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营决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短期经营决策在经营决策中是大量的、经常性的决策活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乡镇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 ,必须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经常要在需求量不确定情形下进行各种生产决策。这时就不能沿用传统的差别损益法、相关损益法及单位资源贡献法等 ,而应该应用临界点业务量法进行生产决策。临界点业务量法在生产决策中常用成本无差别法 ,即在各个备选方案的相关收入均为零 ,相关业务量为一不确定因素时 ,通过判断处于不同水平上的业务量与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之间的关系 ,来作出互斥方案决策的方法。成本…  相似文献   

2.
无差别点分析法,又称平衡点分析法,是资本结构决策中常用的决策方法。由于目前《财务管理》教材普遍使用每股利润指标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无差别点分析,所以无差别点分析法又称  相似文献   

3.
一、融资每股收益分析 每股收益的高低不仅受资本结构的影响,还受到销售水平的影响,处理这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的方法(称之为每股收益分析法)。每股收益分析法是指利用不同备选筹资方案的普通股每股收益无差别点进行分析,从而选择普通股每股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的筹资决策方法。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是指每股收益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分析判断在何种销售水平下适合于采用相应的融资方式。计算公式为:EPS=(S-VC-F-I)(1-T)/N=(EBIT-I)(1-T)/N。式中:潲售额;VC—变动成本;F-固定成本;I-债务利息;T-所得税税率;N-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EBIT-息税前利润。  相似文献   

4.
企业决定是采取股权融资还是负债融资时,决策的方法之一是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分析法。本文分析后认为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分析法存在诸多缺陷,认为企业在决策时不宜单独使用该方法,而应在实际运用时灵活掌握,并辅助其他方法进行综合决策,否则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相似文献   

5.
企业决定是采取股权融资还是负债融资时,决策的方法之一是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分析法。本文分析后认为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分析法存在诸多缺陷,认为企业在决策时不宜单独使用该方法,而应在实际运用时灵活掌握,并辅助其他方法进行综合决策,否则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相似文献   

6.
正CVP分析法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法"的简称。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成本习性,即根据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来预测未来可能实现利润情况或经营状况,使企业在正确的决策下,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9,(32):259-261
高低点法是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用需要筹资总额,除以最高业务量与最低业务量之差,从而计算出需要的资金的需求额的一种方法。筹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采取适当的方式通过一定的渠道获取所需资金,满足资金需求的一种行为。企业对未来资金需要量的科学预测,合理的筹集渠道,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企业预测未来资金需求量的方法有很多,而高低点法是最简单易行、便于理解的方法之一。本文是在利用EXCEL分析工具高低点法下,提出实际筹资决策分析案例,对筹资决策中要达到一定的产销量的资金需求量分析,最后提出筹资决策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分析法是中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应讲透的一个重点,但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只是死记公式,不能理解不同筹资方式下无差别点分析法的决策原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直线方程的原理讲解每股收益无差别分析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通过具体的例题来阐述这种方法:[例1]某股份公司目前的资本来源包括每股面值1元的800万股普通股和平均利率为10%的3000万元债务。该公司拟投产一个新产品,该项目需要投资4000万元,预期投产后每年可增加营业利润(息税前利润)400万元。该项目备选的筹资方案有两个:方案1是按11%的利率发行债券,…  相似文献   

9.
一、传统的本量利分析本量利分析是分析一定期间内企业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的依存关系,为企业做出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该模型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打破了传统财务会计对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关系的认识,开辟了新的思路,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运用损益平衡原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拟就企业如何利用这一原理进行经营决策 ,作简要分析探讨。损益平衡决策中的要素分析企业任何一项经营决策都少不了对决策要素的界定 ,通过对决策要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能使决策有效可行。作为损益平衡决策的中心内容 ,就是在对各个要素分析的基础上 ,正确确定盈亏临界点的因素 ,为盈亏临界点可行性分析提供客观依据 ,而盈亏临界点分析的核心又是应用成本习性界定经营业务量的“界限”。找到了经营业务量的最佳极限 ,损益平衡决策就有据可依了。成本习性是指总成本与…  相似文献   

