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nn-Kendall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进行突变点分析,结合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在Arc GIS、Geo Da等软件支持下,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多视角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北—西南格局,重心迁移以东西方向为主、南北方向变化较小,在主半轴方向上阶段性特征明显,辅半轴则呈持续收缩趋势;县域经济格局具有两极分化、圈层扩散、地域差异等特征;1990—2003年区域县域经济呈集聚分布态势,2003—2013年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态势有所减弱,热点区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冷点区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地带;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法则,其发展状况呈分散均衡型,其演变格局表明各类型县域比例差异较小,东部经济地带以先升后降型为主,中部经济地带以下降型县域为主导,西部经济地带主要为持续上升型;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产业布局与全球化水平、城市等级体系状况、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县域旅游效率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65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Bootstrap-DEA测度其2003—2015年的旅游效率,借助空间变差函数和马尔科夫链等探究浙江县域旅游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县域旅游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呈"双M"型变化规律,整体非均衡性较弱;空间非均衡性在进一步扩大,并出现"逆市区化"现象,效率低值区呈西南—东北迁移趋势;旅游效率总体呈正向空间自相关,高效率和低效率县市在空间上趋于分散;县域旅游效率空间变异的随机成份先减小后增大,各方向上均质性差异明显,空间格局演化具有延续性和规律性。县域旅游效率具有时间稳定性,以渐变变化为主;以杭州、宁波、嘉兴和温州市区为中心的地区旅游效率水平类型向下转移明显,以武义为中心的县市则明显向上转移,区域旅游效率呈大范围下降和小范围增长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县域旅游效率格局演变是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县域市场规模、城镇化水平、区位交通和政府宏观调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间存在明显的强度差异和空间异质性,其演进可以划分为经济推动型、区域中心型、资源推动型和交通推动型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基于ESDA的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夏永久  朱喜钢  储金龙 《经济地理》2011,(9):1427-1431,1438
采用2003—2008年安徽省61个县(县级市)的综合竞争力评价数据,运用ESDA方法,揭示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类似的县域在空间上趋于集中,整体呈现非均衡发展特征,并具有进一步加剧态势;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局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转变,发达县域由原先集中式分布于皖江以南逐步转向皖北、皖中和皖南,空间形态趋于分散,欠发达县域则由分散转向集中,在皖南山区形成大面积"块状"格局;县域综合竞争力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受到经济因素和行政因素的较大影响,边缘化特征以及"俱乐部趋同"现象在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格局演变中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4.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采用空间计量模型、R软件和Moran指数对云南省各县域的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检验,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各县域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各县域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影响云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城镇化率、工业化、财政支出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基于中国835个省际边缘县域1992—2012年多年份人均GDP数据,从全国、地带和省区三个尺度探讨了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全国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经济水平在1992、2002和2012年3个时间节点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有所增强,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集聚特征明显,空间自关联类型的格局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扩散与经济梯度的空间转移;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方面,地带内部省际边缘县域的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且发展趋势一致,地带间的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和演化趋势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地带间省际边缘县域的经济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三大地带省际边缘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中、西部地带有扩大趋势;省区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与省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差异显著增大,绝对差异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四种类型。在经济差异的形成机理方面,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资源环境、历史基础、人文要素、区域政策等一般因子和空间近邻效应、省际边缘区位等特殊因子。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统计分析与ESDA方法,选取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为测度指标,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江苏省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趋于缩小,区域内服务业发展水平时间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来看,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即在空间上集聚分布,且集聚趋势有所增强。此外,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苏南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苏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沿江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沿海地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县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县域层面尤为显著。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展示了1990年~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相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从热点区域与冷点区域的时空变迁来看,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热点区域范围扩大,并呈现出向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而冷点区域的范围有所减少。1990年~2010年时段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增长热点也呈现向北、向西迁移的趋势,增长冷点则向沿海迁移。最后,将中国县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验证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存在的β-收敛计量模型,利用浙江省58个县2003—2012年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县级政府间存在明显的财政支出竞争,全省县域之间的人均财政支出增长以1.8%的速度收敛,浙江西部和北部地区县域之间的人均财政支出增长分别以3.3%和2.9%的速度收敛,而浙江东部和南部地区县域之间的人均财政支出增长则呈现发散趋势;在考虑了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后,全省县域之间的人均财政支出增长也存在显著的收敛,并且各县的医疗水平、贸易开放程度、人均财政收入等因素对于其人均财政支出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山西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文章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变差系数、Theil指数、经济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统计学方法(MoransI指数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角度对山西省2001~2007年县域经济的总体格局、空间集聚度、人均GDP增长指数以及空间集聚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经济呈现出比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也比较明显;不同年度县域经济增长格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山西省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集聚发展型、强嵌套发展型、弱嵌套发展型、集中贫困型县域四种。