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ESDA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0项经济指标数据,对2000-2008年密集区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变趋势、特征与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相当的县域之间集聚度不断提升,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的主要趋势,产业结构、集聚效应、边界效应为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HH型、LL型县域分别趋于向密集区北部和南部集中,南北差异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表征;密集区北部(核心区)对南部区域的空间极化作用持续增强,以西宁市区为中心的局部空间扩散作用显现.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态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敏纳  蔡舒  覃成林 《经济地理》2011,31(3):379-383,419
在测度经济空间分异程度和识别经济空间组织型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1990—2006年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的态势。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主要表现为流域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日趋加剧的经济分异,目前东部经济空间已现多核心—边缘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较高水平的均衡化趋势,而中西部经济增长水平总体较低,经济空间中只有少量增长极和增长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向内陆深入推进,黄河流域中西部内内蒙古和河南的相对经济实力增强,其他省区的相对经济实力减弱,中西部经济空间格局越来越不均衡。由此推断,1990年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流域内改革开放进程的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县域的福建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柯文前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11,(7):1081-1087
以ESDA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探讨1990年代以来福建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结果表明:总体空间格局上,经济发展呈较强的空间相关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分布,但趋势在2009年有所下降;热点区域的整体空间格局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仍具有较强空间关联特征,虽然热点区和冷点区切换快速,但切换具有明显的"轨迹",即高值簇大致成圈层结构往内陆迁移,而低值簇则往沿海迁移。整个空间尺度上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不断缩小,由随机成分引起的空间分异在不断下降,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则较为显著,东—西方向空间差异较小,东北—西南方向的差异呈扩大趋势。作用于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力表现在历史原因和区域经济政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995、2000、2005及2010年各县、市产业结构系数为研究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异函数、克里格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江苏省县、市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总体空间格局分异显著,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整体上呈现出南-北差异性;由冷热点区演化来看,江苏省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空间集聚趋势明显,苏南地区尤其是与上海毗邻地区为高水平集聚区,而广大苏北地区及多数苏中地区多为低水平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连续性与自组织性逐渐增强,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异越来越显著,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增大,各方向产业水平的空间不均衡有扩大的趋势.最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4个年份的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法,探究1984—2016年不同空间尺度下夏季奥运会奖牌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夏季奥运会奖牌总量及不同类型奖牌数量的变化差异较大,奖牌总量在整体上展现出由低缓增长、快速增长到迅速下降的演变过程,不同阶段各类型奖牌数量变化存在非均质性,其内部增长比重的变化差异也较为显著。不同时期奥运会奖牌分布的绝对差异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而区域间分布的相对差异整体表现出缩小的态势。奖牌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表现出明显的三个变化阶段,整体呈反"S"型演变趋势。奖牌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地带差异性明显,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的趋势,"东南密、西北疏"的非均衡发展格局日益显著。奖牌总量的分布重心主要在皖、苏、豫、鲁4省空间范围内移动,奥运会奖牌分布差异主要受人力资源水平和体育管理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强度各异。  相似文献   

6.
