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区域空间连续性视角研究"四化同步区"圈层结构时空演化与聚集经济圈优序组织,借用均值定理的思路和方法测度观察样本城市"四化同步"与否的"二元离散"属性(1-同步,0-异步),并构建Probit二元离散模型,以中国287个地级以上样本城市"四化同步"的概率大小识别跨区域空间连续性的"四化同步区"空间边界优序组织。研究发现:1地级市四化中各化发展偏离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明显收敛态势,并体现出明显的俱乐部效应;2"问题区域"和"区域问题"普遍存在,虽"四化同步"发展城市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在胡焕庸线(黑河—腾冲)西北侧"四化同步"发展城市仅零星呈现,成为突出的"问题区域",而总体上表现出来的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一些城市"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3"四化同步"发展城市密集区表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涟漪的圈层空间结构特征,而异质性大国区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差异性主宰不同层级"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的地理分布,并与当今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有惊人的吻合;4"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有利于特定区域分工更趋合理、一体化程度更高、空间效率得以提升的聚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结果所隐含的政策含义显而易见,以异质性大国不同区域涌现的不同层级"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为基础形成的特定区域聚集经济圈,并表现出空间边界外拓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全球城市的崛起有其特殊的发展模式,在发展方式上,表现为城市空间的流量交互与存量凝结的有机结合;在发展路径上,表现为基于全球生产链的新功能外部移植与内部培育;在发展切入点上,表现为商品贸易流与服务流的互动;在发展形态上,表现为以全球城市区域为依托。  相似文献   

3.
<正>加快中等城市建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有加强,建设步伐加快.但总的来看.依然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综合功能及总体经济效益的发挥;以政府为主体发展经济向以企业为主体发展经济转化不快;以市场为体系的资源合理配置的城市经济结构尚未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使得城市经济活力不够强;城市发展在区域上差异很大, 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分布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分布稀疏,城市工业经济不够发达.等等.这些都是障碍城市经济稳步发展的症结,也是障碍市场经济发展的症结.无论是解决城市本身的问题.还是解决当前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都迫切要求加快中等城市、特别是区域中心的中等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城市用地供需状况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京鸿  刁承泰 《经济地理》2003,23(4):504-507
首先从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两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状况。耕地在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供给数量有限;受重庆市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的质量较差,表现在坡地多、平地少,冲沟多、地块小,难建地多、宜建地少,所以,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相当有限。其次,分析了重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状况。从城市GDP的增长、重点建设项目和城市人均用地水平的提高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未来需求趋势。结论是:重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相当有限,而需求量很大;随着未来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用地的供需矛盾将成为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为重庆的经济发展提供用地支持和保障的角度出发,文章就此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2004年、2009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综合适宜度进行评价和比较,进而运用空间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呈现出逐步提升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缩减;大多数城市人居环境类型保持稳定,向上转移的城市数量多于向下转移的城市数量;人居环境适宜度表现出较为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了由浙江东部向江苏梯度递减的态势。最后指出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根据不同区域采取相应措施是提高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和缩小人居环境区域差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7,(5)
汾河流域是山西省范围内重要的城镇集聚区,也是实现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区域。文章选取建国以来汾河流域城镇群演变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首位度、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分形等方法对汾河流域城镇群的规模分布现状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汾河流域城镇群等级规模结构呈位序—规模分布;区域缺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城镇规模等级不完整;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差异显著。建国以来,汾河流域城镇群规模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城市数量与规模快速扩张;城市首位度不断下降,城市规模结构由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转变;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不断减小,城市规模差异逐步增大,区域大中城市逐步发育,规模分布日趋集中。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城市化的表面特征表现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市数量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测定,目前国内外最为通用的指标是”城市化水平“指数,即城市人口(或非农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在我国通常有三个标准:(1)非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2)市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3)市镇非农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区域发展,然而国内的区域发展存在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区域优势产业识别模型,通过上市企业数量对省会城市的产业专业化与优势产业领域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区域发展优势领域,促进区域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实证中通过四象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省会城市产业专业化或多样化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优势产业领域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省会城市的产业专业化随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产业多样化与区域发展水平之间为正相关关系;无论省会城市发展水平如何,制造业都为这些城市最具优势的产业;高技术产业多分布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闫涛  张晓平  陈浩  李润奎 《经济地理》2019,39(12):11-20
以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城市人均GDP数据,采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模型分析了2001—2016年中国城市经济区域差异的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回归模型探讨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国及四大区域的城市经济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变异系数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局面;城市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经济发展高值区(HH类型)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群,如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低值区(LL类型)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和河南等省区,HL和LH类型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空间马尔科夫模型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倾向于维持原有的状态,少部分城市会向相邻的经济类型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即跨越相邻经济类型、向更高或者更低的经济类型转变的城市数量较少。城市的邻域环境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一个城市若与经济发达的城市为邻,其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概率将增大;反之,发展会受到抑制。空间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城市经济结构、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劳动力数量,以及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均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模型中也得以验证。建议重视区域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强化核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机制,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金东  张正荣 《技术经济》2019,38(10):118-127
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以我国35个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城市为基本组,并选取35个外贸百强城市作为对照组,探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和试点推广路径。研究发现,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的区位选择不依赖于单个条件,而是由不同的前因条件组合所产生的结果;存在四条不同的路径导向综试区的设立,根据组态的核心条件可分为政策引导型和产业支撑型两种模式;其中,前者的核心条件为政府规模和外资参与度,表现为政府引导下的外资与人才联动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建设;后者的核心条件为区域贸易集中度、电商发展基础和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节点作用下电商与服务联动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建设。并结合实证结果为我国综试区的建设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贸易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1.