研究结果为探索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制订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江苏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了2001—2013年各县域工业生产效率,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了其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并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3年江苏省县域工业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不高,总体差异较大,相对差异逐年缩小,效率值的空间聚类呈"南高北低"的梯度变化特征;县域工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关联格局保持相对稳定,高、低值集聚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效率重心的跃迁过程可分为"2001—2007年西北迁移阶段"和"2007—2013年东北迁移阶段"。江苏省县域工业生产效率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是在地区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因素、交通条件和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长三角地区131个县域单元的相关数据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2003—2012年间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同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县域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度呈不断增强之态势以及"集聚—扩散—再集聚"的空间演化过程。在空间维度上,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各县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长三角地区,经济政策和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县域工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均有影响,尤其新经济地理因素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基于熵权TOPSIS和GIS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空间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重庆市4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实力水平、投资消费水平和人民富裕水平构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分析比较2000—2010年重庆市县域经济指标权重和县域发展水平的变化,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行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结果表明:指标权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重庆市县域经济呈现显著的两极差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其中高值聚类显著性更强,空间出现"俱乐部趋同"现象;热点分析显示,重庆市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为全区的热点区域,东北翼和东南翼发展滞后,同时东南翼发展速度较东北翼快。最后,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熵权TOPSIS法在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及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为实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得出以下结论:2001—2011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虽有波动,但整体趋于平稳;浙东北各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幅度较小,浙西南各县域经济差异逐年减小,而这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逐年增大;浙江省县域经济水平呈现空间集聚态势,"杭—绍—甬"城市带已成为浙江经济的核心发展区域;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也呈现集聚态势,浙东北地区,尤其是杭州市辖区与绍兴县,始终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而浙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还从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浙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及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洪章  曾冰  郭虹 《经济地理》2022,(11):37-44
基于黄河流域730个县域单元2013—2021年夜间灯光数据,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呈现出东高西低以及核心—边缘格局;黄河流域经济重心总体呈现稳定态势,偏移量较小,说明流域内经济体量存在差异,但差异正逐渐缩小,同时,标准差椭圆呈现出较为稳定的“东北—西南”分布格局;从空间关联性看,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空间关联程度呈先减后增趋势,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和区域聚集特征,聚集态势由高聚集区引起;正向影响因素中,产业结构是最主要影响因素,金融发展是次要影响因素,人口规模和教育水平是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干预和地形条件为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县域城市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其经济学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县域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进行讨论的基础上,以县域为单元分析了江苏省城市生活质量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经济学解析。研究表明,江苏省县域城市生活质量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南北内部高低交错分布的空间分异格局;各分指标的空间分异情况不尽相同;同时生活质量表现出在苏锡常地区"高—高"集聚,东北沿海地区"低—低"集聚,南京地区"高—低"集聚的特征;受到当前中国所处的快速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强弱,表现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市生活质量一般较高。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地方政府应加大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方面的财政支出,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各方面的提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90—2007年的长三角各个城市市区、辖县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运用GeoDA及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且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而相对差异则呈现剧烈波动,相关性不显著。上海仍是长三角的绝对中心,多极带动的格局尚不明显;在经济空间演变的过程中,除地理因素外,行政因素如国家战略的实施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0、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在Arc GIS和Geo 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人口半城市化率为探测指标,从总体特征、时空演变、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山西省107个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逐步加深,表现出明显的东部和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但总体上空间差异呈现缩小态势;"一圈三群"区域间人口半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发展趋向均衡;总体上,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且关联程度增强;根据局部相关性,山西省可分为扩散型、极化型、低速增长型、过渡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半城市化区域。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以云南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19年县域粮食产量为研究指标,运用区位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空间回归方法分析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云南省县域粮食生产集中分布趋势不断增强,粮食生产重心向滇东北移动;(2)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高产区分布在滇东地区,低产区分布在滇西北地区;(3)粮食生产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地区并向滇东北扩散,低-低集聚区分布在滇西北和滇中地区,滇中低-低集聚效应显著增强;(4)滇中、滇东和滇南某些县城粮食生产存在空间离散性;(5)第一产业产值、乡村从业人数、播种面积、土地面积、年均气温的差异是影响云南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红  丁嵩  刘光柱 《经济地理》2012,32(7):30-36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ESDA-GIS方法对1997—2010年处于全国经济边缘的广西区内空间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其县域经济已初现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差异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但总体空间集聚水平仍较低。在局部差异方面,高—高类型区集中在桂南县域及柳州、桂林中心城区,低—低类型区集中在桂西及桂中县域。受空间相互作用影响,边缘省区内核心—外围结构显著。经济热点区在保持总体格局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有进一步向桂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集聚的趋势。经济增长也具有较强空间关联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快速跃迁,增长的空间差异缓慢缩小。进而,从历史发展基础、地理区位、开放开发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等方面讨论了边缘省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