周期的预测模型.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图解法.研究结果:从供给角度探讨了城市土地储备的最优规模,从需求角度分析了城市土地储备的数量和周期.研究结论:建立的两个模型能为中国建立规范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城镇存量土地盘活难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城镇土地储备适宜性评价体系,对城镇建成区内所有地块的储备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包括年度储备适宜级,储备方式适宜级,储备用途适宜级,储备适宜宗地单元四个级别,分别提供适宜储备时间、适宜储备方式、后续开发适宜用途及程度、储备限制因素等信息。评价结果可为土地管理者提供详实直观的土地储备信息,为空间上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城镇存量土地,优化城镇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