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急需分析、归纳出其演化规律,总结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成长的直接动力源于大量的外资进入,而根本动力是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融合。天津滨海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辐射力;积极打造相对完整而又合理的产业链条,完善分工协作网络;进一步密切产、学、研联系,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行政区和功能区资源,以推动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完善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滨海新区的支柱产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电子信息产业世界范围内转移的结果。天津滨海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外部经济机制、产业价值链、社会资本与网络机制、技术机制等内源动力机制的作用,也有外部竞争环境、政府支持行为、区域创新环境等外源动力机制的作用。天津滨海新区必须进一步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融海啸中我国产业集群缺陷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次贷泡沫破裂引发的金融海啸,使我国不少地区的产业集群遭受重创。本文分析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群的关联,我国现有产业集群存在的价值链低端化、创新能力不足、集群恶性竞争以及缺乏价值链核心伙伴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产业集群在面对国际金融海啸时应对能力不足。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应对金融海啸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加强天津区域品牌建设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洋  章建新 《企业经济》2007,(11):108-1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品牌通过整合品牌资源,发挥凝聚效应来提升地区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同时,对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天津区域品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树立品牌意识、发挥政府优势、以发展滨海新区为契机、依托产业集群等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分析金融产业外部性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金融产业集群影响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从集群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角度出发,从提高经营效率、缓释金融风险和促进区域金融创新三个方面研究提升金融产业竞争力的路径,并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3,(6):121-124
在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和金融等政策框架下,如何制定面向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政策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提出了一个产业集群政策的CPEE分析框架,并基于这框架对广东产业集群政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CPEE框架能有效地分析产业集群政策和实施方案的现状,并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指出广东产业集群政策的不足以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融产业集群与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产业集群加速了金融资源集聚,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合肥应以金融产业集群为依托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合理利用合肥金融产业集群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以金融中心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安徽在中部率先崛起。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产业集群发展不力是重要因素.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运用开发性金融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在支持京津冀都市圈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文章对产业集群理论做了简要介绍,并从分析京津冀都市圈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提出开发性金融支持京津冀都市圈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先行、区域政策协调、基础设施保障、融资支持模式,试图找到一条促进本区域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物流金融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对传统物流业和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物流金融.物流金融业务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上的资金瓶颈,提高物流效率,受到国内外普遍重视.作为我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应该抓住开发开放的机遇,利用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产业.文章首先对物流金融理论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展开滨海新区发展物流金融的swOT分析,最后提出推动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物流金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产业集群金融支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娟 《会计之友》2012,(31):20-21
金融支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至关重要,而产业集群自身也有明显的融资优势。河南省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充分发挥集群融资的优势,金融支持明显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河南省产业集群的优化和升级,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各级政府应该在各项配套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发展互助担保型贷款、融资租赁、集合型债券和票据、风险投资基金等各项融资模式,构造全方位的产业集群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金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金融企业集群是金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企业集群的经济性质,指出这是复合性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中间网络组织;其次从资产专用性、 企业能力、 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四个维度探讨了金融企业集群的效率边界;最后考察了金融企业集群所具有的区域金融创新优势、 金融风险缓释优势以及生产经营效率优势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当代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其集聚效应带动了集群地区经济的发展。针对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从产业集群集聚机理出发,通过探讨分析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性,规模不经济性以及产业集群外在的正负经济性对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院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受制于金融排斥的现实,产业集群的融资约束一直存在,阻碍协同创新的实施.因此完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应当与融资创新耦合才能促进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能的发挥.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是由商业银行信贷、小额信贷、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组成的金融市场,金融机制必须体现充分的包容性,以满足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牛艳梅 《企业经济》2012,(12):112-115
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而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嵌入于社会结构的非正式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资本的分配方式上,尽管正规金融占据主体和主导的地位,但是,鉴于目前我国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在资金筹集上的特殊性,本文深入分析了非正式制度在集群发展中的正面效应,并提出了引导非正规金融支持绿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首都金融产业集群优势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金融产业集群不是靠政策导向就能够发展起来的,而是市场长期竞争的结果。首都金融业的优势条件在于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最大的弱点是市场活力匮乏①。首都金融业要真正达到“金融立市”,就必需以打造微观金融主体的市场活力为根本来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快速崛起是廊坊市目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廊坊未来经济增长的立足点。从产业集群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来看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研究了廊坊目前产业集群的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在区位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政府职能等方面从发展经济的长远视角来试图探求廊坊市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产业集群竞争力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机理,提出了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尽管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已经朝着"集群化"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很多地方对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本文以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流通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亚林 《企业导报》2012,(18):153-155
针对目前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现状,文章选择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作为研究视角,并重点分析了区域品牌对产业集群发展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下的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品牌对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产生重要影响,它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升级。该研究结论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制定产业集群升级政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价值工程》2013,(7):149-150
本文利用2000—2010年全国6个代表性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金融支持和产业集群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金融相关比率对于集群发展的作用大于投资转化比率。2、六个地区的金融支持与集群发展关系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北京、苏州集群发展受金融支持变量的影响很显著;长沙、西安的集群发展与金融相关比率关系显著,但与投资转化比率的相关性为负;重庆、武汉的集群发展与金融支持变量的相关性虽为正,但效果不明显。最后根据以上的区域性差异特征,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