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贸易问题》2017,(10)
文章基于2002—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从总体、26个产品部门以及三次产业视角测度中国进出口产品隐含碳污染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进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污染贸易条件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但其数值都远远大于1,这表明中国出口产品远比进口产品"肮脏",中国成为全球转移碳排放的"污染避难所";26个产品部门的隐含碳污染贸易条件都大于1,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隐含碳污染贸易条件且稳居前两位,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排名后三位;第一产业隐含碳污染贸易条件除2002年小于第三产业外,其余年份均大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且呈逐年上涨态势,第二和第三产业则是先增加后减小,但第三产业减小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3.
贸易条件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可以换回进口商品数量的能力。本文利用拉式指数计算方法,使用我国2006至2011年进出口商品月度数据测算了价格贸易条件,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方面分析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走势。结果表明,在2006至2011年期间我国主要进出口商品价格贸易条件呈周期性波动态势,并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贸易条件出现不断恶化趋势。为此,必须从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征收关税、有效利用外资、推动外贸市场多元化发展等方面采取政策措施,全面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相似文献
4.
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中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亟待改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从一个贸易小国一跃成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在此过程中,中国贸易条件的动态变化逐渐得到学术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的关注。有关的开创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 相似文献
5.
我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我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收益是否也在随之增加的问题.笔者使用进出口商品单位值方法构建了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研究分析了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详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95~2005年中国与32个贸易伙伴的贸易内涵碳差额和污染贸易条件,并对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是贸易内涵碳"顺差"国,"顺差"在2000~2005年期间出现大幅提高。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绝大部分是中国较高的污染贸易条件所致,但贸易顺差的推动作用也在增强。进一步对污染贸易条件的分解发现,中国贸易内涵碳"顺差"主要缘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生产技术差异,但1995~2000年期间中国生产技术呈现出显著的"低碳化"改进,有效改善了污染贸易条件,从而减少了贸易内涵碳"顺差"。此外,期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比进口商品结构相对清洁,也小幅降低了贸易内涵碳"顺差",但2000年以后,中国的生产技术和贸易结构的碳密集度又出现小幅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在1992-2012年的进出口商品的海关统计数据从需求角度重新分类计算,发现出口商品中的投资品比例不断上升,进口商品中投资品的比例长期保持在90%以上。这种投资型进出口商品结构体现出贸易战略的产业发展目标,即通过对外贸易实现产业转换,最终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将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特征参数纳入贸易条件模型,利用同时期中美价格指数和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计算中美贸易条件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结果显示,以产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贸易转换战略,付出了贸易条件长时期恶化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产品多样化是获取国际贸易利益的重要途径,对一国(地区)贸易条件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利用全球106个国家(地区)1996—2017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考察了进出口多样化对一国(地区)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多样化对处于全球贸易体系不同位置国家(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出口多样化能够分散市场集中引致的价格波动风险,对改善贸易条件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发达经济体,出口多样化面临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专业化的生产和贸易结构可以强化其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提高农业贸易利得;与出口不同,进口多样化未表现出对贸易条件的改善效应,而贸易保护政策如进口关税的实施会恶化农产品贸易条件;技术进步、资本积累是不可忽视的改善农产品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贸易条件有多种涵义,本文重点论述了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国家的影响。同时对于普雷维什——辛格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现“贫困化增长”问题,本文结合中国近年来贸易条件变化的情况和经济运行状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核算了我国1976-2004年制造业28个行业6种污染物进出口隐含污染的BEET指标值和PTT指标值,并分析了我国进出口隐含污染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进口和出口的规模效应为正且逐年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口规模效应逐渐大于进口规模效应;出口的结构效应基本小于零,进口的结构效应不明确,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可能有利于减少我国进出口的净隐含污染量。此外,制造业出口隐含污染主要来源于纺织、塑料、机械设备和工业化学这四个行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至2009年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在不断波动中呈现长期恶化的趋势。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和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行业分布、加工贸易比例较大以及出口商品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中国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变化历程,并详细分析了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预测了近几年的走势,并根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中国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变化历程,并详细分析了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预测了近几年的走势,并根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中欧经贸关系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国-欧盟贸易条件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运用较详尽的贸易数据计算得出中国-欧盟双边商品贸易的贸易条件,得出1992-2003年间中国-欧盟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但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结论。并通过进一步实证分析,得出其影响因素为:中国经济增长、欧盟经济增长、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结构和在华的外商投资。 相似文献
15.
依据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对中国与东盟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和波动情况进行经验分析,结果发现:在1987~2006年期间,中国与东盟的整体贸易条件和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制成品贸易条件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中国与东盟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稳定、资源型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大的波动对中国与东盟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技术创新在对外贸易领域的作用日渐突出,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对一国贸易比较优势的转变、对外贸易的转型及商品外部竞争力的提高越发重要.基于此,本文以商品显示技术附加值作为判别技术含量差异的方式,对进出口商品进行分类并测算其贸易条件指数,借助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各分类商品贸易条件的影响效应,发现尽管我国当前的比较优势商品仍集中在资源型、中技术产品领域,但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条件改善力度最大.同时,经济水平、税收等因素对不同技术含量商品贸易条件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且当贸易条件处于不同分位水平时同一影响因素的作用系数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中国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变化历程,并详细分析了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预测了近几年的走势,并根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97-2011年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变化进行研究,分别测算了广东省整体和部门层面的进出口隐含碳排放。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大于进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差额1997年为0.20亿吨、2011年为0.36亿吨,说明广东省处于隐含碳的净出口状态;另外,隐含碳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服务业和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部门。广东省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减少高碳产品的出口,扩大两高一资产品的进口,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情况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1)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2)对贸易条件波动性分阶段考察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中国同韩国不管是整体贸易条件还是分类商品贸易条件,其波动性都是显著下降的;(3)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而减小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关键在于减小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 相似文献
20.
邢欣悦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22,(1):179-182
文章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法,构建我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测度模型,从国家层面、三次产业层面和行业层面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在研究期间内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但产业碳排放系数与净出口碳排放量占国内一次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贡献了全国80%~90%的净出口碳排放量。其中,对贸易净出口碳排放贡献较大的行业包括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7个行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