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08-2015年中国42家上市和非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两步法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及结构特性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业务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正向效应,即同业资产扩张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在同业资产业务结构中,传统同业资产业务(存放同业与拆出资金)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负向效应,新兴同业资产业务(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正向效应,正向效应大于负向效应,因而总效应为正。具有不同财务特征的商业银行在同业资产业务对风险承担的影响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资产规模较大和经营效率较低的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经营行为较为稳健,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较慢,而流动性较高的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经营行为较为激进,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周期角度出发,构建结构模型和双重△CoVaR模型,探究跨境负债和资产的扩张或收缩对银行部门的风险溢出机制。结果显示:第一,跨境资本周期性波动对银行部门具有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跨境负债波动的溢出效应强于跨境资产。第二,跨境资本周期性波动通过影响中小银行风险承担和风险实现以及大型银行的风险放大作用影响银行部门。特别地,股份制银行在受冲击和风险放大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跨境资本扩张带来的风险承担会显著提高未来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实现水平。本文为提高跨境资本管理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破产风险和信用风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银行风险,并使用中国60家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及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有利于缓解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会加剧银行的破产风险;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重,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能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会倒逼同业业务的发展并进一步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会扩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为此,应将同业业务纳入统一授信体系,并适度计提存款准备金和拨备覆盖率;应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快更好的发展,建立稳定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要加强对同业业务资金投向和规模的控制与管理;金融监管部分之间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监管同业业务。  相似文献   

4.
基于银行业在宏观风险来临时出现的流动性不足和系统性风险,通过建立 DSGE-VAR 模型,考量银行业在宏观经济运行框架下的系统流动性风险,结果发现:银行同业借贷、其他证券资产和交易性负债业务的综合作用会使得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总体增大,银行如果想要降低存款提取率对其流动性的影响,就要在银行间市场停止拆出资金、出售政府证券及其他流动资产,并出售潜在的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从监管层面来讲,应当通过监管的引导效应将交易性负债进行转化,引导同业借贷和其他证券资产业务向平衡区域集中,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银行其他证券资产业务的规模.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传统信贷业务增速放缓、不良率高企、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重点转向了低成本、低资本要求的同业、投资类业务,形成了一系列以发放贷款、逃避监管为实质目的,以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类型金融机构为表现形式的业务模式。创新型业务模式为商业银行带来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业务风险的交织叠加,防范化解此类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目前,针对同业业务发展与风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而对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本质及其与基础资产的关系问题则较少涉及。本文以山东辖内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为研究对象,运用VAR模型测算各项贷款信贷质量对同业业务资产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各项贷款的信贷质量对同业业务资产质量的影响具有时滞性。本文据此建议,应及时捕捉同业业务的实质性风险,从基础资产入手寻找同业业务的演化路径,控制关键因素,以抑制银行类信贷业务的非理性扩张冲动,促进同业业务的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6.
同业业务通常主要承担商业银行司库职能,其主要目的是用于银行资金的流动陆管理。近年来,商业银行在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表内贷款规模受到限制的压力下,开始挖掘同业业务的发展空间,大量配置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央行称之为“同业渠道”业务。这种盈利模式给银行带来了较好的收益,但同时电加重了银行同业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7.
2017年发布的巴塞尔协议III最终方案标志着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体系正式迈入后危机时代。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不断扩张的背景下,通过对131家银行2013-2019年数据进行分解,本文发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升主要依赖内源性资本扩充,大部分来自留存收益;风险加权资产占比只在极少数银行有下降;前期缓冲资本水平较高的银行面临总资产和风险业务的高速扩张。进一步研究表明:大型银行的风险资产管理更规范,2014年施行的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显著降低了试点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占比,其作用机制为调整贷款结构和改进银行风险权重。  相似文献   

8.
