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集中指数、人口重心迁移和ESDA分析方法,对2003—2014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多数地区年均增长量出现负值;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势,且人口集中指数在不断增大;人口分布存在较强的正的空间关联性,但这种态势有所弱化。在研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第二、三产业比重,基础教育质量,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产生正效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产生负效应。因此,要想促进东北地区人口合理分布,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配套的第三产业,实现就业需求大增;加大对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在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提升市场化程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湖南省10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从市州尺度来看,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郴州、永州、怀化、邵阳五市;传统村落在五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集中的为湘西地区,其次是湘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险要的地形、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成为影响湖南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乐颖 《经济师》2023,(12):124-126
文章基于六普、七普的人口数据对比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山西省县级行政单元人口收缩格局,并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山西省人口收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人口广泛收缩,空间集聚效应显著,晋西北、忻州西部地区人口收缩程度最高。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城镇化是山西省人口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老龄化为山西人口收缩最显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人口半城镇化率的研究是人口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在提出半城镇化率演变模型的基础上,对1982—2014年中国人口半城镇化率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概括,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省域间人口半城镇化率水平的时空差异,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影响人口半城镇化率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1)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半城镇化进程经历了缓慢增长阶段(1982—1995)和快速增长阶段(1995—2014)。(2)2005—2014年,中国大部分省市半城镇化率提高明显,高度半城镇化省市数量增加明显;东部地区半城镇化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高度半城镇化省市有向周边扩散的趋势。(3)经济因素是推动半城镇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及集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经济地理》2012,32(10):28-35
采用人口密度、人口集疏度和人口稳定度等指标来研究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及集疏程度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一直保持较为均衡的态势,但基尼系数不断增大,人口分布日趋集中;②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从根本上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约束,人口密度随自然环境差异表现出沿"鲁西平原区—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半岛丘陵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且呈现出"高—高"关联和"低—低"关联的分布模式;③山东省人口空间集疏不断发展并将继续强化。前30年各县域人口普遍增加,人口集疏不明显,人口分布相对稳定。近30年各县域人口增减趋于普遍,人口集疏日益加剧,集疏程度不断提高,且人口流入/流出趋于频繁,影响范围越来越广;④改革开放是山东省人口分布格局和集疏快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区域发展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地区发展差异成为人口集疏变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成为人口流动的强大推力,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人口的再分布。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以及相邻两年的重心迁移方向与距离.通过选取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十三个市的常住人口数据来对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分布特征进行动态梳理.首先,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来探索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十三个市的常住人口分布特征;然后,本文将计算每年的人口重心位置和相邻两年人口重心的...  相似文献   

7.
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对其人口分布的状况产生影响,导致人口分布的显著变化.同时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变化反映了该地区的发展状况的多方面信息,反过来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变化是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的.本文通过对广东省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及2005年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制成广东省人口分布密度变化图及洛伦兹曲线图,进而分析广东省近二十年人口分布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特征出发,以长江经济带13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演化特征及差异。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全局空间自相关显著,局部集聚态势减弱,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正向溢出效应大于负向溢出效应。其中城市面积、教育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存在负向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产生正向影响,且目前绿色发展水平对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电商平台是电子商务推进中买卖双方需共同访问的"场所","场所"中入驻商家在平台上实现了虚拟集聚,商家的虚拟集聚状态与实际地理区位间关系的探讨成为重要视角。以天猫平台中入驻店铺为研究对象,利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方法,揭示网络空间虚拟集聚的店铺其在地理空间中的区位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天猫平台上店铺数量不断增加,店铺实际区位不断扩展,东部沿海新增店铺数量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2)省域尺度,店铺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但集聚趋势弱化;(3)城市层面,天猫店铺的空间集聚尚不显著,但集聚类型稳定,且有逐步增强的趋势。总之,天猫店铺的集聚特征依然明显,只不过集聚趋势表现出区域的差异性、尺度的复杂性和时间的变化性。  相似文献   

11.
