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并通过经济体系传导至金融体系。探讨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冲击,总结了金融监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经验,分析了我国管理气候风险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完善气候信息披露制度、将气候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明确气候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流程、开展气候压力测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背景下,本文利用十个高碳排放省份2010—2019年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省域碳减排、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结果显示:时间上,各省三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呈上升态势,总体已从衰退步入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各省发展速度差异较大;空间上,"东南部高,中北部低"特征明显,并呈现空间集聚态势.进一步分析子系统情况,可知经济增长是前提和关键,应保持经济平稳绿色增长.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加速器机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刻画了商业银行的动态运行机制,研究了七类碳减排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发现,七类政策通过金融加速器机制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通过资本金动态调整机制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七类政策均有效激励了绿色企业、约束了棕色企业,促进了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惩罚性碳减排政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风险,需谨慎使用;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的绿色信贷贴息和棕色信贷罚息政策,影响程度远超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碳排放补贴和碳税政策,需小幅度渐进使用;各项碳减排政策需互相配合,一方面促进碳排放量降低,另一方面防止经济收缩和商业银行风险加剧。  相似文献   

4.
金融稳定评估与中国银行业压力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评述了金融稳定评估FSAP ,对银行业压力测试和国内银行压力测试现状进行介绍 ,为国内银行进行金融稳定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不少地区金融稳定工作仍处于起步或者探索阶段,个别地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金融风险监测、突发风险应急处置等机制建设仍停留于发文件和召开会议阶段,金融稳定工作未能得以真正有效开展。本文指出了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六大因素,分析了区域金融稳定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做好区域金融稳定工作提出了路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6.
压力测试作为金融稳定工具箱中的常备工具,在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履职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2008年以来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工作实践,深入梳理和总结稳健性压力测试工作开展的经验和规律,从中提炼出健全有效的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为提升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金融稳定履职效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朱琳  朱火弟  段中强 《河北金融》2023,(6):10-16+30
绿色金融作为推进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基于“双碳”目标,探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11—2020年283个地级市样本数据,以2017年绿色金融试验点作为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该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能显著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并且碳减排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著;作用渠道研究显示,该政策可通过促进实质型技术创新水平实现碳减排,而偏向型技术进步、FD I技术溢出效应只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起调节效应;在异质性检验中,政策在中部地区的实施效应最显著,但在西部地区并没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积极推广试验点经验、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加强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制定并完善区域间金融发展的信息共享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转型金融可以为工业、制造业等高碳排放行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提供融资支持,进而推动全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本文通过岭回归模型分析了转型金融通过支持高碳产业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从而助力碳减排的路径,并提出了持续推进转型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6年,“入世”过渡期正式结束,人民币业务正式对外资银行开放。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外资银行必将进一步涌入。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可能会冲击银秆业.另一方面也可能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好处特别是外资银行进入给中国信贷市场带来相应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金融稳定视角下的会计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七光 《新金融》2010,(7):54-58
在非完美的金融系统中,会计对于金融稳定至关重要,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会计的角色备受诟病,甚至将会计作为金融危机的"替罪羊"。因此,进一步思考会计及会计政策选择与金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文章以英国"千年桥"事件为例,刻画了金融市场中银行的行为特征,认为"千年桥"的震荡与金融市场的波动原理极其相似;同时对历史成本计价模式与市场价格计价模式各自的优劣进行审慎分析,发现金融系统正反馈放大效应的存在使得纯粹的、单一的会计计量模式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最后,本文揭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思路,并就会计与会计准则应该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初步反思。  相似文献   

11.
肖崎 《新金融》2012,(4):15-20
现代金融体系下,金融危机多起因于金融市场,市场危机的核心是流动性的丧失。次贷危机突显了流动性对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重要性。本文主要研究市场流动性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文章认为,市场流动性不再仅仅是单个市场的流动性程度,更重要的是市场参与者行为的集体反应导致市场流动性的动态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外部性效应,会影响到资金流动性和货币流动性的变化,甚至导致整个社会总体流动性在短期内发生逆转,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监管当局应该把握市场流动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以流动性为核心的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科技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金融稳定的概念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加以界定,对国内外金融高科技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金融高科技对金融稳定的正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宏观压力测试及其在我国应用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已逐渐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根据关注范围的差异,压力测试可以划分为宏观压力测试和微观压力测试。本文着重研究旨在衡量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宏观压力测试,在详细阐述其步骤和方法之后,对中国开展宏观压力测试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展开分析,同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完善我国金融稳定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出现了局部投资过热和信贷规模膨胀过快。这再次说明完善我国金融稳定机制才是保持金融与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措施。90年代日本房地产金融泡沫时期并没有发生经济衰退,这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基本相似。首先分析90年代日本房地产金融泡沫的形成及其机理,说明两个经济现象的类似性。然后,结合有关金融稳定的研究成果,就我国建设金融与经济的稳定机制、自我适应机制与自学习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金融稳定的概念及内涵的研究出发,探讨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必然性,并从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等方面对金融稳定的制度安排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6.
资产价格波动尤其是房价波动,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金融创新作为原因之一,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金融不稳定的内生理论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于资产价格的波动;资产价格波动通过金融创新、流动性、银行资本金的变动、银行信贷渠道以及微观主体行为五个方面影响金融稳定,构成了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波动与金融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密切相关,剧烈的经济波动严重影响金融稳定,金融稳定也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本文立足经济波动理论,研究我国经济波动对金融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首先对我国本轮经济波动进行解释,然后探讨了经济波动促使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积累,结合未来几年宏观调控等国内因素、WTO等国际性因素,分析出政府主导型的投资过热将可能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8.
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期,金融稳定与监管立法的“空白”,成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应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稳定和监管法律制度,从根本上建立起金融业稳定发展的法律保障,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9.
金融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金融脆弱向金融危机的转化速度大大加快.本文介绍了金融脆弱性的形成机理,分析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实表现,最后提出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金融业逐步开放过程中,建立稳健、和谐、完善的金融稳定制度不仅是防范金融脆弱性、抵御金融危机的需要,也对我国逐步推行金融经济国际一体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金融稳定、金融效率与我国金融安全网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刚  李赫 《武汉金融》2007,(5):24-26
本文在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下,提出金融安全网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健全金融安全网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和所需注意的问题,并在分析我国金融安全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