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加强无形资产内部控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了无形资产的内部控制在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及无形资产审计中的重要意义,继而分析了无形资产内部控制的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有效无形资产内部控制的标准,然后在剖析我国无形资产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无形资产内部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作为创业企业最重要也最具价值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如何折股和交易引起业界的关注。本文从分析我国创业企业中无形资产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创业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特殊性,提出须对现有无形资产评估相关法律所作的修改,以及改善现有无形资产评估相关立法及管理体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 新《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所有资产均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集团公司内部交易产生的债权、债务,母子公司间买卖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股权投资都必须予以抵销,无疑这些资产所计提的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4.
刘迅 《经济论坛》2005,(5):54-56
一、跨国汽车公司内部转移价格 转移价格(Transfer Price)又称调拨定价或内部价格,是跨国汽车公司为了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在关联企业发生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劳务等交易时以非市场自然交易价格(人为的抬高或压低价格)成交的行为。转移价格时所采取的价格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是根据跨国汽车公司全球战略目标和利润最大化原则由跨国汽车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人为确定的价格。  相似文献   

5.
规范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形资产对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是密不可分、至关重要的一项资源。高校无形资产主要是从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技术知识产权,具有其创新性、单一性的特点,因此,应从高校无形资产的开发、保护、奖励与惩罚等方面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完善学校内部的无形资产管理办法,研究无形资产的开发战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模式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6.
无形资产作为资产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对的巨大与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备经济发达国家均对无形资产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在与审计领域制定了较系统的与准则,以使无形资产的交易行为达到规范化要求。下面就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资产评估就是经有认定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目的,遵循公允、法定标准和规程,选用适当方法,对诸如商标、专利权、专有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确认、计价和报告,为无形资产交易业务提供价值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无形资产评估是对资产价值属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按照特定标准,采用适用方法,对确立的评估对象在价值形态上进行计量的行为,无形资产价值的确定是资产评估的最后环节,是决定评估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胡宝珍 《经贸实践》2004,(10):36-37
无形资产作为资产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与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各经济发达国家均对无形资产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在会计与审计领域制定了较系统的法律与准则,以使无形资产的交易行为达到规范化要求。其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制定的有关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可为我国会计与审计界提供有益的参考。由于我国尚未出台针对无形资产的具体准则,审计实施中当涉及对无形资产进行相关判断时势必发生困难。为此本文仅就无形资产的审计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一、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无形资产评估是投资决策的重要前提、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环节、加速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建立公平分配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经济法规的实施、扩大企业影响、企业加强管理;二、无形资产评估目的与目标:确定交易价值;三、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八个影响因素:无形资产的收益因素x1;无形资产的时间因素x2;无形资产实现的风险因素x3;无形资产实施的环境因素x4;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因素x5;无形资产的成本因素x6;无形资产的转让方式与转让次数x7;无形资产价格支付方式x8;目的在于确定无形资产评估参数,提高无形资产评估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
<正>资产置换和收购行为轻而易举地使无形资产兑现为有形价值。种种迹象表明,无形资产正在由此而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有形杀手。近年来,上市公司屡屡发生与大股东进行商标等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事情,发生此类关联交易的大多是一些上市时间较长的公司,在它们上市后的几年中。大  相似文献   

11.
奚菁  王文峰 《经济管理》2007,(23):59-62
企业成长的核心问题在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观的发展趋势表明,竞争优势并非来自企业外部环境和有形资产,而来自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中国家族企业内部关系复杂、差序式管理、家长式领导以及企业主能力缺陷等内部特征影响其对无形资产的学习和整合,阻碍了企业成长。组织认同是企业整合内部资源的有效手段,可成为中国家族企业打造竞争优势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无形资产做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其存在对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越来越引起舆论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兼并、出售、全咨合作经营等平权交易的转让活动日益频繁,然而在计量、评估企业资产价值时,如何确认、计量、评估无形资产仍是未解的难题,理论界认识仍是仁者见仁,意见分歧很大,本文就西方理论关于无形资产问题做一些初浅研究,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3.
无形资产的运营对企业的增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无形资产运营的审计是对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延伸利用、融资策略、扩张策略以及分配策略等活动的适当性、经济性和效率效果性进行的审核评价。本文在对无形资产运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无形资产运营中的审计立项判断、价值量判断的标准,并提出了市场调查、分析评价、内部控制调查、投资回收期分析、协议审计等审计手段、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企业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无形资产的交易、转让和投资等经济活动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合资经营、企业产权变动、科技成果商品化等均涉及到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无形资产的评估便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在世界上设立有许多分支机构与经营场所,在各国税制、会计准则、法律法规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何安排公司集团内部的经营方式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公司集团的整体税负尽可能减轻,就成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理论界和实务界通常侧重于对有形资产和相关劳务的税收筹划的研究和实践,但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趋势已经越来越多地归功于无形资产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里的开发使用和较为隐蔽的内部关联流动。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大型企业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我国有关无形资产的国际税收筹划研究理应改变相对薄弱的状况。鉴于此,本文从无形资产的开发、使用及其在跨国公司内部关联转移为主要出发点,对跨国公司以无形资产为对象开展税收筹划进行较为全面的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由于无形资产的固有特征,使得无形资产交易定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而现行的信息披露方式导致无形资产信息的"错层交流",又加剧了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进而严重制约了我国无形资产交易市场的发展。本文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一种新的治理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频道模型,它包括频道设定、发布接收和噪音隔离系统三个部分,从而建立多频道的信息传递通道,降低无形资产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田正佳 《当代经济》2016,(35):114-11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无形资产已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创造和更新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增加无形资产外部信息相关性和企业内部无形资产信息核算,本文针对在会计信息化软件中设置无形资产信息核算模块进行探索,并据此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进行研究,以期为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管理提供更充分且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浅谈新时期无形资产的管理与经营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软件、品牌、人才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无形资产的内容和范围在不断地延伸和扩展。管好、用好无形资产是当今企业竞争的焦点,无形资产的管理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尤其是加入WTO后,无形资产的投资、交易、评估和技术转让更应注重经营战略的运用,使我们的知识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保护和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19.
企业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宣传,用法律手段保护无形资产,增强无形资产的法律意识,从内部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改进无形资产核算的方法,正确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建立无形资产审计制度,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注意对人才的合理安置,推进企业品牌战略,提升企业资产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企业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宣传,用法律手段保护无形资产,增强无形资产的法律意识,从内部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改进无形资产核算的方法,正确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建立无形资产审计制度,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注意对人才的合理安置,推进企业品牌战略,提升企业资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