刘进  黄渊基  王亚辉  吴淼源 《经济地理》2022,(10):169-176+215
地理标志农产品受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地域性特征明显,其数量多寡一定程度上代表特定区域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基于GIS对湖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时空分析,结合各市(州)面板数据探讨政府意愿、市场意愿、农民意愿与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之间的关联度,研究发现:(1)湖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在整体区域分布上处于相对均匀状态,在地势分布上差异性不明显。(2)湖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各市(州)空间分布差异化较为明显,岳阳市、常德市和怀化市最多,其次为湘西州、益阳市、长沙市、邵阳市和永州市。(3)湖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在时序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出阶段性变化。2017年以后各地级市申请批次明显增多,主要集中在益阳市、怀化市、湘西州、邵阳市、衡阳市和常德市。(4)区域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与政府意愿及市场意愿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地方财政收入对区域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有一定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边境旅游促进边境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边境生态安全。论文通过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用熵值法、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9—2019年边境9省区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边境旅游生态安全总体上呈“U”型特征,各省区安全差异有扩大趋势,2016年是安全转变的重要节点;(2)从空间上,边境旅游生态安全存在边境线“纬度分异”特征,整体形势严峻;东北、西部、西南边境地区安全变化情况分别为复杂型、恶化型和改善型;(3)影响因素方面,各系统层障碍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影响系统上升速度最快,主要障碍因子为社会类型指标和经济类型指标,三大边境地区主要障碍因子由驱动、状态系统指标向影响系统指标转变。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2008—2018年县域行政单元农业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与面板Tobit回归模型,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空间变化呈现自西向东递减、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来看,除2009—2010、2015—2017年外,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的县域的数量在研究期内逐年下降,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性呈现递减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空间上有明显的向邻接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3)不同尺度的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其中,农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口数量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影响,GDP和城镇化率对农业生态影响在不同尺度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统计分析与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对2005—2012年四川省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分布的现状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四川省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较大。人口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的丘陵和平原县区;川西北和攀西经济区的少数民族县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皆较低;人口和经济的分布具有一致性。2四川省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为川西北经济区,其他主要集中在成都周边及几个地级市市区(或州首府)。人口密度变化的结论与人口数量变化结论具有一致性。3全局Moran指数不断减小,说明四川省的常住人口总体呈现分散趋势。局部Moran指数揭示了高—高类型区主要分布于成都周边和四川省东部川渝交界处,且逐渐从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向重庆方向不断延伸;低—低类型区主要分布于川西北经济区,且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入境旅游游客的时空变化是由于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的动态变化结果。文章基于1994—2015年我国20个主要客源地的每月入境游客量数据,采用数学分析、季节强度指数等方法研究入境游客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港澳台地区与外国关于入境游客量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其影响因素:从供给方面看,旅游地与客源地的兼容性是首要因素,它是进行入境旅游的前提条件,说明入境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极为重要,同时服务功能或品牌品质也是重要因素;从需求方面看,游客的属性特征差异、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周边国家的"旅游替代品"是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区位条件、交通状况等反映连接性的因素是不可忽略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田佳良 《经济研究导刊》2014,(18):226-227,247
以大连市的人口密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0平台以及GeoDA空间数据分析软件对大连市各区县的人口分布及其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研究后,结果表明:大连市人口分布总体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且明显呈环状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且正相关性明显,市区以中山区为中心,形成空间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域;市区中心区及其相邻区域出现的人口密度相对分散的趋势,城市化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选择中国815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从空间分布类型来看,传统村落整体上南多北少,呈现集聚分布的形态。(2)从空间分布均衡性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分布的态势,且有较高的集中度。(3)从空间分布密度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大致形成五大集聚区,分别为: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集聚区、东南沿海及其周边集聚区、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集聚区、云南边境集聚区、青海—甘肃两省交界集聚区。(4)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影响早期传统村落选址,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传统村落的保留及后期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政策环境和民族风俗等4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化肥、农膜、柴油、翻耕及灌溉五类碳源,借助碳排放估算公式计算了2005—2016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6年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由160.68万t上升到228.35万t,碳排放强度由431.24 kg/hm2上升到536.8 kg/hm2;2016年甘肃省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二者增长变化趋势并不相吻合;农林牧渔总产值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而农业劳动者素质对甘肃省农业减排具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甘肃省农业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利用Arc GIS核密度估计、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冷热点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9、2006和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总体趋势进行研究,并采用Geo Da对形成这种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占高校科技创新总量的80%以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逐渐增大;(2)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大幅提高,高值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区低值区连片分布,东部和中西部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日益显著;(3)1999—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的热点区稳定地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冷点区大幅减少;(4)教育财政投入、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与第三产业比重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时空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