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总结传统城镇化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准确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只有精神形态的城镇化与物质形态的城镇化同步发展,我们才能在2020年建成真正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西方城镇化的研究,深入到各国城镇化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之中,探讨了城镇化的起因、过程和发展趋势,但其分析城镇化发展时明显缺乏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城镇化和生产关系调整”的深刻性.当代中国“躁进式”城镇化发展模式,既需要汲取西方城镇化思想的真知灼见,又必须规避西方国家早已扬弃的城镇化模式,注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城镇化建设,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关注     
《商周刊》2014,(6):14-14
山东城镇化首列“负面清单” 小能让新城变“鬼城”、不能乱举债“摊大饼”……引对在城镇化迅猛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近日召开的全省城镇化工作总结会议明确提出“十个不能”,意味着山东省首次在城镇化领域系统列出了“负面清单”。  相似文献   

4.
石艳平 《新经济》2014,(23):45-45
近几年,国家把“三农”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城镇化。本文介绍了农村城镇化的内涵,明确农村城镇化的定义。介绍农村城镇化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分析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方略。  相似文献   

5.
围绕“以人为本”的人文内涵,对当前城镇化建设中人文迷失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从人文的视角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三畏”、“三化”路径,旨在唤醒中国城镇化建设中的人文意识——尊重自然、延续历史、回归人性,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核心”再次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对于新型城镇化路线的阐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新型城镇化”的讨论中。在两会期间,围绕“以人为核心”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观念,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更加明确,其中,包括“三个1亿人”等问题再次被提及,并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乡两栖”生活生计方式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新“三代家庭”应对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城乡两栖”式城镇化主要缘于就近城镇化成本较低、县级政府公共资源配置的“有形之手”以及婚姻压力下的进城购房需求;且由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形成了“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庭形态以及“一家三制”家计模式等不同家庭形态下的“城乡两栖者”,不同家庭形态下的“城乡两栖者”助推乡村振兴的潜力也不尽相同。迈向更高水平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需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以降低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定居的成本;引导“城乡两栖者”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约束部分县级政府过度追求城镇化速度的行为;优化县域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以增强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兴经济体十六国是重要的发展集团,由“金砖五国”和“新钻十一国”组成,高效低碳的城镇化是其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量贡献的动力保障。借助EKC模型和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这两个国家集团城镇化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二者的关系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量呈现出微弱的倒“U”型关系,其中,“金砖五国”已经跨过倒“U”型曲线的拐点,而“新钻十一国”则处于拐点前期;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方面,城镇化发展对“新钻十一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大于“金砖五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国家,碳排放量越大,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碳排放量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9.
城乡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经勇 《财经研究》2003,29(12):50-54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基本条件。在我国的特殊条件下,“农民工”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生力军。但是,“农民工”所面临的歧视性待遇,又会制约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把“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是农村城镇化必须完成的艰巨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0.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新型城镇化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发展,新型城镇化则承载新型工业化,“两化”同步发展有助于实现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才能有效破解“去工业化”、“伪城镇化”等畸形发展障碍。鉴于此,运用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分析法、国际通用衡量法,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目前所处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地区间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城镇化与"农民工"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经勇 《经济经纬》2003,(6):98-100
中国特色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民工”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然产物,它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把“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面对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2.
农村落后的科学技术状况是目前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制约因素,科学技术与农村城镇化之间的“阻断”是导致城镇化中科技水平低的一个关键环节。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尽快大幅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以便搭建科技与农村城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张婷 《时代经贸》2014,(6):348-349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我国当前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存在,所以出现了“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阐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必要性,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价值定位,从而为实现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维刚 《当代经济》2016,(16):78-81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全国各地各种纠纷,尤其是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为城镇化建设敲响了警钟.政治文明强调文明的主体回归,为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表现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全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市场,采取“顶层设计”和“动力推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诸如征地模式的“单选”向“双选”转变,新型农村建设由“散点布局”向“线性布局”发展等制度创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系统性思维,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等问题。从价值追求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定位于“以人为核心”;从现代化发展进程看“,四化同步“”优化布局”与生态文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城乡关系看,城乡融合的新格局可赋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从文化传承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汲取城镇历史文化底蕴;从精神文明看,须以城市精神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制度保障看,完善户籍、土地和公共服务制度,系统性兜底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沈刚  李士虎 《经济》2012,(10):134-136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8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铺就了一条通向繁荣的康庄大道.“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人们对城镇化带来幸福的诠释. 城镇化一直是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向春玲教授关注的领域,她带领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课题组”围绕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必将出现并加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转型.在记者的采访中,向春玲阐述了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梳理了建国以来辽宁省的城镇化历程,认为2002年至今是进行新型城镇化探索的重要阶段。其次,从产业、土地、人口、城乡关系四个方面对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路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产业方面是“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路径,主要与思维方式、人才培养、产业政策相关;土地方面是“投资驱动”路径,城镇化以土地的平面扩张为重点,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的土地和财税政策、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建设监管;人口方面是“集中型”路径,城镇化主要由省内农业人口转移推进;城乡关系方面是“城市倾向”路径,城乡二元特征明显。最后,提出符合辽宁省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建议,一方面要“破”,即破除和规避不利影响因素,在思维方式、政策制度、建设管理等方面不断消除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要“立”,即利用有利影响因素,加快制度创新,以更好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提升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业转移人口出现的“半城镇化”现象逐渐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民工“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问题使得城镇化进程停滞不前.“半城镇化”导致我国内需潜力无法有效激发、农村三留人口大量存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等;我国户籍二元体制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工进城后难融入是产生“半城镇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瓶颈: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主要应是“人的城镇化”,重点在农民工市民化比例提高上.但目前安徽省绝大多数农民工仍“亦工亦农”、城乡“两栖”,已呈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第三元结构”,这是安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因此,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自身因素、制度、体制及政策因素进行分析,追根求源,探寻安徽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途径,详述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加快安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0.
王静 《时代经贸》2013,(14):117-1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全县城镇化状况进行调研,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