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主体,其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它们自身价值的定位,进而影响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和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状况。由于监督和制衡机制的缺失和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一股独大"等股权结构特点,导致"内部人控制①"的现象严重,经营者等内部人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损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事件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同时,由于法律监管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自从大盘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反弹以来,ST丰华连续25天涨停,在短短一个月内从1.91元涨到了6.81元,涨幅高达250%,连续涨停的天数更是创造了中国股市的新纪录。然而紧跟25天涨停之后,8月30日ST丰华径直转而跌停。这种异常的股价波动究竟是受什么操纵?丰华究竟是如何从中国老字号上市公司沦落到如今独领ST版“风华”的呢?  相似文献   

3.
许梦龙 《时代金融》2009,(2X):55-57
<正>普遍认为,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导致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泛滥。近年来,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股权结构和控股股东侵害行为的关系上,而深入探讨决定股权结构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公司治理的制度环境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4.
一、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经济学中的稀缺资源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就指上市公司。稀缺性资源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因为稀缺中意味着财富、权力等各种利益,正如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人作为理性经济人,是自私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由于稀缺而产生供需不均衡,导致价格上涨。我国公司上市是有严格限制条件的,所以一些公司为了能够取得上市资格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形成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稀缺性资源。上市成本在公司发展初期是由大股东垫付的,而我国又实行资本保全原则,不允许抽逃资本,大股东的股票买卖受到限制,所以他们获得利益的来源就演变成侵占上市公司利益以达到实现自己收益的目的。我国股市是重融资而不重保护投资者利益,所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La Porta等(2000)形象地描述为“掏空”(Tunneling)(也译为隧道挖掘),主要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高,甚至超过50%,一股独大的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各种合法或者非法的手段来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目前...  相似文献   

5.
一、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 经济学中的稀缺资源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就指上市公司.稀缺性资源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因为稀缺中意味着财富、权力等各种利益,正如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人作为理性经济人,是自私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预防财务失败,我们必须研究企业出现财务失败的深层原因。一般的分析大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探悉,认为导致财务失败的宏观因素多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行业背景、体制因素等;微观因素多为:投资决策失误、财务负担过重、盲目扩张和多元化等。在对丰华案例进行初步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将原因归于微观层面,即造成丰华财务失败的直接原因是管理费用失控,蚕食了本不丰盈的利润。然而为何一向运营稳健的丰华会在2000年后连续亏损,最终走上ST之路呢?回顾其经营状况恶化的经历,我们可以将其财务失败与一个名词联系起来——“控股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珠海中富大股东CVC资本掏空行为为例,分析CVC资本作为大股东对珠海中富所使用的掏空手段与其经济后果。首先,介绍了珠海中富、CVC资本的概况,其次列出了CVC资本对珠海中富掏空的操作手段与动机,从财务指标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掏空行为对珠海中富的影响,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规避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掏空的建议: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8.
杨瑞法 《理财》2007,(10):53-55
无锡小天鹅与日本松下电器走过了11年的合资历程,最能品味个中滋味的恐怕要数小天鹅集团董事长王锡林了——跟许多中方员工一样,他对松下的两个合资企业多年来的经营迷局由不解到不满。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的案例屡见不鲜,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已严重影响到了上市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并最终影响到公司业绩,这极大地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对国内外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与债务融资的文献进行综述,得到以下结论:即债务融资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但这种抑制效果的有效性还有待研究,从债务融资方面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影响的研究资料并不多,这就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空间;可以对研究样本以规模大小进行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股东围绕“掏空”进行的盈余管理的终搬目的是将账面利润留在上市公司,而让真金白银的现金流向自己。这里的“掏空”是一个财务概念,其主要含义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大股东“掏空”方式可以划分为直接或间接的资金占用、资产购销、产品购销以及高派现等,典型表现为:以较低的价格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给控股股东(或经理)拥有较高现金收益权的公司、  相似文献   

11.
以2004—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控股股东的”合理掏空动机”与”超额掏空动机”伴随着现金流权的上升呈现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这两类动机都会引致控股股东对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逐,但是二者的作用机理却是完全不同的;(2)伴随着现金流权的影响,控股股东的”超额掏空动机”之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正向效应和”合理掏空动机”之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负向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从“掏空”行为的影响因素、表现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对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发掘“掏空”行为背后深层内涵,希望能为中小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政府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投机、违规担保、挪用资金、关联交易等种种丑恶现象充斥市场,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现象愈演愈烈,手段无所不及,已成燎原之势,严重危害到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建立的目的在于投资融资并兼顾保护股东利益,如果这两个目的背离了,那证券市场也无就存在的必要了。本文首先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那一天我国股市真正把股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证券市场才会真正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和心脏。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中外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公司治理,是围绕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这一基本特征的观点展开.随着所有权从分散走向集中,当代公司代理问题的重点已经从第一类代理问题——股东与经营者的代理问题转向第二类代理问题——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而大股东“掏空”行为又是第二类代理问题研究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特定的制度和历史背景所形成的“一股独大”的特殊股权结构使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掏空”行为变得非常普遍,而大股东的这种“掏空”行为实质上是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掠夺和利益的损害,极大的打击了中小股东投资的积极性,进而严重地破坏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阻碍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势必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公司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机构投资者介入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机制,从理论角度得出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的动机受到其对上市公司治理情况的判断和监管成本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姜军 《新理财》2009,(11):30-35
美国黑石集团因为套牢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而闻名,然而,在详尽分析了黑石集团上市前后公司管理层(合伙人)薪酬和福利发放情况后,我们发现,黑石股价下跌的原因不仅是金融风暴导致的盈利性下滑,更基于黑石管理层掏空上市公司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十大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南轻骑的大股东轻骑集团对其存在着高达25.8亿元的巨额欠款,创下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拖欠"之最.截至2000年12月31日,公司对轻骑集团及其下属单位的应收款项总额高达25.59亿元.  相似文献   

19.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委托代理问题与大股东掏空路径,选取2012-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大股东掏空效应引入Kothari et al.(2005)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应计盈余时剔除关联交易行为与资金占用的影响,比较剔除前后可操纵利润的差异,对大股东掏空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鉴于大股东掏空本身对盈余管理模型计算有影响,本文的做法可以形象反映掏空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路径,即大股东通过实现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导致可操纵应计利润减少,企业会通过其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另外,还考虑不同产权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国企相对于非国企来说,以掩盖大股东掏空为动机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  相似文献   

20.
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视角,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的贷款数据分析中国的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作用。研究发现,银行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在银行贷款数量多、贷款期限长的公司中,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明显减少。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银行的监督作用存在异质性。目前,银行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银行中,而国有银行能有效监督的对象仅限于地方政府和私人控制的企业,国有银行对中央企业的监督能力较弱。从事后监督来看,银行会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做出贷款政策的调整,对于控股股东掏空严重的企业,续新贷款的银行数量、续新贷款比例显著下降,而且贷款利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