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上海制造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1994年到1999年6年的工业总产量数据,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考察了上海相对全国的发展状况,并以广东作参照。在得出上海制造业发展状况不佳的结论后,从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深入制造业内部分析问题所在,主要就竞争力问题对制造业内部28个行业进行详细分析,并简要给出相应对策。文章在通过对上海制造业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引起社会对上海制造业以至上海工业发展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周彩红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40-46
文章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南京、上海和杭州的制造业进行比较后发现,三地的制造业竞争力都很强,而且各具特色。因此,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三地应该互补发展、错位竞争,以推动区域竞争力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3.
装备制造业作为陕西省工业的支柱产业,有着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0—2014年的经济数据,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偏离-份额Esteban拓展模型分析,与全国其他省区比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四大行业在全国省区间同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三个行业在全国省区间同行业中竞争优势弱。根据分析结论,提出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走资本化运作道路组建大企业集团、引导资本流入有比较优势行业,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把发展零部件、元器件生产和采购基地建设放在首位等提升陕西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产业结构与竞争力S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雪  洪新星 《特区经济》2008,235(8):34-36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2003与2006年广东省10个主要城市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现状,提出各市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5.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9个设区市制造业的结构和地域分工特征,研究发现福建省东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比西部地区强、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高,同时发现福州市制造业地位正在下降,最后结合实际针对福建省制造业结构和地域分工的特征提出优化整合对策,以优化配置制造业资源,提高福建省区域制造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利用统计数据,对浙江省大中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行业结构与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浙江省大中型企业在行业结构和总体竞争力方面都要优于中小企业。文章还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宁波市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的结果表明,宁波制造业在浙江省内具有较强的整体竞争力,但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文中还分析了宁波制造业发展将要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提出了加快宁波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湖南省制造业产业变迁,为湖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对策,基于湖南省和地区五省份2010—2020年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分析湖南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演变。运用传统偏离份额、动态偏离份额等方法,对2011—2020年湖南省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做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十三五”以来,湖南省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制造业细分行业数量不断减少;竞争力逐渐增强,但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的优势产业相对固定等。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合理高效配置和优化资源;加大研发投入,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戴毅  戴明 《开放导报》2003,(6):13-15
从三大产业的产能看,第一产业表示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及初级产品的能力,第二产业反映对所获物质资源、初级产品及其各后续环节中间产品的转化能力,第三产业则指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而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增长极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第三产业作为支撑。本文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九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第三产业及其内部行业部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九五"时期,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和份额分量虽然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其内部行业部门的竞争力普遍偏低,产业竞争力显著不强,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更弱,这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十一五"时期,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较"九五"时期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竞争力偏离分量仍然偏小,显示出第三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特征。两个时期都显现出总体产业结构较合理,但竞争力较差的一种发展态势,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滞后。  相似文献   

11.
电子设备制造业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各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支撑。通过构建区域电子设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8个省市电子设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序;在此基础上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对各地区进行类型划分,分析不同地区间差异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南京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月梅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2):113-116
文章利用偏离-份额方法,对南京服务业发展的结构和竞争力偏离状况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南京服务业的结构和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呈下降趋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竞争力下降明显,而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但因规模过小,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及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构建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8—2009年经济数据,采用区位熵系数法、比较分析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存在市场拓展能力和利润水平偏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核心企业不够强大、产业链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辽宁装备制造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善产业链,实施国际化和高端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韩英 《科技和产业》2012,12(4):7-10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当前促进山西省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山西省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竞争力作了实证研究,发现山西省现代服务业相对全国增长较慢,其行业结构和竞争力均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提高认识,调整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行业竞争力是加快山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葛晨冉 《科技和产业》2023,23(17):65-70
先进制造业是安徽省重点关注的产业之一,对促进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为提高安徽省先进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分析安徽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安徽省先进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环境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沪宁高铁沿线6市30个制造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法,评估2002-2011十年间制造业发展状况,定量分析沪宁高铁沿线城市制造业竞争力区域差异,对6市制造业部门的产业发展优势空间分异进行探讨。最后针对产业优势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焦兵  韩静 《科技和产业》2012,12(12):87-91
首先构建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最后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类比较。研究结论发现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和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较强,而其它省份高技术产业则缺乏竞争力。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提升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靖宇  张化楠 《科技和产业》2023,23(11):137-142
基于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通过“钻石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国23个省份截面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规模是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市场需求条件是影响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与食用菌生产强省相比,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在市场需求规模竞争力、资本竞争力上仍存有一定进步空间。因此,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应充分发挥自身规模优势,继续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提高市场需求;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19.
邵慰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4):10-12,57
浙江省作为加工制造业的强省,金融危机以来的发展困境一直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是与加工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浙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却一直被各界所忽视。加工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对于浙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深入分析了浙江加工制造业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指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短板,并严重制约了浙江加工制造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浙江加工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田曦 《科技和产业》2007,7(11):5-7,24
基于简化的Marrewijk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内在规律,揭示了生产性服务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机理。进而将生产性服务分为上、中、下游以及全程生产性服务,就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竞争力呈正相关;但各种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很弱;最后从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