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距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产业结构上看,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变化,又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产:苏北的作用进一步增大,而苏南、苏中则表现为减少,产业的地区间分工得到强化;二产:苏北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而苏南、苏中的作用下降。三产:苏北、苏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而苏南的作用下降,由此可见,苏南除总体的份额还比较大外,经济发展的势头并不令人满意,苏北发展的较大外,经济发展的势头并不令人满意,苏北发展的较好,并在农业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苏中则表现为进步不大。  相似文献   

2.
苏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始终是中国经济的热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端于苏南的乡镇企业,成为江苏经济的半壁江山,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南模式;90年代初期因浦东开发带动的外资涌入,使这里的外向型经济独领风骚;20世纪末乡镇企业的民营化改制,为苏南经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依托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坚持市场化取向,敢为人先,抢抓机遇,启动了波澜壮阔的工业化和国际化浪潮,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回顾苏南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全面实现小康到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苏南地区的发展很大一部分离不开苏南乡镇的发展,沿沪宁线除了宁、镇、常、锡、苏等大中城市,面广量大的乡镇在做大苏南板块经济,做强苏南板块实力,  相似文献   

4.
苏南(即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市)是我国长江三角洲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其农村经济曾以苏南模式而闻名遐迩。近几年来,苏南通过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和工作创新,创造和积累了大量深刻而新鲜的经验,一个经济总量庞大、以开放型和园区经济为特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城市群已经崛起,提升了苏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最近,我们对苏南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深深感到在苏南这块热土上,苏南人民开拓发展的新局面令人耳目一新。苏南发展的新局面是如何实现的一、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开放型经济成为满目亮色近几年,苏南人…  相似文献   

5.
历史地、辩证地、前瞻地审视苏南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苏南模式引发一场争论。据网上扫描,涉及此一课题的文章在千篇之上,其中否定和基本上否定苏南模式的约占 90%。苏南的同志大多不赞同,尤其是市县和乡镇的新老干部感到惶惑甚至伤心。有人问我持什么看法 ?我认为,只要历史地、辩证地、前瞻地给以审视,应当还苏南模式的真面目,并对其未来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历史功绩不容埋没  苏南模式的内含有一个不断充实和向纵深发展的过程。 70年代,首先是乡镇企业 (当时称社队企业 )的异军突起; 80年代,延伸为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 90年代,提升为走向现代化的具体道路。作为城乡结构…  相似文献   

6.
朱黎 《江南论坛》2002,(4):13-13,18
曾经以“苏南模式”创造了经济奇迹的苏南地区,现在已普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讨论新一轮苏南经济发展的动能,也必须审时度势,另有发现。一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区别于其它阶段的发展动能。前一轮苏南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之一,无疑是乡镇企业所造就的农村工业化  相似文献   

7.
当今,苏南率先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区域经济发展又面临新的转型,苏南特别是苏州、无锡等城市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应超前筹划、积极引领发展总部经济。  相似文献   

8.
“苏南模式”在实践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模式”,也可以说是苏南特色,这种特色与苏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进程相符合,其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完善。在新世纪新阶段,理性思考“苏南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苏南模式”,对于加快苏南乃至长三角地区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永平 《经济与管理》2003,(10):9-10,17
苏南乡镇企业在推动苏南经济乃至带动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苏南乡镇企业应正确分析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抓住机遇,大力改革。使企业在21世纪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顶住压力、苦练内功,促使苏南经济积聚起新的能量和优势。今年二季度与一季度相比,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回升,新兴产业增势强劲。上半年,苏锡常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6%,财政总收入增长53.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26%。苏南经济为何有较强的“抗震性”?记者在深入解析苏南经济转型新路径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