《经济地理》2021,41(1):66-73
基于长江三角洲42个城市2000—2017年面板数据,在对城市群经济格局演变分析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城市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测算与分解。研究发现:尽管长江三角洲GDP空间分布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但2000—2017年不均衡指数的下降表明扩散效应的显现。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表现出较强稳健性,但不同因素的效应存在差异,特别是间接效应差异更为明显。基于空间计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发现,核心区溢出效应显著大于边缘区,且随着一体化进程推进,溢出效应也出现明显增强;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呈现"倒U"型趋势,超过400 km后溢出效应仍然较强的现象,表明一定范围内城市数量增加,有利于有效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增长。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统计分析与ESDA方法,选取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为测度指标,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江苏省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趋于缩小,区域内服务业发展水平时间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来看,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即在空间上集聚分布,且集聚趋势有所增强。此外,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苏南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苏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沿江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沿海地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选取2000—2012年数据,从时空视角对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逐年收敛;从空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在整体格局上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在局部差异方面,高度集聚区域和集聚核心区几乎集中分布于辽宁省中部、西部、南部地区,具有更高显著性水平的则是辽宁省的南部地区,大部分辽东及辽中地区表现为中度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化规律不显著,随机性、跳跃性成为其经济增长变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结合Geo DA数据分析软件与GIS软件,以宁夏六盘山区县域为研究对象,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对1991—2010年人均GDP的变化做出了可视化分析,初步探索了宁夏六盘山区经济空间结构、聚集格局的分布和演变过程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宁夏六盘山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由随机模式逐步过渡到聚集模式,且聚集程度在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出现空间极化趋势且为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趋势;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点—轴模式。LH型县域由零散分布逐渐发展为集聚态势,且趋势不断增强;HH型和HL及LL型的县域单元数量减少,表明宁夏六盘山区总体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从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演化的驱动因素来看,区域发展政策、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等为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县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县域层面尤为显著。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展示了1990年~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相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从热点区域与冷点区域的时空变迁来看,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热点区域范围扩大,并呈现出向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而冷点区域的范围有所减少。1990年~2010年时段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增长热点也呈现向北、向西迁移的趋势,增长冷点则向沿海迁移。最后,将中国县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治理三方面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10—201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10年以来,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波动中呈现下降的趋势;从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来看,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波动减小,晋北、晋中和晋南三大区域内各地级市绿色发展均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明显,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其中太原和晋中成为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的核心区,而阳泉、临汾和运城成为绿色发展的边缘区,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均不显著,尚未形成明显的绿色发展空间集聚,溢出效应不明显。(3)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素质、科技创新、外商投资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等因素通过与其他因...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nn-Kendall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进行突变点分析,结合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在Arc GIS、Geo Da等软件支持下,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多视角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北—西南格局,重心迁移以东西方向为主、南北方向变化较小,在主半轴方向上阶段性特征明显,辅半轴则呈持续收缩趋势;县域经济格局具有两极分化、圈层扩散、地域差异等特征;1990—2003年区域县域经济呈集聚分布态势,2003—2013年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态势有所减弱,热点区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冷点区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地带;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法则,其发展状况呈分散均衡型,其演变格局表明各类型县域比例差异较小,东部经济地带以先升后降型为主,中部经济地带以下降型县域为主导,西部经济地带主要为持续上升型;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产业布局与全球化水平、城市等级体系状况、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呼包鄂榆经济区内38个旗县区2001、2005和2009年的数据,利用SPSS、AGCGIS、ESD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研究县域经济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差异的年际变化曲线相对稳定,各县经济差异变化没有明显起伏;四种类型县域经济变化相对稳定,局部有明显变化;大城市的极化作用相对明显,而扩散作用明显不强;县域经济水平类型数量结构从"木桶型"向"橄榄球型"演变;县域经济水平的分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异状态,经济发达县和高收入县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呼和浩特城区、包头城区,低收入县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南部,集中分布;县域经济水平空间结构呈典型的"三核"形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东胜区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县域经济水平具有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集聚、低值集聚的格局,高值集聚在鄂尔多斯中部,低值集聚在榆林市南部;热点区域主要是东胜区,盲点区域主要是榆林市南部8个旗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对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的内涵界定及融合机理分析,运用改进的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测算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的综合指数,并采用融合协调相对发展度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的融合效应及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省份的海洋科技水平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以山东、上海、广东三地为首的北、东、南三方向的海洋科技发展核心;海洋绿色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分异明显。