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工程治理措施、生物治理措施、耕作治理措施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3项主要技术手段。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合理配置。以浑椿河试点小流域为例,对3大治理措施进行了效益分析和评价,认为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下,以雨水集蓄利用为主要手段的工程治理措施效益优于生物治理措施效益,生物治理措施效益优于耕作治理措施效益。 相似文献
2.
3.
针对我国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紧迫性.按照流域特点鲜明、地域南北兼顾以及水资源丰缺程度等原则.选择了黄河流域、松辽流域等5个流域或子流域作为典型流域.在综合分析典型流域初始水权配置实践的基础上.从配置思想、配置目标、配置原则、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配置结果的和谐性、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和水权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我国流域初始水权配置工作提出建议.以期尽快完善我国水权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5.
6.
沙河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对沙河市2003—2012年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效益分析,其经济效益为18727万元。经济效益包括坡改梯、水保林、经济林、封禁治理等治理措施。生态效益包括上述治理措施的蓄水保土价值,总计为78511万元。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在水土保持治理中,其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是我国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此类项目投资大、系统性强,因此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对风险的合理分担尤为重要。针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在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方之间的风险分配问题,利用文献统计识别此类项目的共担风险因素,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分析风险分担现状,基于博弈论思想探讨次优分配的致因机制,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实践中存在风险次优分配现象,政府方承担的风险比例偏低;费用支付和项目需求程度两项风险最为重要但风险分配却极不合理;双方谈判地位与风险承担能力不匹配导致次优分配,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之间同时存在利益冲突与合作关系,而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双方在利益冲突下的非合作博弈。提出了优化费用支付和项目需求程度的风险分担结构及明确风险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土保持项目正外部性、公益性等特点,建立水土保持效益估算模型,计算出包含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总效益,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投入比例、风险承担与合同执行度的Shapley值改进的效益分配模型,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后,效益分配基数增加,改进后的效益分配模型衡量了利益各方的实际贡献,分配结果更加合理,使项目向帕累托最优迈进。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蜿蜒河涝区的综合开发治理,阐述了水利既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就三江平原而言,要想发展地区经济,农业是基础,水利是关键。防洪除涝是发展农业生产、促进高产、稳产,加快地区经济建设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减少防洪损失、解决区域排水纠纷问题,在界定排水权内涵的基础上,研究得出排水权具有强制性、排他性、可交易性、可变性和紧迫性。利用WSR系统方法论构建了排水权分配的WSR分析框架,认为排水权的分配受物理因素、事理因素和人理因素的影响,并分析了多种因素在分配过程中的角色,进一步构建了排水权分配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研究有利于实现排水权有效配置驱动因素的系统化、层次化梳理,为实现排水权的合理分配与防洪决策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对于保障防洪安全、实现社会公平与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借鉴现有稀缺资源的研究方法,对流域内区域间初始排水权配置的基本原则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排水权初始配置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流域内区域间的排水权进行初次分配,结合基尼系数法,对排水权的初次分配结果进行优化。应用本文方法对苏南运河排水权初始分配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未经基尼系数约束优化前,基于人口、GDP、区域内水域面积和年降雨量4个指标的基尼系数除了年降水量指标外均接近0.4,处于不公平的区间附近,经基尼系数约束优化后,各指标基尼系数值均小于或等于0.3,处于相对公平区间内,且年降雨量指标也由优化前的0.2降低至0.08,处于绝对公平区间内。 相似文献
13.
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目标是形成以节水为目标的新的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治理模式。农民在农业灌溉中自发形成的用水组织是这一变革中的重要社会力量。通过对农民用水协会特征的分析,认为在"水权配置"的视角下,发展与规范农民用水组织,变原有农业用水过程中的行政管控为社会治理,是建立农业"节水型"社会并支持其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并就如何健全农民用水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克服农民用水组织自身的消极因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16.
针对流域水量冲突问题,基于博弈视角建立了三阶段流域水量协调分配博弈模型,并以常德市澧水流域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对流域水量冲突管理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阶段一是基于个体理性的顺序博弈,处于上游的地区具有取水优势,而下游用水主体则可能不能满足其基本的用水需求,易引发冲突;阶段二引入政府调控,其节水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且能保障各地区的基本用水需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达到均衡状态;阶段三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通过调整市场水权交易价格和水资源税率对流域水量冲突进行协调分配。 相似文献
17.
18.
从水权质量的角度出发,对小流域水权冲突诱因及其协调措施进行研究,阐述了小流域水权冲突的相关概念,归纳总结出小流域水权冲突具有主体多元化、外溢效用严重、对抗激化引致暴力冲突的特征,并对小流域水权冲突经典表现进行介绍,然后对小流域水权冲突的诱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水权以低质量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引起其他用水户交易水资源时交易成本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发生概率上升,并且水权转让水平低,新的水权冲突不断发生。另外,水权质量低也造成水权凝滞现象发生,以及水权异动频发和水权约束力下降等一系列影响,进而加剧水权冲突事件发生的频率。因此,政府应创新小流域内水利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建立小流域水权分配机制,推进小流域水权市场建设,引入生态补偿机制,以协调由低质量的水权引起的水权冲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