资产不透明的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进行监管套利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控。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在经典银行道德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关联性,从资产透明度和监管套利的视角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累积的内在机理。而后利用2007-2018年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构建资产透明度指标和系统性风险指标(SRISKMES),对理论推论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1)资产不透明、监管套利会提高银行的系统性风险。(2)监管套利弱化了资产透明度和资本监管机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的约束作用,资产透明度与资本监管机制在约束系统性风险承担中的协调作用不明显。(3)以大银行为主的债权银行受监管套利的影响相较于受资产透明度的影响更明显。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以及监管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16年至2020年的半年度数据,通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修订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修订能够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准则的修订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目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修订通过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和提高信息透明度来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调节效应检验发现,银行规模、银行市场竞争和资本监管压力在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修订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拓展性检验发现,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修订在抑制银行个体风险承担的同时能够降低系统性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修订版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基于资产科目视角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同业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助推作用,但“投资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抑制作用;经营效率和期限错配对影子银行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起到中介渠道的作用;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提高会增强“投资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金融监管力度提升会减弱“同业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助推作用,并增强“投资渠道”影子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上市银行2010年一季度至2013年一季度的经济金融数据,应用GMM面板估计法,考察了商业银行同业资产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同业资产扩张会显著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且其影响程度与经济增长、社会融资结构以及银行市场结构密切相关;规模越大的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小;表征流动性的存贷比指标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不显著;银行竞争程度越高,风险承担越低;社会融资结构的多样化也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趋严和对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加强,银行机构为了减少资本占用,规避监管要求,扩大盈利来源,大力发展同业业务。同业业务在提高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增强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酒泉市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当前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因素,并提出了规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赵越 《新金融》2015,(11):32-37
为了量化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本文构建了一个涵盖利率风险、银行间传染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系统性风险量化模型,采用中国129家银行的财务数据,通过拓展的矩阵法对不同冲击下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压力测试。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会显著增加中国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提高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利率敏感性缺口较大、规模较小的银行更容易倒闭;重度压力测试下会爆发银行业系统性危机。基于实证结果,本文认为:为规避系统性风险,银行应当严控利率风险、加强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并且在存放同业资产时,选择同业资产少的银行作为交易对手,防止同业交易过于集中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梳理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流动性等监管因素影响银行同业资产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对我国15家上市银行2010—201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资本越充足、存贷比越高、资产质量越差、同业监管越宽松,商业银行同业资产的占比也越高;同时,由于在资产久期、资金盈余状况、经营战略和管理模式上的不同,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在同业资产的运用上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规范和促进银行同业业务健康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鑫冬 《银行家》2014,(1):32-35
正近来同业业务监管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有部分观点担忧资金紧张局面雪上加霜,也有部分观点期待银行转变资产配置方向。同业业务的扩张导致实体和银行间流动性存在跷跷板效应,同业监管面临两难局面。一方面,银行间资金杠杆的提升是当前流动性易紧难松的主要原因,同业监管加强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间资金杠杆,从而缓解银行间流动性紧张。另一方面,同业业务已经成为实体资金供给的重要渠道,同业监管很可能导致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流动性监管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发现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资产端和负债端中介效应的净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51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断点回归模型检验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短期内会显著降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加剧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但长期会提高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流动性监管要求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即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在长期会提高资产回报率,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流动性监管对银行负债融资成本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流动性监管主要通过资产端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存款产品一度成为部分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的重要手段,监管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并出台监管措施,但相关的学术研究较为匮乏。本文基于国内上市银行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开展第三方合作存款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考察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开展该业务显著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表现为加权风险资产的扩张及高风险行业信贷资产配置的提升。机制研究表明,合作银行的储蓄存款规模显著扩张,流动性资金的过快增长刺激银行信贷向高利率贷款、高风险行业倾斜。本文研究对完善互联网存款监管,防控商业银行风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12-2022年中国102家银行的微观数据,考察《资管新规》能否有效治理银行理财业务中的监管套利行为,以及该政策通过治理监管套利行为从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资管新规》能够有效抑制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逃避资本监管与存款利率管制约束的监管套利行为;机制检验表明该政策是通过打破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运作以及严格非标资产投资来治理监管套利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资管新规》通过治理银行理财业务中的监管套利行为从而能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9.
彭颖 《金融与市场》2023,(12):88-94
2023年2月18日,原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本新规)公开征求意见,修订后的资本新规拟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本次资本新规的颁布对于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优化我国银行体系资本管理能力、提升银行体系风险计量的精确性和规范性、增强我国银行体系的监管资本总体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在银行信贷业务方面,资本新规主要通过调整资产风险权重,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自发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居民消费的支持;在金融市场方面,将进一步约束同业空转行为,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企业债券和地方政府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其中部分新型同业业务在加大银行杠杆和期限错配等风险的同时,还可能通过风险的传染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鉴于此,本文对新型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传染机制及效应进行了研究。文章在"Allen-Gale银行间风险传染模型"的基础上对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并运用矩阵法对2008年年末及2013年6月末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效应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新型同业业务存在风险传染效应。其中,相比2008年年末,2013年6月末国有大型银行对同业资产损失的吸收能力有所加强,风险传染效应有所减弱;股份制银行的情况则与之相反。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