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修捷  龙素英 《武汉金融》2023,(4):20-29+88
企业金融化既阻碍了企业自身核心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选取2010—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与主业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金融化对主业效率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劳动力结构在企业金融化对主业效率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企业金融化通过挤占研发投入和打破劳动力结构平衡来降低其主业效率;企业金融化对主业效率的抑制作用,因金融资产类别、经济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内部控制缺陷会加剧企业金融化行为,信息沟通、控制活动两个内部控制要素能够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对主业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科学决策、健全内控制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并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正相关,内部控制在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中发挥负向的调节作用;企业金融化主要是通过影响审计业务复杂度进而影响审计定价;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的正向影响在企业规模越大、受融资约束越高、内部控制缺陷越严重的企业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债权人的视角,考察企业金融化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导致债务融资成本增加,且这种影响主要源于企业配置的长期金融资产而非短期交易性金融资产.从作用机制上看,企业金融化提升了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债权人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导致债务融资成本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缓解企业金融化对债务融资成本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Baker等人开发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依据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考量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以及CEO金融经历所发挥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对企业金融化抑制效应显著,具有金融经历的CEO可以缓解该抑制效应,且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CEO过度自信在CEO金融经历的调节效应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鉴此,政府应优化实施经济政策的方式,改善民间投资环境;企业应合理配置高管团队以发挥烙印机制的最优效应,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管理者需正确认识自身优势,避免盲目自信导致过度投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三期叠加"作用下实业发展相对萎靡,经济活动的重心逐步由生产领域转向金融领域,企业作为经济的基础部门,将大量的资金用于配置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配置一方面增加了短期资本回报率和资本流动性,另一方面导致实业发展的空心化和虚拟化。在此背景下,企业金融化问题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围绕企业金融化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五个方面对企业金融化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和治理"脱实向虚"问题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股东短期利益压力的视角,以沪深两市2003~2009年间的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就管理者短视偏差与企业短期投资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业绩水平和财务困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管理者短视偏差越大,企业短期投资水平越高;管理者短视偏差越大,企业短期投资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业绩水平的削弱作用越强,意味着管理者短视偏差企业进行的短期投资降低了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业绩水平;管理者短视偏差越大,企业短期投资对企业当期陷入财务困境可能性的削弱作用越弱,说明管理者短视偏差企业进行的短期投资虽然增大了企业风险,但是并不会加大企业当期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高建华 《理财》2004,(5):41-41,36
管理者犹如一个乐队的指挥,只有好的指挥才能使乐队演奏出美妙和谐的音乐。故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也应该从管理者入手。目前,我国不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般都有一整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更有甚者,一切以管理者(主要是法人代表)的意志为转移。为此,本文提出应从管理者入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8.
9.
孙洪锋  刘嫦 《投资研究》2020,(8):124-141
文章基于我国资本市场股价"同涨同跌"现象,利用2009-2018年A股市场非金融、房地产类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企业金融化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企业金融化显著提高了股价同步性,且信息质量是企业金融化影响股价同步性的重要传导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金融化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公司治理较薄弱企业、业绩下滑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较激烈企业,而随着信息中介参与度的提升和外部治理环境的改善,企业金融化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趋于弱化。文章结论不仅丰富了股价同步性和企业金融化相关领域的文献,也为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11.
企业作为初次分配的微观主体,其经营决策直接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因此企业金融化行为或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21年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企业金融化对于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该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属性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对其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果不同。通过嵌入市场化程度和管理者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市场化程度发挥了抑制调节效应,即削弱了企业金融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而管理者能力则发挥了催化调节效应,即强化了企业金融化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基于此,应全面、客观地认识企业金融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根据非金融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实际情况,引导企业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在遏制“脱实向虚”经济背景下,数字金融到底是促进还是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本文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以及高管激励方式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降低实体企业金融化,这种作用主要通过抑制代理问题实现。进一步的调节效应检验表明,高管薪酬激励可以通过提高代理成本,抑制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治理效应,而高管股权激励可以通过减低代理成本,促进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治理效应。此外,本文还检验了不同高管激励方式下,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化作用的渠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整体上可以抑制企业金融化行为,但需要警惕投机动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以2012—2018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企业金融化、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产品市场竞争负向调节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组以及国有企业组中,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均显著,但国有企业中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逐渐加深改革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程度的同时,社会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因此作为金融企业应当使本身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内部控制得到加强,从而使自身得到能够得以生存的长远的发展空间,使自己定下的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入WTO后 ,外资金融企业将不再受到区域限制、客户限制和经营范围限制 ,将享有与国有金融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国有金融企业将面临国内外金融企业的直接竞争 ,优秀人才的争夺将是竞争的焦点之一。建立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是国有金融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国有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 ,对企业管理者素质的测评 ,是识别、选拔、考核、任用优秀管理人才的关键环节 ,企业管理者素质测评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直接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效率 ,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企业合规的视角,探讨了企业金融化对其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企业金融化会导致企业违规行为增加,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其违规行为越多.进一步考察金融资产的期限结构发现,相比短期金融资产,企业对长期金融资产的持有对其违规行为的增加作用越大,表明企业金融化对其违规行...  相似文献   

19.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企业逐渐参与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面对更多的挑战,此外,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些因素使本就处于高风险行业的金融企业变得更加脆弱。除了政府给予其更多的关注,金融企业自身也需要对内部管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我国金融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COSO框架,就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合理应对相关风险,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悦 《财政监督》2014,(9):69-70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企业逐渐参与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面对更多的挑战,此外,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些因素使本就处于高风险行业的金融企业变得更加脆弱。除了政府给予其更多的关注,金融企业自身也需要对内部管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我国金融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COSO框架,就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合理应对相关风险,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