11.
<正>成本习性理论,包括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成本数量习性,又包括可以揭示成本与质量、功能、效益之间的规律关系的成本效能习性。前者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并能促使企业搞好经营预算和决策,争取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成本数量习性分析,主要针对传统产业企业成本管理而言的,将成本中的固定成本部分和变动成本部分区分开来,从而将企业的全部成本明确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并建立成本——业务量函数方程,以便利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实例,就运用内含报酬率法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和运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进行融资决策时直线斜率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一、何谓成本粘性 传统管理会计中,成本性态是指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对称关系,其一般模型为y=a+bx。其中固定成本(a)被假设为固定不变,即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随业务量的变化而改变;而变动成本(bx)与业务量(x)呈线性比例关系。对方程两边x同时求导:dy/dx=b,可得成本性态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如果企业的成本完全满足线性函数关系,那么成本的边际变化与业务量变化的方向无关,即b作为常数与业务量增加还是减少无关。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对称关系可以简单理解为,当业务量增加1%时,成本增加n%;当业务量减少1%时,成本也相应减少n%。  相似文献   

14.
成本粘性是指成本随业务量变化时出现的不对称性,表现为成本在业务量增加时的变化率大于在业务量减少时的变化率。本文以营业收入代替业务量,观察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对44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00~2009年的数据进行测试后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且其成本粘性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实例,就运用内含报酬率法进行项目投资决篆和运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进行融资决策时直线斜率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林丰岩 《财会通讯》2005,(10):35-35
损益均衡分析是量本利分析的主要内容,主要目的是测算一定时期内使企业营业利润等于零的保本业务量。其基本理论是建立在成本按习性分类的基础上,利用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业务量与营业利润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相应的预测分析。实际工作中。财务分析人员可以运用损益均衡分析提供的基础资料,进行多方位的均衡分析,以满足管理者不同情况下的决策需要。  相似文献   

17.
李霞  韩彦峰 《财会通讯》2009,(1):108-109
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假定企业成本与其业务量按比例均衡增减,即边际成本变动与业务量的变动方向无关。这样结论的产生主要是基于生产的理想化描述,却未考虑到公司的经理层以及其他因素对于企业成本的影响。其假设把实际过于简单化,同时也偏离了实际的成本状况。现代成本性态研究认为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时,边际变化率在不同的业务量变化方向上的不对称性(特别是降低率低于增长率),即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成本增加的速度要高于业务量减少所对应的成本减少速度,  相似文献   

18.
管理中,根据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是指其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成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而固定成本是指其成本总额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按直线  相似文献   

19.
成本习性(Cost Behavior)是成本管理会计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内容,具体是指企业成本总额的变动与其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在传统的成本习性模型中,成本按照其与当期单位业务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被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是指随着企业当期业务量的变动而同方向、相同幅度的变动,而与企业过去或者未来业务量的变化无关,也就是说成本与当期业务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称关系(Noreen,1991).成本的这一特殊习性说明,企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机械地随着当期业务量例如营业收入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这种传统的模型过于理想化,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成本总额会受到很多宏观微观因素的影响,忽略了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在其中发挥的及时调节和高效管理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的数据证明:企业成本费用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对称性的变化.某些成本在营业收入增加时的边际增加量大于营业收入减少时的边际减少量(Noreen and Soderstrom,1997),这就是成本的一个重要特征"费用粘性".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企业管理者根据生产经营或者管理决策的需要,会把成本在相邻或者附近的几个期间内分配;也就是说成本粘性可以用来衡量管理者在不同经营结果下资源分配的指标(Cooper and Kaplan,1998).Anderson(2003)指出企业的销售、管理费用在营业收入增加1%时增加b_11%,在营业收入降低1%时降低b_2%,而b_11%大于b_2%,这就是"费用粘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成本性态模型假设企业的成本费用额仅受企业业务量的影响,而忽略了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者决策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严重偏离了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现代研究发现,企业的成本费用额与其业务量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成本粘性。本文首先回顾国内外文献对成本粘性的存在性、成因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述评,最后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我国未来研究可能的方向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