(2)中国沿海省份的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在融合协调度时序上不断增长;结合相对发展度对融合协调类型划分,呈现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梯次变化空间演变格局。(3)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绿色发展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绿色发展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海洋绿色发展对海洋科技呈现出显著正向、持续影响,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绿色发展呈现长期、持续、波动、滞后的影响,但总体以海洋绿色发展对海洋科技的作用为主,且两大海洋经济圈冲击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浙江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计算2005—2015年浙江省65个县域单元的水平值,并运用描述统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序演变、空间分异及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降速增长,各市县水平持续或波动增长;(2)各市县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但区域差异仍然显著,呈现出环杭州湾一带与温台沿海一线水平高,丽水地区水平低的空间格局;(3)浙江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呈较强的正相关性,且热点区不断向浙江省中心城市市辖区及其周边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演化,冷点区一消一长,嘉兴的冷点中心消失,丽水的冷点中心扩张。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熵值—突变级数模型,从4个维度分解并综合测算2013—2017年我国西部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全球化水平;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格局和趋势演化特征;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方法,从5个层面探测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17年,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全球化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间空间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的行政指向性和地域分异性特征,研究区部分边境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的外贸全球化和开放全球化水平较高,旅游全球化水平较高以上的城市多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北部和南部,外资全球化水平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且呈组团分布;(2)城市经济全球化水平在空间呈集聚分布且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局部空间关联格局稳定性较高,大部分空间关联类型的转移表现出一定的跃迁惰性;(3)两阶段系统GMM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公共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占比、GDP和货运量对我国西部城市经济全球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江苏沿海乡镇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泰尔指数与nich指数,通过ESDA分析探索新世纪以来江苏沿海乡镇经济格局演变。江苏沿海低于平均水平的乡镇占多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持续扩大。低水平乡镇分布在废黄河以北,高水平乡镇集中于南通市,沿海乡镇经济格局日趋呈现"东南——西北"递减的梯度格局。高增长乡镇集中于南通市域,低增长乡镇集聚于废黄河以北乡镇。增长热点集中于临市区、临港、临高速节点及沿江地区。废黄河北部乡镇集聚性的增长滞后。沿海乡镇经济格局演化驱动因素包括:区域宏观政策导向、区位因素与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18.
印度经济特区分布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40个区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2006—2018年印度经济特区空间分布的演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印度经济特区的集聚态势先增强后减弱,总体集聚态势有所增强;②印度经济特区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以及综合产业为主,三大行业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异格局;③印度经济特区空间分布可划分为高水平集聚区(高值集聚,H-H)、极化型集聚区(高低集聚,H-L)两种类型;④印度经济特区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南部是经济特区分布的核心区域,东北部是经济特区分布的冷点区域;⑤印度经济特区的空间分异与时空演变是自然环境条件与劳动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格局、基础设施条件、科技设施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欣  张平宇  刘晓琼  刘林 《经济地理》2012,32(12):79-84
以沈阳经济区23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BP神经网络和ESDA方法,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9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分别研究2005和2010年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特征和驱动因素,并得出结论如下:①2005年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南北差异显著,2010年南北差异弱化。2005—2010年,南部的海城、大石桥等县市的经济水平较高,东北部的开原、调兵山等县市的经济水平上升,中南部的辽阳、灯塔等县市经济水平下降。②2005—2010年,沈阳经济区经济水平相近的县市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有所弱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沿交通轴线布局的县域经济带。③从局部差异来看,2005年在沈阳经济区南部形成岫岩、桓仁等"高高"型县域集聚区,以及北部的彰武、康平等"低低"型县域集聚区。到2010年,除开原市属于"高低"型县域外,其他县域经济的空间极化特征不明显。④深入分析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得出结论如下:区位条件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外部动力,中心城市的极化扩散作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自党的十八大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以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化地区承担了大规模集聚人口和工业经济的主体功能,同时,其集聚功能表现也出现了空间分异。文章对比了2010和2020年23个城市化地区人口、GDP、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等指标在全国、省域及城市群区域的空间表现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化地区人口经济集聚的规模位序基本稳定,建设效率位序变化的南北差异显著。(2)三大沿海城市化地区的人口集聚水平继续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有所下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提升区域,海峡西岸和成渝城市群是经济集聚活跃的主要区域;北方城市化地区的建设效率一直偏低,南方建设效率的相对水平与增长能力更强。(3)城市化地区在省域尺度的人口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在城市群内部整体呈现相对提高趋势。未来,应聚焦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新定位,着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布局和新型工业化重点推进,通过培育复合功能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通过人口和经济同步集聚实现均衡与协调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