红三角经济圈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1990—2008年红三角经济圈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三角经济圈区域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其中赣州市、韶关市和郴州市内部差异呈现波动中不断上升,区域间差异在波动中不断缩小;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出东西两极分化现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以韶关市区、郴州市区和赣州市区为核心形成三个高值区;三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倒"U"型曲线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心城市的规模对区域影响显著,改善交通和培育中心城市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经济关联性把红三角经济圈县域分成扩散型、极化型、塌陷型和传染型,不同类型区域对应不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借助GIS技术揭示了新时期北京市商业土地出让的空间分布特征、动态演变,探讨了对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发展的影响。北京商业土地出让的分布由二环至四环逐步向五环外转移,城市功能拓展区出让数量减少,城市发展新区增加,旧城区分布一直比较集中。商业集聚区表现出旧城高集聚区面积增大、远郊新城中低集聚区数量增多、城郊大型居住区集中程度提高等特征。商业土地出让时空格局动态演变存在显著差异,东北方向扩展距离较远,波动大;西北与西南方向外延扩张典型,扩展距离远,年均速率大;东南方向空间扩展不显著。最后,探讨了商业土地出让时空格局演变在土地利用方式与效率、商业郊区化、功能疏解与职住分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杰  唐根年 《经济地理》2019,39(6):118-126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依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核心—外围分析方法和条件logit模型,将浙江省90个区县分为核心区、次核心区、次边缘区和边缘区,研究1998—2013年制造业企业在省内迁移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迁移企业数量的增加,迁移活动涉及区县数量增多,促进全省企业迁移网络密度增加。但是三大核心城市仍为企业迁移活动的高发区域,其他外围城市仍为低发区域,依托核心城市形成的三大迁移板块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迁移活动仍具有较强的区域性。②来自四类区域的企业区位再选择偏好存在时空上的差异性。目前,次边缘区已取代核心区,成为核心区与次核心区企业再区位的首选区域。③企业迁移受多重因素的驱动和制约,浙江省制造业企业迁移与一般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出企业迁移区位再选择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成长为以广州、深港为两大发展极核,以佛山、东莞、中山为区域副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积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产业布局不断发生变化.大湾区核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面临产业关联不强、城市间深度融合不够、第三梯队城市定位不清晰和人口及外贸红利逐渐消退等问题.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应加强区域产业关联,提高经济溢出效应;建立区域发展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明确第三梯队城市发展定位,加强外围地区与核心城市联动;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激发新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及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代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区域物流不仅是21世纪全球城市区域产业升级的必然诉求,而且也是城市群产业空间组织的基石。以长三角为实证,利用统计分析和基于GIS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剖析长三角区域物流演化过程,发现: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组织现状呈现:①区域物流呈单中心等级扩散格局,城市间差异大,并呈扩大趋势;②区域物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廊道效应突出;③物流园区数量呈城镇等级梯度特征,且自成体系。城市群物流就业的区位商空间演化格局呈现:①长三角区域物流呈现"一心两团多点"向"一心两极多点"的空间演化历程;②区域物流空间集聚态势趋向强劲。  相似文献   

16.
结合信息技术对中国城市影响的实际,从信息技术影响下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方式、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出发,对信息时代国内城市功能特征进行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全球化、柔性化、复合化、差异化已成为信息时代城市功能的主要特征;信息流和接入信息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每个城市都成为全球或区域城市网络的一个节点;部分服务的区位选择因此也表现出较大的弹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仍然存在,影响因素越来越复杂.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全球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主体部分,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经济总量的70%来自城市,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14年发布的《全球都市观察》报告,全球最大的300个城市经济体,人口占全球总量的20%,经济总量占全球一半.因此,任何一个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构想,都必须把城市作为重要依托,也只有充分发挥城市在集聚人口、吸引各类经济要素、为各类经济活动提供支撑平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区域发展战略构想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结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分析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5—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区域差异上,绿色发展理念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三大区域之间、各省级行政区之间均存在差异,平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表现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高效率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少数西部地区,中低值区主要位于中部地区与部分西部地区;(2)在演进特征上,绿色发展理念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密度曲线整体表现出右移趋势,不同的时间段内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发展速度,在位置、峰度、形状等方面存在差异,并始终存在两极分化现象;(3)在影响因素上,政策、城市化、规模、社会、结构和环境因素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绿色发展理念下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与传统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以长株潭城市群中的12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以连接长沙、株洲和湘潭的主要高速路或高等级公路为运输通道,构造了"两横三纵"的运输通道网。通过运输通道场理论计算并对比了2005年与2012年"两横三纵"运输通道网内12个节点城市经济发展因子、聚散规模量因子、聚散规模质因子、广义运输成本、场势和场势差,探索分析交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1道路交通的改善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表现为缩短运输通道距离和降低城市广义运输成本。2城市势能高低反映区域辐射力强弱,势能高则辐射力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越强,反之则相反。3城市势能差所产生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与城市发展阶段有着紧密联系,表现为发展中的地区以集聚效应为主,吸纳优势资源促进自身发展;较发达地区以扩散效应为主,以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促进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0.
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经济地理》2012,32(3):57-62,8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