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文针对厦门产业结构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合厦门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了厦门产业结构调整对其增长的影响,阐述了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对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产业政策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2.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对区域增长贡献的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方法。它是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指国家)的增长间的差分解为两个分量:第一个分量是产业结构分量,亦称比例偏离,反映区域经济与全国经济(即标准区域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第二个分量是竞争分量,亦称差别偏离,它反映区域内各部门以不同于全国相应部门的增长而引起的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因而,它反映了一个区域的区位优势或劣势。在此基础上,偏离——份额 相似文献
3.
《经济地理》2016,(2)
整合区域差异、空间极化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12年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差异及极化特征。结果表明:1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程度和发展差异均呈现波动性减弱态势,而空间集聚呈增强之势;空间上形成相对稳定的以徐州、济宁以及连云港为增长核心的"三足鼎立"空间格局,而南部和西部区域边缘化现象明显。2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格局呈现中心高外围高的核心边缘型格局,且在极化方向上从外围向核心区域的极化程度较弱,服务业发展中心尚未形成。3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交通通达性、对外开放、市场等因素对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有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化程度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湖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偏离—份额法对湖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计算出三大经济地带及各地级市州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将14个地级市州划分为三类:产业结构推动效用显著的地区、结构推动效用不明显的地区和结构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地区。并对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传统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1953-2004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下降,大体上服从Growth函数,具有长短波复合变动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阶段性和周期性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加,人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与经济自身调节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效用和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比北京和全国的情形,本文分析了导致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的若干因素。结合对现有文献中有关结构效应的争论的分析,本文在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得出了一般性结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差距有关,也和资源在产业之间的转移方向有关。当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差距较大时,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这导致了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效应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同时,由于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转移往往发生于三大产业之间,较少发生于三大产业内部的各行业之间,三大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迁对三大产业各自的产出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构造了纳入不同层次教育水平(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重点分析物质资本、技术进步水平、一般劳动力、初等教育人力资本、中等教育人力资本、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出层次性和梯度性。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一般劳动力次之,各层次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低;经济发达地区中等、高等教育形成的人力供给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贡献;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这种影响并不显著,中等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供给匮乏。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1994—2003年1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差异较大,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降低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投资政策,人均GDP、年均GDP则与其不相关或弱相关。 相似文献
9.
《经济地理》2017,(10)
通过构建工业碳熵与区域碳熵概念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基于低碳视角,探讨了2000—2015年徐州都市圈工业结构转型特征及优化路径。发现:(1)徐州都市圈优先发展行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且呈现由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演变;适度发展行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限制发展行业以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且产值占比呈下降趋势。空间上,三类行业均呈核心外围格局且集聚程度有增强之势,且优先发展行业由中心城向外围工业技术梯度逐次降低。(2)徐州都市圈高效率行业呈现由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演变为劳动、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低效率行业以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3)行业上,徐州都市圈工业可划分为高效率优先行业、低效率优先行业、高效率适度行业、低效率适度行业、高效率限制行业、低效率限制行业等6种类型;空间上,可划分为高效率优先行业集聚区域、高效率适度行业集聚区域、低效率适度行业集聚区域、低效率限制行业集聚区域等4种区域类型。据此,从行业与空间2个视角提出都市圈工业结构转型及布局优化调控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利用空间极化指标对京津冀都市圈1993—2007年的空间极化变化趋势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二维和三维空间表达形式,对近15年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极化增长进行空间模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空间极化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①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极化随时间呈上升趋势。②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自经济中心向外围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离经济增长中心80km处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低谷点。③从京津冀都市圈立体趋势面分析,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都市圈的两大极核,且空间极化趋势面随时间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24,自引:2,他引:124
1978-1999年间我国宏观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变化和对外开放扩大四个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设计了四个制度变量,对我国的制度变迁进行了量化测试;计算比较了各变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小;最后测定了各制度变量的边际影响率和弹性系数。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6-2016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具有动态、积极的正向连续性特征。在直接效应方面,本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呈显著正向影响,而周边地区技术创新呈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呈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呈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融合缓解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程度,提升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的促进效果。在间接效应方面,产业结构转型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中间传导环节,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均为正向中介效应。本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周边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小于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3.
14.
15.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实现产业结构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型时,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广州现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故不应过快追求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以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最好的选择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6.
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依性研究——基于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培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8,3(2):277-295
There are a number of theoretical reasons why citi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Such spatial interdependence has been largely
ignored by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with only a couple of recent papers accounting for such issues in their estimation. This
paper takes spatial dependence panel data models in specifying and testing to analyze three metropolitan growth behaviors
in China. We find that controlling for fixed-effects allows us to disentangle the effect of spatial dependence from that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that of omitted variables. The estimated relationships of traditional determinants of urbanization
are robust to inclusion of terms to capture spatial interdependence, even though such interdependence is estimated to be significant.
Additionally, the three metropolitan areas might be said to represent three distinct stages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从沿海向内陆地区的梯度推进,徐州依托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从沿海向内陆地区的梯度推进,徐州依托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