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新世纪战略: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大国。当前 ,中国工业过程发生着深刻变化 ,正在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这一阶段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 ,完成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 ,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布局的重大调整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
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和高速工业化进程,到21世纪初,中国不仅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也已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如何从工业大国发展为工业强国,成为中国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和关键任务。在这一背景下,金碚研究员主编、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经济为研究对象、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新编工业经济学》已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将工业发展问题仅仅从产业战略层面来认识是不够的,我国缺乏的是从基本国情高度和国家战略层面认识工业发展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的现实基本经济国情是"工业大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阶段。基于这样的国情认识,本文描述了世界工业强国的特征和指标,论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以建立工业强国为目标的工业强国战略,研究了工业强国战略的必要性、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导向。本文判断,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初步建成世界工业强国,在2040年前后全面建成世界工业强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工业发展与改革论坛暨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建所30周年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主要涉及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工业发展的总体判断、国有企业改革与工业发展、对外开放与工业发展、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五个方面,反映了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和中国改革开放中迈向工业大国和工业强国这两个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要从纺织机械大国向强国转变,就要研究纺织工业发展的需求,做好纺织机械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工作,促进纺织机械工业的经济增长。在国务院发布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要从以下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一是提高传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的前十五年到二十年,是我国轴承工业发展振兴的重要时期。为了实现我国轴承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轴协经过认真调研、深入分析和反复论证,编制了《轴承行业“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从“十五”起步,经过3-4个五年计划的努力,使我国由世界轴承大国迈入世界轴承强国行列。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基本任务。笔者初步提出振兴我国轴承行业的六大战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封建主义专制统治及其主张的儒家思想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阻碍 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开辟了广阔的 道路。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工业和工业现代化的步伐。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工 业化和现代化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向前推进;新世纪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最 突出的是农业的落后,农村工业化进展困难以及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工业国际竞争力 不强。从工业生产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是新世纪中国工业发展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成立二十周年,二十年的时光见证了中国轴承工业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发展历程,这其中,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就是中国轴承工业快速发展最有力的佐证,我们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轴承生产大国了。站在新的转折点,我们力求以更科学的发展方式,为早日成为世界轴承生产强国而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9.
卅年磨一剑     
目前,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着要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任务.毛纺工业作为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今后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毛纺业发展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滚动轴承生产大国,然而,“轴承大国”不等于“轴承强国”,这是我们正视中国轴承现状的一个基本评价和不争事实,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中国轴承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所谓不是“轴承强国”,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设计开发、工艺装备、检测试验、材料应用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下,我国一直稳居世界润滑脂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在产量增长的同时,产品结构调整卓有成效,2010年锂基润滑脂(含复合锂基润滑脂)占润滑脂总产量81.08%;产业集中度提高,骨干企业优势更加凸显;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的研发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润滑脂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使中国由润滑脂产量大国转变为技术强国。这是"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润滑脂工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现代班组》2015,(4):16
眼下,"德国工业4.0"正火热,中国是否也要照搬照套?当然不是。其实,中国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力争在2025年,中国制造业迈入国际制造强国行列。比较当前盛行的"德国工业4.0"概念,"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德国工业总体上处在从3.0向4.0发展中,中国的工业企业可能有些还要补上2.0、3.0的课,才能向4.0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第一步。中国要用3个10年来实现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而"中国制造2025"是第一个10年的行动  相似文献   

13.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是转变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纺织大国走向强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回顾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认识到,现在是中国由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的重要机遇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  相似文献   

14.
轴承行业“十五”发展规划确定了我国轴承工业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即从“十五”起步,经过3~4个五年计划的努力,使我国步入世界轴承工业强国行列。为了实现由轴承生产大国到轴承工业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轴承行业实际的发展战略。大集团战略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5.
《轴承工业》2006,(5):1-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制造技术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以上这段话引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如果用这段话来描述中国的轴承工业,同样十分准确。纵观“十五”期间,中国轴承工业的长足进步让世界瞩目,2005年,中国轴承行业销售总收入为520亿,产量60亿套,位居世界第三,是个标标准准的轴承生产大国。但是,“大”并不足喜,“强”才是真正的优势,所以,中国的轴承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成了“十一五”的主要目标。实现这一转变靠什么?靠科技创新,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亚洲经济的高涨、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国内石化、汽车等相关产业高莲发展等多种因素的促进和刺激下.中国橡胶工业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在经历了近几年高强度、大规模的投入后。橡胶工业产能逐步释放,产品生产总量迅猛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橡胶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要真正成为橡胶工业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7.
朱和 《化工管理》2012,(9):53-54
<正>2012年我国乙烯工业产能将达到1700万吨/年,到2015年我国乙烯产能将达2700万吨/年。我国乙烯业今后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更加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抓紧结构调整,以促进我国由乙烯生产大国向乙烯生产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十二五"石化工业发展的重点将集中体现在"四个转变"上:从单纯的规模化生产初级化工原料和常规、中低档产品,向规模化生产必须的化工原料  相似文献   

18.
我国石化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特别是经过“十五”及入世过渡期的重组整合和结构调整,整体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已跻身于世界石化大国行列,目前正努力实现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罗俊钦  秦英福 《中国纺织》2006,(12):152-154
中国是服装大国,但不是服装强国。如何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这是整个服装行业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从大到强,说起来一字之差,可做起来又何止万里之遥。时至今日,这依然是制约并困扰着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难解之题。业内专家指出,要实现服装强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提高两个贡献率是科学技术对行业持续增长的贡献率,二是自主原创品牌对行业持续增长的贡献率。这就要求我国服装行业要走自主创新之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成为纺织大国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近年又提出一项雄心勃勃的大目标:再经过十年的奋斗,到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而且是大而强的纺织强国。虽说这一新的工程极具难度和挑战性,但人们普遍相信:纺织工业很有可能再用十来年时间,在中国各工业部门中率先完成由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