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多边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意图实现和平发展的中国,多边外交在其对外战略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参与到国际多边事务之中,多边外交实践逐渐展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对多边外交的重视程度总的来讲是呈上升趋势的。多边外交逐渐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国际合作和协调。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的特点,要重视处理其中的中国多边外交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面对国际政治的转型以及跨国公共问题的挑战,中国在外交观念与实践领域正在发生悄悄的革命。文中的中国外交新思维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逐步形成的主张在多边制度安排基础上处理全球与地区公共问题的理念。中国新外交则是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实践。中国新外交的结果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一个“自由中国”的出现,“自由中国”表现在:中国对主权的新理解与调整,中国独特的多边制度治理结构,社会性因素在外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因为参与多边制度而带来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制度化与社会化。“自由中国”的兴起,将对未来东亚国际治理乃至世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面对国际政治的转型以及跨国公共问题的挑战,中国在外交观念与实践领域正在发生悄悄的革命。文中的中国外交新思维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逐步形成的主张在多边制度安排基础上处理全球与地区公共问题的理念。中国新外交则是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实践。中国新外交的结果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一个“自由中国”的出现,“自由中国”表现在:中国对主权的新理解与调整,中国独特的多边制度治理结构,社会性因素在外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因为参与多边制度而带来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制度化与社会化。“自由中国”的兴起,将对未来东亚国际治理乃至世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冷战结束后,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在多边经济合作开始向机制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安全状况依然复杂,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安全模式,台湾问题是中国地缘安全中的最大不稳定因素,领土争端是中国地缘安全的重大隐患,此外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虽然中国周边地区还不存在制度化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但以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为代表的多边全合作框架已经出现。中国以积极的多边主义外交参与区域安全合作。从地缘层面看,中国的多边主义外交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单边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多边主义外交是中国开展多边安全合作的主要方式,中国多边主义外交的内容在趋向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7.
签证签证是一国的主权机关为申请入境的外国人颁发的一种许可证明。对于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它有权决定是否给申请人签发签证,换言之,它没有签发签证给申请人的义务,即便是在签证签发之后,它也有权依法吊销已经发放的签证。签证根据身份的不同、目的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等因素考量,常常被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外交签证、礼遇签证、公务签证、普通签证;长期签证、短期签证;一次入境签证、多次入境签证;个人签证、团体签证;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开始为申请人签发电子签证(E-VISA)。出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跨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必然,而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也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魅力。孔子学院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个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和交流中国文化的平台,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宣传意义和现实价值,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10.
梁强 《环球财经》2008,(12):60-63
通过在国际上与主要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外交已不再是简单的力学三角或平行四边形,而是展现出新的多边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根本性调整。中国开始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实行对外开放,与各国开展互利合作。在多边外交方面,中国支持加强联合国的地位,主张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保护人权等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社会为化解热点冲突所做的努力,逐步扩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努力推动国际裁军与防扩散进程,并严格履行各项国际义务。中国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争取实现互利共赢。在人权领域,中国呼吁摒弃人权政治化倾向,通过对话与合作促进人权。中国以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当今国际事务中一个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洁 《发展》2013,(4):95-95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一个给定的机构,即我国的孔子学院,来展示软实力的内在含义,阐明我国软实力的目标及软实力在我国的发展,并为测量不同国家的软实力外交政策和理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盛建国 《魅力中国》2013,(26):369-369
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旨的孔子学院通过日常汉语教学较好地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内涵明确了孔子学院到底要传播中国的什么文化。分析当前国际文化格局和文化传播过程可能遭遇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各国语言文化传播战略,密切跟踪孔子学院的对外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根本性调整。中国开始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实行对外开放,与各国开展互利合作。在多边外交方面,中国支持加强联合国的地位,主张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保护人权等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社会为化解热点冲突所做的努力,逐步扩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努力推动国际裁军与防扩散进程,并严格履行各项国际义务。中国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争取实现互利共赢。在人权领域,中国呼吁摒弃人权政治化倾向,通过对话与合作促进人权。中国以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当今国际事务中一个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国家种种非制衡行为所表现的违背均势的难题,一定程度上论证了以工具理性为核心、力量结构为特征的均势论是一种单维的非演进的国家战略理论。制度性多边主义以建构国际规制为内容、以协调国际合作为目的的普遍行为原则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选择途径和价值取向,成为国际政治日趋明显的发展脉络。中国的战略思维须符合国际体系的演进脉络和国际社会的衍生机理,以进化意识和全球视角超越极化思维,以多边主义理念和多边外交政策作为其对外关系诉求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国家种种非制衡行为所表现的违背均势的难题,一定程度上论证了以工具理性为核心、力量结构为特征的均势论是一种单维的非演进的国家战略理论。制度性多边主义以建构国际规制为内容、以协调国际合作为目的的普遍行为原则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选择途径和价值取向,成为国际政治日趋明显的发展脉络。中国的战略思维须符合国际体系的演进脉络和国际社会的衍生机理,以进化意识和全球视角超越极化思维,以多边主义理念和多边外交政策作为其对外关系诉求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也一直扮演着多方面的角色.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孔子学院更应该发挥在一带一路中的角色定位,既要在语言与文化传播中承担既有责任,又要充当我国交好其他国家的使者,助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日美中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小泉内阁却仍然采取追随美国式的外交,是不可能建立新的日美关系,也无法建立新的日中关系。日本的外交政策必须适应形势变化,转向多方位的外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应对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挑战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政治和安全挑战增加,科技冷战和集团对抗的阴影加重,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面临美国单边主义及世界范围的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叠加冲击,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急剧上升。中国从国际关系的方向、目标和道义高度认识和提倡多边主义,形成了对多边主义主要内涵、基本路径的科学认识,多边外交理论不断丰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治理的有效实施、体系变革、内涵更新和国际努力方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望未来,中国和国际社会作为利益攸关方,需要长期坚持和创新多边主义,增强全球治理的实践和理性认识,共同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更加积极有效地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周刊》2005,(46):10-10
在经济上,中国扮演亚洲引擎;地理上,中国和东亚毗邻;实务上,过去十年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外交十分成功,各国唯一的选择,都是和中国接触。中国不做霸权,不做超级大国,而是作区域经济合作伙伴,以“软实力”影响了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