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贫困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贫困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究竟什么是贫困?贫困的标准是什么?这是关于贫困话题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什么是贫困,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但对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划分则相对比较一致。所谓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它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状况,即生存临界点以下的生活状况,也叫生存贫困。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和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是一种更宽范的概念,它应该包括绝对贫困之外的所有贫困。第一,相对贫困是指生…  相似文献   

2.
世纪末中国能否脱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贫困标准635元1.贫困的概念。世界各国研究贫困问题,有多种测量贫困的方法和众多的贫困线,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贫困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从不同的范围和角度看,贫困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等。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即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所  相似文献   

3.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当代中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问题研究(上)陈玉光,崔斌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基本物质、基本服务相对缺乏或绝对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状况。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  相似文献   

4.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一般来说,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都是贫困,都应该同情并给予一定的扶助。然而,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扶贫以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为主要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有快有慢,人们富裕的过程必然有先有后,能够解决温饱的地区,应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快发展,提高富裕程度。而连温饱还不能解决的地方,一般是条件特别困难的地区,特别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扶助,使他们解决温饱,具备自立的能力。因此,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规定的目标是消除绝对贫困。一些地方在扶贫的实践中并未完全澄清和认真地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而是把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搅在一起,这无疑分散了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新疆农村扶贫标准及主要目标和任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绝对和相对的两重性,即存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同时,贫困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的多维现象,可从收入角度观察贫困,也可从非收入角度衡量,具有极其复杂的内涵及外延。如何确定新世纪扶贫标准,是21世纪初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极为紧迫的现实课题。因此,根据新疆目前扶贫开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总结多年贫困监测经验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我们认为,21世纪初新疆农村扶贫标准应重点放在对相对贫困标准的确定,同时兼顾绝对困标准的重新划定。无论是相对贫困标准还是绝对贫困标准,首要问题是对其核心收入贫困线的确定,这也是制定贫困标准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英 《发展》2016,(1):14-15
贫困问题是由于贫穷所直接导致或者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印度)的福利经济学理论,贫困是一种社会结构现象,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可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其中,相对贫困又分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譬如高额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支出,对应的公民获得健康权、养老权、教育权、居住权的能力缺失.可归纳为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因此,公平、平等、自由和完善的福利制度都是保障长远发展的经济措施.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任务.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夏铭泽 《魅力中国》2014,(12):260-260
“国民”即具有某国国籍的人的全体;“素质”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阶层或群体在特定时间内国民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状态或特性;“国民素质”指具有某国国籍的人,在继承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本国传统文化和同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制度观念的影响下,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素质等在内的综合质量及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与扶贫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国敏 《开发研究》2005,(5):14-17,9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新的历史阶段农村贫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同时并存;农村贫困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集中;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等。因此,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镇化率和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投入,是我国新阶段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低收入群体与贫困联系在一起,进而与社会福利联系在一起.通过确定绝对或相对低收入标准衡量低收入个人和群体的福利缺失程度,采取有效的社会保护干预措施,能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福利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提到贫困,人们不免立刻想到贫困就是缺吃少穿.然而,西方经济学家鲁西曼(Runciman,1966)和汤森德(Townsend,1971)提出了相对贫困理论,对贫困的概念作了具体的划分,认为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以收入作为决定性因素,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基本生活必须就是贫困的.相对贫困则是由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不同而形成的.为了使贫困的概念更加具体,国际经济与发展组织制定了国际贫困线标准: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等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按照我国统计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制定的中国农村贫困标准,改革开放之初的贫困线为100元,90年代初为300元,2003年为637元.近年来,随着中国GDP的增长,中央最近宣布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一标准似乎更接近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一、对贫困概念的界定贫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贫困内涵的认识是不同的。我国在传统理论上和具体实践中使用的贫困概念主要是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即收入与消费贫困,而且强调的是绝对贫困。将贫困定义为“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与衡量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治理贫困问题的前提。新世纪拉丁美洲国家的减贫战略在以往减贫政策的基础上,应用多维和混合方法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加以衡量,将教育、就业、养老、健康、数字融入等社会政策融合协同到减贫大战略中,关注减贫政策的新维度;同时从宪法、法律和机构层面上对脱贫权利及与脱贫相关的社会权利提供保障,成立专门负责减贫战略的政府机构,减贫开支亦试图不受政府更迭和经济周期影响,从而体现出融合性和制度性新特征。但无论单维还是多维,无论孤立还是融合协同,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上的减贫战略无法根除贫困,尤其是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13.
林添福 《开放潮》2005,(1):54-55
贫困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引致的社会影响 相对剥夺感反映了人们要求改变目前状况的愿望,这种愿望会转化为不同类型的实现目标的行动,并产生正面或负面,积极或消极的不同社会影响。比如,合理竞争、盲目攀比、平均主义等等均属此列。但对于贫困群体而言,更多的是起到一种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4.
贫困是经济、社会和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基本物质、基本服务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无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状况;是一个因划分标准的多元化和动态性决定的多层次的变动概念。它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总计有6432万人,已经列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对象的有近1亿人。这些贫困人口呈现点(14.8万个贫困村)、片(特殊贫困片区)、线(沿边境贫困带)并存的特征,2005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思想可视为是一种社会资本.社会是群体存在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稳定性和合理性,依靠个体利益的相对满足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逊让与彼此互利.而社会群体存在关系的基本认识态度,则要通过传统思想与文化价值观的产生与传承来实现.按照弗朗西斯·福山的说法,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出于最为经济与合理的考虑而选择确立下来的社会团体合作的理论,即是对于个人发展、组织发展和社会发展来说,最为有效的方式应该是社会团体合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朱玲 《科学决策》2006,(7):18-18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增长。伴随着这一增长,以收入或消费衡量的贫困现象显著减少。然而极端贫困的现象依然存在。不仅如此,在市场化进程中还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例如,失地农民、城市中的农民工家庭,失业者的家庭、以及遭受疾病或其它收入损失却没有保险补偿的群体,等等。据世界银行专家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所作的分析,2003年99.2%的绝对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可以判断绝对贫困依然是一种农村现象。就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而言,50%以上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在全国所有地区中贫困发生率最高,达21.4%。就住户的居住地形特征而言,全国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山区。从山区居民的人口特征来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最高,达27.1%。  相似文献   

