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经勇 《浙江经济》2007,(20):35-36
温州城镇化道路的宝贵经验,在于深刻地揭示了:只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始能加快城镇化进程;如果农村经济繁荣不起来,城镇化进程就寸步难行.温州城镇化道路的鲜明特征是:以市场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以专业化市场为基础的专业镇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与主要依靠外源性经济的广东省不同,作为浙江省缩影的温州,其城镇化建立在内源性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2003年以来,全国从属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致使珠江三角洲区域出现严重的劳动力不足问题。论文从温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面对劳动力不足问题的不同反应入手,选取东莞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代表与温州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生产性,并且简单考察了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东莞和温州两地产业的不同影响。论文认为珠江模式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分工链中的从属地位是造成其相关产业和企业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反应不力的根本原因,而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温州模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与珠江模式有着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环境影响下,温州民营经济出现空前的恶化。对温州大中小企业、政府、协会、金融机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或采访后.发现制约温州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于:高成本,低利润;融资难;恶性竞争;企业无战略,盲目发展;落后的企业管理:企业家素质偏低等等。文章从温州实际情况出发.系统全面研究了制约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源.并从政府、企业本身等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从上海“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上传出信息,有人根据近年温州经济发展速度回落情形,预言“温州模式”将往25-30年后消失!由于语出惊人.诱发不少媒体纷纷介入,笔者认为.“温州模式”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温州也总是在外部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必健 《浙江经济》2011,(22):22-31
温州出现的企业资金风波,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企业资金风波不单纯是资金问题,它反映了广大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生存现状,反映了以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生态环境,反映了企业创业精神和社会财富精神的明显变异,反映了影响经济发展的政策失衡和制度性问题的长期不解。温州当前出现的企业资金风波,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切实应对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基地,温州模式正在经历重生的痛苦. 昔日的辉煌 浓厚而独特的温州文化及其影响下的关系网络是温州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温州人勤奋努力、不断追求,创造了企业一个又一个发展高潮,而亲朋好友之间的信任更是降低了企业及其相关者之间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7.
温家宝总理在出席天津举行的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的致辞中,有一句让媒体喝彩的妙语:希望企业家身上都流着道德的血液。总理一席话,语重心长。是啊,任何企业应当牢记:做品牌不能丧失道德,不能唯利是图,欺蒙坑骗消费者,否则必被市场淘汰,被消费者抛弃! 从某种意义上说,温州模式就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模式。而温州民营企业的文化,源于温州模式的形成。温州人从当初的假冒被罚,到模仿后受挫;从家庭作坊的产生,到家族式管理,再到今天向现代管理过渡,每走一步,都有辛酸的回忆;每次跨越,都是一次死里逃生的体验。温州文化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团结、拼搏、敢冒风险、敢闯敢干、敢于成功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温州模式的股份合作制这种经济组织形式,在80年代初期已出现雏形,80年代中期得到蓬勃发展。到1993年,股份合作制企业达3.7万家,其产值占温州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50.2%,显然,在温州国民经济中,股份合作制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就温州...  相似文献   

9.
外来劳动力与外资对温州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言炉 《乡镇经济》2009,25(10):76-80
温州,地处东部沿海,2007年,其经济总量居浙江省第3位,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和外资进入。2006年末,温州的外来暂住人口近273万人,是浙江省人口流动最大的城市;2007年,温州新签协议项目金额10.4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18亿美元。为发挥外来劳动力和外资的积极作用,温州政府分别实施了“和馨行动”和“一号工程”。文章分析了外来劳动力和外资的进入对温州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莉  李焱 《首都经济》2006,(6):80-81
很多人还对今年2月底那场声势浩大的“北京—温州企业洽谈会”记忆犹新。继“炒房”、“炒煤”、“炒油”之后,温州商人又被冠之以“炒国企”。这是发生在今年春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有关专家认为,此举结论有二:一是国企改制深化,终于及于心脏:二是温州资本逐利方向转移,温商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关于后温州模式讨论的兴起,温州企业家族制特征一再遭到批判,家族制是不是一种极其落后的企业组织形式?温州是否已经到了必须改造家族制企业不可的地步了?家族制的舍与弃是一个摆在温州众多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本文提出,判断企业组织的优劣标准不是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而是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产业》2009,(2):125-127
一、企业概况 瑞立集团有限公司是温州地区首家成功在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创建于1987年,2002年9月晋升为中国无区域企业集团。企业现有资金16亿元.占地10万余平方米,现有员工2000多人.厂房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现代化的厂房面积10万平方米.拥有国际先进的制造加工设备800多台.已成为温州地区汽摩配行业的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高速增长,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人们对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称之为“温州模式”。然而,随着外界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温州模式出现了较大的不适应,近年来温州经济增速出现下滑,温州模式面临着重构调整的考验。新温州模式是作为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在变化了的环境下,对原温州模式自发进行一系列调整,并经过不断的去芜取精与综合加总而形成的新发展方式或经验的总结。其本质依然是“市场解决”,核心依然是“自发、内生”,而基本形式则发生了三点主要的变化,一是建立更为科学的企业组织形式,二是追求更为科学的企业分工与合作,三是积极实施技术创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周星宏 《特区经济》2004,(12):17-19
一、温州跨地区投资经营的规模与分布概况 所谓温州跨地区投资经营,其内涵指温籍人员在温州以外的国内各区域的投资活动:包括外出创业就地积累型经营活动,总部在温州母地资本增量外迁的资本扩张型经营活动以及企业整体资本外迁转移型的经营活动。据调查统计,目前温州从事跨地区投资经营的有160多万人,在全国开办了4万多家公司,其中资产超亿元的已有42家,超千万元的有3万多家,跨地区投资经营的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温州又爆发了出大批民营企业倒闭的现象.企业倒闭、老板跑路、暴力讨债.以江南皮革、波特曼、三旗集团等为代表出现了破产清算或企业家欠债失踪的诸多问题.从而引发温州大批中小企业破产的“倒闭潮”消息不胫而走。那么作为中国制造的核心地区.温州工厂是否真正出现了“倒闭潮”?  相似文献   

16.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良 《浙江经济》2006,(18):36-37
如果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不加快重树自身优势,三种模式发展的终极趋势,很可能苏南模式终将替代温州和珠江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张玫 《民营视界》2005,(9):27-27
在改革开放之初,温州以脍炙人口的“温州模式”,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时至今日,温州企业的一举一动,仍然牵动着人们的目光。创造模式的温州,从来都是一个探索者,在他们面前,没有模式可依,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那么,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在一浪高似一浪的国际对手的竞争冲击下,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温州企业家们,他们在做着怎样的探索呢?  相似文献   

18.
张玫 《民营视界》2005,(9):25-26
创出了11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6个中国名牌产品的温州,面对经济全球化,仍然在不断探索:做主业还是多元化,走出去还是引进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声音     
《浙江经济》2009,(8):8-8
“中国模式”如果存在的话,那就是温州模式,就是民营经济、金融开放、产权有一定的保护。细究哪种模式属于哪个国家,一点意义都没有。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在那种模式里,能不能获利。——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20.
陈志根 《杭州研究》2008,(1):113-118
萧山与温州都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若进行比较,发现两地既有相似性:即宏观环境的同质性、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相似性和文化传统观念的类同性。但也存在着差异,这就是企业生成途经的差异,即萧山为转制型,温州为积累型;政企关系的不同,即萧山为党政有为,温州系无为而治;两地民营企业家的特征与素质方面也存在差异。如果双方都能吸收对方的长处,则两地的民营经济还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