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当前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预测2001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将达到530万亩。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预测2001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将达到530万亩。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3.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危害森林资源,危害树木健康成长,降低树木的经济价值和森林的生态功能,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意义重大。由于近年来大面积人工林的出现和经营管理粗放,导致过去次要病虫害现在大面积严重发生。入春以来,黑龙江省局部地区发生了杨树蛀干害虫、食叶害虫等危害。虽然各地积极应对,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防治,初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仍然艰巨,各地应加大防治力度,对重点防治对象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予以遏制,防止今秋和来年春季再次爆发危害。分月扇舟蛾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病虫害之一,其危害较为严重。为了有效防治分月扇舟蛾的危害,加大治理力度,我们近几年在营林生产实践中开展了分月扇舟蛾特征、生活史、发生特点等系统的观测、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数据,摸索出防治分月扇舟蛾方面的一些有效措施。下面,笔者谈谈分月扇舟蛾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大量的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的森林,林业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各地发生的病虫害森林面积越来越大,相关部门必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体的,形成病虫害测报制度,增加对森林检疫的资金投入,由具体的部门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5.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森防战线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完善落实,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6.
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森防战线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完善落实,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7.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森防战线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完善落实,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森防战线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完善落实,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递增,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制定森林病虫害治理对策,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为害范围之内。这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张新鹰 《大陆桥视野》2013,(14):29-29,31
笔者结合基层森防工作经验,在2012年和2013年在退耕还林的实地核查中,发现新疆林业县市林业部门对退耕还林工作重点放在面积保存上、林木成活率上,但在退耕还林地块中林木的病虫害防治与管理上则较轻视,疏忽管理,甚至放任不管。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及梳理。  相似文献   

11.
以往防治病虫害就是将害虫和病原微生物赶尽杀绝,这个观点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而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越须更新这一旧有的观念,要容忍有害生物的存在。对有害生物不应只注重于杀死,更要注重于调节,只要把危害控制在不影响植物观赏效果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2.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天气干旱程度的不断增加,森林病虫害危害的程度也日趋加重,尤其是人工纯林(特别是落叶松纯林),因其防护能力差,受森林病虫害(落叶松毛虫)侵袭的程度最重。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我们这片为数不多且其再生性有限的森林资源不受森林病虫的危害,寻找一种既能杀死森林害虫,又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畜的杀虫药剂极为重要。在落叶松纯林中防治落叶松毛虫,应用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防治,就是既经济又不污染环境、防治效果又高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蔡亚林 《经济月刊》2008,(2):135-135
记者近日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为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抗灾救灾和防止次生灾害的指示精神,有效应对恶劣气候条件,遏制雪灾过后森林火灾高发势头,确保近期森林防火不出现大的问题,国家森防指近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周密部署,切实做好近期森林防火工作。  相似文献   

15.
摘要:随着杨树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由于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杨树病虫害的发生非常普遍,根据杨树食叶害虫发生的特点.本文阐述了杨树食叶害虫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黄卷叶螟、杨白潜蛾、黄刺蛾的发生特点和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林区大事,防火第一”,每个林业局的森林防火部门,都把森林防火安全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环节,只有明确防火安全教育培训的意义,才能确保防火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林区防火安全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结合多年从事森防安全培训工作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近日发布了《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报告称,过去的25年来,全球森林消失速度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所减缓,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开垦扩张、非法砍伐活动等仍然存在,全球森林面积仍在持续萎缩,森林保护的前景仍不乐观。森林资源在提供生计、保障粮食安全及消除贫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胡月晓 《经济咨询》2006,(1):36-37,17
从2003年起,国际融资领域再次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债务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下降,债券融资复兴。债券融资和银行贷款是国际金融市场上债务融资的两种主要形式。排除股权融资方式的国际外部融资(external financing)市场上,债券融资和银行贷款比重互相替代、此消彼长、交替演进。19世纪20年代和70年代,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以及在这些时间段之前的一段时期,是债券融资占主要外部融资来源的时期。随着时间推移,债券偿付拖欠风险增加,银行贷款比重逐渐占据了债务融资形式的上风。  相似文献   

19.
森林害虫资源的开发与持续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森林昆虫综合管理的观点出发,害虫这一术语是以人为中心定义的,缺乏生态学的概念。本文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论述害虫与资源昆虫的关系,认为害虫与资源昆虫的概念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对森林害虫进行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是双重性的。森林害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员,当它们被人类利用时,它们又成为资源。无论是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角度,还是从资源利用的观点来看,对森林害虫的开发利用都应遵循生物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园林植物发生病虫害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如何防治以及防治措施,并说明了不同措施存在的优缺点,只有做到因地制宜,对防治措施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实现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治理的目标,才能统一社会、经济、生态等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