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产生多重冲击与挑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种政策不尽协同。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协同效应,将碎片化的产业政策、土地与住房政策、人口政策、就业政策、公共财税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与社会融合政策整合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自组织"的协同体系,可以达到社会稳定和城乡社会结构调整等诸多协同效应理想状态。应从源头机制、保障机制和政策协同主体的整合机制等方面完善新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系统性思维,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等问题。从价值追求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定位于“以人为核心”;从现代化发展进程看“,四化同步“”优化布局”与生态文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城乡关系看,城乡融合的新格局可赋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从文化传承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汲取城镇历史文化底蕴;从精神文明看,须以城市精神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制度保障看,完善户籍、土地和公共服务制度,系统性兜底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不同视角解析了城乡发展研究新进展与新特点,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域空心化、土地资源配置矛盾显化、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剖析了引发和加剧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城镇化路径、农业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约束等方面。新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亟需着眼于城乡地域系统人—业—地协同转换的科学思路,统筹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探索差别化的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加快创新城乡土地配置与管理制度,全面构建村镇建设新格局,深化城乡发展转型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中国城乡平等、协调、一体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中国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据此考察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三权分置”政策显著提高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在高城乡融合度地区、财政强省、东部地区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农村“三权分置”政策通过提高农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及城镇化共同推动了城乡融合;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地流转相互促进,农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能推动城镇化水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的城乡融合具备清晰的作用路径与完善的自我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5.
土地财政和滞后的城镇化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1999-2011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检验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相互关系,进而考察二者对全国及区域层面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二者存在双向联动关系,且城镇化对土地财政规模的影响大于土地财政对城镇化的作用。(2)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土地财政与城镇化是驱动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3)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强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城镇化的推进缩小了西部省份城乡收入差距但不利于东中部省份收入差距的改善。因此,要正确看待土地财政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来应积极探索新型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改革当前土地制度安排,继续深化分税制改革并完善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中国国情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与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提高各级城市和城镇的承载能力,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为此,要引导城市和城镇集约发展,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通常指人口由乡村地区向城镇地区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成熟的城镇化事实上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和回应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但是,现实的城镇化进程需要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负荷加重、劳动者素质提升和权益保护问题、农业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土地和人力资本瓶颈问题、社会支出财政预算压力加大、城市公共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要路径,探求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促进就业为前提选择城镇化路径和进行产业发展规划,以城乡一体化保证农业安全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提升城镇化质量,以户籍制度和公共管理制度改革保证城镇化成果。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提出要走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传统城镇化土地征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弊端日益显现的今天,如何在土地制度改革上破题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为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结合我国土地制度变迁历程与各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调整产权结构;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健全土地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变原有城镇化发展方式,走具有城乡友好、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建设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路径.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目前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土地资源有限、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基础薄弱等.并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一是根据区域要素禀赋条件制定科学的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增加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类要素供给与集聚,发挥集聚经济效益,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使特色小镇形成增长极;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应重视区域文化保护和传承,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实践.重庆作为中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点开展了以农民工城市化为主线的综合配套制度改革,为中国城镇化构建了基本成型的制度体系.基于重庆改革实践,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顶层包括了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机制和产业发展两个板块.运行机制取决于政府政策,产业发展取决于因地制宜下的产业创意.运行机制建设中应重点克服严重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利于农村发展的农地政策和以政府为主的投融资模式,建立起以“三农”发展为基本、政府管控、农村主导、市场参与、多方共赢的新型城镇化利益格局、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旅游资源丰富,城镇化水平整体较低且不均衡,外出农民工众多,这将从根本上影响到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型城镇化要突破"胡焕庸线"。旅游产业是具有关联性强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导向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是我国西部地区实现就地新型城镇化的绝佳产业。文章利用2003—2012年我国西部地区32个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旅游资源、资本和市场交通区位是旅游业影响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资本和市场交通区位对经济、社会文化、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为显著正向影响,而对人口城镇化影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军 《生产力研究》2005,(5):36-38,F003
农村地区城市化,是指在以农村和农业人口为主的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城镇,使城镇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并将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渗入到广大农村地区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拓宽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建设资金短缺,户籍和剪刀差政策,土地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最后,文章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制约因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将重庆市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应综合考察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发展要素产出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城镇化效率及其区域协同程度;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虽然在快速提高,但仍远落后于东部中心城市;重庆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发展要素与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之间匹配度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和城镇体系格局,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新农村建设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和路径选择的分析,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融入新型城镇化,要以城镇建设的理念改造提升农村,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共同统一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基于此观点,本文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即应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总体布局,着力从建立以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等五个方面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5.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众多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强调了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但新型城镇化如何做到以人为核心仍然有待商榷。根据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重点分析制约中国城镇化人口转移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开发经营政策四个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现实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同全国一样,都是各级政府起主导作用、市场运作、企业参与。这种做法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方面,政府全面主导的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镇化率迅速提升,有利于政府对人口流向、产业发展进行调节。不利的方面是,政府主导没有先例也是摸索前进,如果政府政策失效、负面影响就会被放大;再有政府全面主导的城镇化以行政手段干预人口向城市集聚,影响城市规模扩大拉动经济增长而非经济手段影响经济增长,有计划经济的影子。根据本区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一方面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推进整合工作,完善区域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7.
贾舒宁 《经济师》2014,(6):15-16,21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生态环保为理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城乡一体、四化协同道路的过程。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中,中小城市区域应占据主要地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合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文章围绕新型城镇化话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张扬 《经济研究导刊》2013,(34):224-226
从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入手,指明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从改革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推进人本理念下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探究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采用熵值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在揭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演变过程、短板弱项与影响因素基础上,探索提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在空间上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人口增长缓慢和建设投资少是研究区县城所面临的普遍困境。(2)2015—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提升明显,但与城市相比,在“人口聚集”“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维度仍具有较大差距,县城短板亟待全面补齐以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3)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主要受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制约,且随着县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其限制因子出现从“保障性”要素向“提升性”要素转变的规律,县城城镇化建设需要差别化的策略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4)县城城镇化质量是以人口为基础,经济驱动、区位约束与政府调控等多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据此,从共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给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市作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功能.通过对哈尔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强、财政政策支持有待强化和税收激励未能充分释放等政策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引导结构优化的产业政策、实施规范分配的财政政策和强化投资服务的税收政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