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寿明 《上海金融》2003,(12):29-30
银行监管体制改革后,根据新调整的人民银行“三定”方案,人民银行一项重要职责就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这项职能是系统的、综合性的职责,并覆盖整个金融市场。要履行好这项职责,笔者认为,必需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业资信评估制度,为研究和实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提供准确风险评介、度量,从而做到及早诊断风险、处置风险。  相似文献   

2.
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房地产金融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为商业银行拓展房地产金融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通过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原理深层次地剖析了房地产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财务信息“失真”现象、房地产“泡沫”现象、房地产“超载”现象、“三外”现象、“假个贷”现象等五个方面研究了房地产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应从加强我国金融信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职能、加大中央银行监管力度、银行内部应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防范、控制和化解机制四个方面加以控制和防范,以此减弱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房地产金融风险,从而确保银行房地产信贷资金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在房价暴涨、人民币持续贬值、银行不良资产激增、影子银行风险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刚刚闭幕的20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4.
资本账户开放使跨境资本流动规模与频次提升,由此可能造成金融风险跨境传染。本文选取2010—2020年中国28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探究“双支柱”政策框架下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流动会显著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相对于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跨境资本流动对城商行和农商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更强;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均能够缓解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跨境资本其他投资会显著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跨境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对银行风险承担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地方政府专项债(以下简称专项债)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内容。从近些年全国与各省的审计情况看,我国的专项债既有包装、谎报、虚报收益违规发行问题,也有闲置不用、挪作他用、低效使用的情况,这些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发债初衷相悖离,难以达到政策预期效果,甚至出现收不抵支、以债养债现象,影响代际公平。本文在分析专项债主要风险点的基础上,从专项债的财政属性视角剖析专项债风险形成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研究发现:理论上,对专项债发挥财政政策工具作用的方向界定不准;制度安排上,赋予专项债过多的财政职能;实践中,地方政府存在“财政幻觉”。这些因素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使专项债不仅“偏航”,而且“走样”,不断泛化为“万能债”。对此,本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理论上追本溯源,厘定专项债的职能范围;第二,制度上革故鼎新,为专项债稳根固本;第三,实践中审时度势,用区块链技术为专项债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双重冲击的叠加,"欧债五国"银行产业已经陷入全面衰退。研究显示,"欧债五国"的宏观金融环境不断恶化,导致银行产业的资产质量显著下降。目前,"欧债五国"银行产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资产减记风险、信用评级风险和银行挤兑风险。如果不加以积极治理,"欧债五国"银行产业可能将崩溃。  相似文献   

7.
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商业性金融风险和制度性金融风险。制度性金融风险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因此银行监管激励相容度是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概念。在银行发展史上,呈现出两种迥异的银行成长模式:一种是资金约束型的数量成长模式;一种是资本约束型的质量成长模式,资本约束型的质量成长模式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资本约束机制与激励相客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是银行监管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激励相容和资本约束要以监管绩效为基础协调发挥作用、不可分割。资本约束与激励相容理念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中,而且体现在国际银行业监管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刘芳 《理财》2003,(2):54-55
债转股是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一种旨在化解金融风险和降低企业负债率及财务费用负担的重大经济措施。其具体做法是将企业对银行的一部分过度负债,由银行出面委托第三者管理,变成第三者对企业投资和注入资本金,由第三者负责盘活资产,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率,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化解潜伏的金融风险。然而,债转股是否真的可以化解全部的金融风险,是否还会带来其他风险?笔者拟就债转股的运行风险及其防范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债转股运行过程中的博弈风险从银行的角度看,其债权资产和相对应的债务企业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企…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民银行ABS、TBS及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的开发应用,会计核算的内容、核算的过程,是银行会计工作管理的基础,也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前沿阵地。因为任何金融风险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所以也就意味着任何会计核算过程中都潜在着风险。因此,作为“过程控制”的管理工具,加强银行会计核算这一环节的风险防范,是当前金融风险防治的重中之重。为此,笔者结合本行实际,就如何加强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工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建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政策性银行强化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潜在的金融风险在客观上要求强化内控机制.有人认为,政策性银行是为实现国家产业政策服务的,风险由政府承担.特别是政策性银行不办理居民储蓄存款,不存在支付困难或挤兑的可能,也就不存在金融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建立适合国情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明显。借鉴国际上影响广泛的KLR信号分析法.本文根据国情建立了一套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选取一系列系统性及非系统性风险监测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下的预警界限,通过数据处理,最终进行风险的灯号显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金融风险在系统性风险方面表现为财政风险突出,非系统性风险则聚集在银行系统。因此,我国有必要从财政、银行资本及内控制度、资本市场和金融监管多方面入手。构建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VaR、MES、CoVaR以及ΔCoVaR四类风险测度方法,对我国A股56家上市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展开研究,并结合前沿的风险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研究角度考察了我国金融风险的跨部门传染。研究结果表明,四种风险测度指标均能准确识别出我国金融部门风险集聚的尾部事件,而且金融体系整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跨部门风险传染效应。此外,本文研究发现,我国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逐年攀升,且传染中心在“银行钱荒”、“股市熔断机制”等事件中发生了相应改变,其中,在“钱荒事件”中,银行部门等成为了风险传染的发源地;而在“熔断机制”事件中,房地产与证券部门则成为风险传染的网络中心。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与监管机制的若干建议,使得本文研究对于“防范跨市场、跨产品、跨机构的风险传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妙 《华南金融电脑》2009,17(10):12-13
风险就像是悬在金融机构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都有可能刺向金融机构的“心脏”。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金融行业的“大象”还是“蚂蚁”,有效地管理风险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构建可靠、高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金融风险的有效方法。那么,该如何构建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呢?近日,SAS华南区总经理杨钊先生不仅为金融机构管理各类风险开出了“良方”,  相似文献   

