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及二者协同集聚能够促进创新进而驱动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3种类型集聚在经济增长、绿色发展方面的创新驱动效应水平差异,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能够驱动经济发展,对绿色发展的正向驱动作用不显著,创新在其集聚驱动经济增长、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未表现出显著的中介效应;高技术制造业集聚能够驱动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创新在此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著;相比单个产业集聚,二者协同集聚对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具有更强的正向驱动作用,创新在此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也更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3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和中介模型,对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集聚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效应、创新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以及三者间的进一步作用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集聚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创新和经济增长,并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间接抑制经济增长,通过创新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负向中介效应是因为其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受产业协同集聚负向调节,绝大部分省域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已达到门槛值。  相似文献   

3.
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09—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并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发挥积极部分中介效应,即产业协同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由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基于行业异质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部分中介效应强度高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4.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和趋势,是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变量,研究湖北省产业发展所处的融合、集聚状态及其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关政策,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价值。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态势进行测算,采用区位熵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聚状态进行测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对先进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结果表明,湖北省处于融合非集聚状态,产业融合对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度低,不仅制约了湖北省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还挤出了产业融合的竞争优势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是影响制造业产能过剩形成和治理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影响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机制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对制造业产能过剩治理具有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存在制造业技术进步、信息化水平提升和产业协同集聚的调节效应。实证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高端制造业产能过剩治理主要依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资源有效配置,而传统生产性服务业资源有效配置则有助于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治理。另外,制造业技术进步、信息化水平提升和产业协同集聚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配置对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化解效应。  相似文献   

6.
工业互联网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和服务载体,并渗透到产业与企业各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制造业产业融合水平。基于201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法,分析工业互联网视角下平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融合的关系,揭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水平对产业融合的作用机理,检验制造业升级对平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融合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对技术融合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影响不显著,对供应链与价值链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制造业升级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供应链与价值链融合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对揭示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升级和产业融合三者间关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由此引发对该政策效果的讨论。为评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对相应领域的促进效应,以湖北为典型对象展开事件研究设计,基于2016—2019年季度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的推动效果。结果表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的确能显著推动所处领域的当地产业发展。进一步检验发现,通过创新投入扩张的中介机制,该政策对集成电路制造业产出的促进效应最大,其次是金属冶炼设备和金属切削加工业。基于创新载体功能定位,发现创新中心建设能有效激励创新活动,服务于区域内先进制造业核心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助推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二者协同集聚更是实现融合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利用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非线性特征,当前阶段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绿色发展之间也具有倒U形特征,中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加速技术创新间接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政府经济竞争对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绿色发展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创新竞争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提升产业协同集聚质量、促进制造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技术经济》2015,(11):109-116
从理论上探讨了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外溢效应的外部影响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设。构建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福建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政策环境、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在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外溢效应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4个外部因素均能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外溢效应,其中政策环境和技术创新能力对金融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外溢效应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城镇化水平对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外溢效应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信息化水平对物流业外溢效应的增强作用最为显著。指出:当前应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以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产业发展经验和趋势表明,随着现代分工的深化和加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协同发展的关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应积极促进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在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同时,使制造业领域中各类产业要素得到充分激活和最优配置,从而推进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展开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赋能机制,然后分析数字经济通过中介变量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间接传导机制;其次,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赋能效应显著,还能够通过人力资本、产业升级、创新能力的传导效应间接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最强,依次为人力资本、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经济发展实力相对较强的地区,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更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应重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还应该关注其间接赋能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产业协同集聚有助于异质创新要素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流通与共享,促进区域绿色创新。论文在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创新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改进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的Cobb-Douglas函数模型,运用系统GMM法与门槛回归法对我国2008—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相对于单一产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对地区绿色创新的效果更好;在人力资本门槛作用下,绿色产品创新与绿色工艺创新的人力资本门槛具有明显差异,而跨越一定人力资本门槛界限后,产业协同集聚的绿色创新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文章引申的启示是:要多元化发展地方产业集聚模式,通过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政策及地方人才政策的融合与完善,从而最终实现创新资源瓶颈与生态环境约束路径的"双解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制造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为我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攀升带来新的机遇。2004—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显示: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直接促进我国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并且可以通过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两个方面间接提高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对中高低端制造业均可以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对中低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大的促进效应;人工智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在中西部地区该效应暂未显现。基于此,我国应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布局,努力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以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核心。“多样化”产业协同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赋能制造业企业GTFP提升的主要抓手和空间平台。基于此,本文结合理论分析,采用EBM-GML指数测度了企业GTFP,并利用2005—2013年城市与中国工业企业匹配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企业GTFP的赋能效应及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促进了企业GTFP的提升,一系列稳健性分析和内生性分析支持该研究结论。二者协同集聚主要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提升企业创新活动赋能企业GTFP提升。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和非外资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更能促进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外资制造业企业GTFP的提升。本文从产业空间布局视角,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③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创新研究多基于制造业的背景,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研究更不充分。然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最快的产业,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对中国有巨大现实意义。该文介绍了产业创新的元素和创新模块,并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创新特点作出的比较,揭示了两者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提出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创新政策作用的关键结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与制造业集聚:机理与实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研究大多沿着二者间的互动联系展开,而忽略了作为产业集聚关键变量的贸易成本效应。本文从贸易成本角度切入,梳理了从生产性服务业到贸易成本再到制造业集聚之间的链条机理,并以贸易成本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相应的实证模型,分两个层面引入中国现实数据做了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改变贸易成本施加的;生产性服务业改进的贸易成本缩减效应,因制造业要素密集特征不同而异。具体而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贸易成本中介效应要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这个结论的政策含义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制造业集聚,而且有利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围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问题,阐述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以及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并以湖北为实例,分析了湖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湖北加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是实施高质量内涵式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政府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博弈主体在产业协同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并利用数值仿真分析各类政策不同执行力度对系统演化的影响。结论表明: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对企业协同具有积极影响,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积极协同意愿能够相互强化;协同成本对主体协同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各类产业政策对系统均衡策略存在差异,高强度的激励和惩罚环境型政策以及适度的供给型政策对产业协同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仅提高需求型政策执行强度对产业协同系统产生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创新驱动的中介作用以及政府效率、公平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分别对这一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选取1998—2020年我国制造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正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正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在知识产权保护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正向互补中介效应。较低的政府效率、公平程度和市场化程度都显著负向调节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驱动之间的关系。政府效率和市场化程度都正向调节创新驱动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公平程度负向调节创新驱动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随着政府效率、公平程度、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间接效应逐渐减弱。研究结论为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经验证据,并揭示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对于相关部门制定重要政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