17.
对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低素质的劳动力对吕梁现阶段贫困群体及经济发展形成的负面影响的分析却是凤毛鳞角,尚未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这恰恰是吕梁现阶段贫困群体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并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即使2000年解决了温饱问题,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仍将是困扰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顽症,扶贫攻坚难以产生长治久安的效应。因此,笔者认为要彻底摆脱贫困,计划生育与扶贫攻坚必须两头兼顾,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8.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近日发布《对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现状的总体判断》,称当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已比较大。对此有专家评论说,贫富差距过大会让低收入阶层产生“相对剥夺感”,心理失衡严重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行为,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2月7日《新京报》) “相对剥夺感”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等人在《美国士兵》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这是一种以他人或其他群体为参照物形成的心理感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由于贫困问题形成的不满情绪,与其说主要是来自绝对贫困,不如  相似文献   

19.
欠发达地区因各种自然、经济等因素,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抵御自然灾害和防范风险能力很弱,老百姓生活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笔者通过对几个贫困县、乡的调研,除上述因素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导致贫困外,还有一种隐负在社会人文上的精神贫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精神贫困是指特定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发展能力、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匮乏或滞后,以至影响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依赖性强,懒散怠惰等…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处于不利社会地位,依靠自身能力无法维持个人及家庭基本生活水准,需要国家、社会和他人予以帮扶的社会群体.这部分群体主要包括下岗职工、城市民工、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因各级政府征地而失地的农民等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是指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和方式,把自己的态度、情绪、想法和意见向党和政府表达出来,以实现和维护自身合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利益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