14.
陈卓成  陈晓 《南方金融》2000,(11):32-34
金融风险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银行资产结构单一的条件下,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信贷风险。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贷款是银行经营的主要“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的每一笔贷款都存有不同程度的风险,即使银行再努力,也不可能使贷款绝对无风险。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大小的判断引发了市场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国内影子银行金融风险巨大,在个别项目、个别地区已发生了偿付风险;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金融风险仍集中于正规银行体系,而影子银行风险总体较小,还没有构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大成胁。  相似文献   

16.
黄志凌 《金融研究》2015,421(7):45-59
由于银行具有很突出的外部性特点,破产的外部负效应明显大于普通工商企业,尤其是大型银行破产会带来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进而波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经济危机。经济学上的逻辑推理与经济发展史上的大量案例,都可以佐证上述判断。从实践来看,当银行面临技术层面或经济意义上的破产风险时,政府往往会不惜成本采取注资、再贷款、信用担保、购买资产等救助手段,不会动辄实施破产清算。另一方面,政府救助预期形成的银行“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以及纳税人为商业银行过度风险行为负责也被广为诟病。为有效平衡银行破产的风险和成本,应着眼于提升银行体系整体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运行效率,通过完善银行破产立法、实施前瞻性的宏观审慎监管、改进“坏银行”救助手段和措施、优化银行微观层面治理,建立防范银行破产风险的多道防线,对银行破产风险进行层层拦截和有效缓释,将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从国际实践看,金融危机之后一套以预警和前瞻性管理为核心的“坏银行”预防、化解和有序退出的银行破产风险治理框架已初现雏形。完善银行破产风险治理和金融风险基础设施,既是当下中国金融改革的题中之意,也是下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压舱石。  相似文献   

17.
试论金融风险与防范李清振一、金融风险的成因及表现(一)银行自身因素形成的风险指银行内部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风险,银行资产经营责、权、利相分离,没有严格的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办法,经营行片面追求资产规划,缺乏风险意识,粗放粗管,内部控制不完备,稽核...  相似文献   

18.
远离“震中”,仍有“震感”。中国银行业虽然受美国次贷款危机的具体影响不大,但是,警惕类似于次级债的金融风险,以及随着次债后美国进入经济衰退周期可能对中国银行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防风险于未然,仍是我们目前特别需要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眼于外汇管理改革的要求,认为应加强对银行短债的总量管理和调控,建立银行伞口径短期外债指标管理制度,将银行各项下的对外负债均纳入管碑范围,按照风险等级对各类短债赋予不同权重,对各行加权后的短债总量实行规模控制,同时,依据形势变动,对银行短债规模进行总量动态调控,以此提高银行外债管理效率,更加有效地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相似文献   

20.
远离“震中”,仍有“震感”。中国银行业虽然受美国次贷款危机的具体影响不大,但是,警惕类似于次级债的金融风险,以及随着次债后美国进入经济衰退周期可能对中国银行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防风险于未然,仍是我们目前特别需要重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