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产业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价格双轨制到价格初步放开乃至全面放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煤炭产业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也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即从仅仅使用产业政策到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同时使用.由于煤炭产业的改革方向是市场化取向的,因此煤炭产业改革中的政策似乎应该完全让位于竞争政策,完全让市场机制来左右煤炭产业的未来发展.但是由于煤炭是资源性产品,在其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资源补偿费和权利金等因素,这就必然要牵涉到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相关规划、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进入了由理性决策主导的发展时期。未来,煤炭深加工产业将继续以“集中示范、逐步推广”的方式发展,并形成以煤制天然气、煤制油为代表的煤炭能源产业和以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为代表的煤化工产业两大发展方向,产业布局也将得到调整。其中,煤炭能源产业的发展将有效改变我国以进口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成为能源消费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煤炭产业壁垒的降低,过去自然垄断性一直较强的我国煤炭产业在产业结构和市场效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产业分散,乡镇煤矿盲目发展,其数目高达6万余处,产量占据了整个煤炭产业的半壁江山。国有煤炭企业在同乡镇煤矿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呈现出亏损严重、停产萎缩状态。两类企业的无序竞争致使从90年代中期以来煤炭产量供过于求、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和产业内过度竞争,严重阻碍了我国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国家制定了“限产压库”、“关井压产”等一系列的产业调控政策,力图实现煤炭产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根本好转,达到改善煤炭产业结构、控制煤炭生产总量的目的。对此,本文从两类煤炭企业的竞争策略入手,采用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限产压库和关井压产的经济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的关联性和运行机理,为进一步完善煤炭产业政策和调控机制,引导煤炭企业的有序竞争和煤炭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煤炭产业“再国有化”趋向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煤炭产业“再国有化”趋向 我国煤炭产业经历增量民营化和存量社会化向增量和存量都国有化的转变,即煤炭产业存在“再国有化”的趋势。这与我国新的《煤炭产业政策》、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国务院有关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出台有直接关系。综合这些新的煤炭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5.
在煤炭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非煤产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引起业界关注。国有煤企的非煤产业扭转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散、弱、小"被动局面,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增长方式,关乎国有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计。  相似文献   

6.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煤炭行业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防范煤炭行业信贷风险既是保障煤企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为煤企提供信贷资金的商业银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以山西煤企为例,在我国煤企发展现状基础上,剖析了煤炭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形成原因,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在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煤炭企业风险管控等方面防范煤企信贷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关井压产这种克服产业分散、间接提高市场集中的产业优化方式,应转向傕育大煤企这种直接提高市场集中度的方式,从而把中国分散性的煤炭市场结构转化为宽松寡占型市场结构。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把过度竞争转化为有效竞争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背景 1.煤炭资源型区域的困境 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是基础能源和主体能源,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煤炭,形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趋向重工业化,第二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其他产业,形成以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这一方面在经济系统输入端增加了煤炭供给压力,另一方面在输出端也增加了生态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结构、行为、绩效与政策等方面分析了“过度竞争”概念的模糊性,并针对与此相关的种种误区,结合汽车、制药、煤炭、纺织等产业的例证,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试图给予系统解疑。本文认为,“过度竞争”本身是个似是而非的伪命题。在此基础上,从政策论证的角度,提出行政垄断应“区别对待”,以及反垄断立法的“渐进式”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描述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的问题,研究了33家上市煤企在供给侧改革前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提出了促进上市煤企进一步改善财务绩效的建议,包括提高上市煤企的营运能力、降低资产负债率、加快上市煤企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新汶矿业集团翟镇煤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链接”的思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煤炭产业集中化、非煤产业集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构建了以煤炭生产为主的“煤、电、建”三位一体大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将有深刻的变化,如何制定好“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一件重要的事情。文章从产业政策调整、政府完善主导作用、煤炭产业应坚持的生产经营方针、资源保护、煤矿技术专业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煤炭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非煤产业的内涵 “非煤产业”是指除煤炭生产及其洗选业以外、包括以煤炭为基础进行深加工,如发电、炼焦、煤化工等,及与煤炭并无直接关联的其他一、二、三产业。 人们要问,既有“多种经营”的概急,为什么又要提出“非煤产业”的概念,两者有什么区别,今后二者是否都可用,还是要用“非煤产业”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7年年会暨“产业政策:反思与评价”研讨会,将于2007年10月中旬在湖南科技大学召开。现将会议征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产业政策:反思与评价二、参考选题1.产业政策的反思与竞争政策的兴起(基础理论、体制背景)2.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政策(国际协调、垂直分工与产业升级)3.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政策4.产业政策与政府规制5.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侧重反倾销)6.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条块关系)7.产业政策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约束、环境保护)8.产业政策与产业安全9.产业政策的绩效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实证研究)10.产业政策比较研究(日本、欧盟、美国、中国等)11.产业政策案例研究(钢铁、电力、汽车、纺织、高新技术等产业)  相似文献   

15.
煤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有乌金的美称,其工业价值功不可没.但长期以来,人们局限于“小煤炭产业”的圈子里,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形成煤炭行业只能挖煤的被动局面,限制了煤炭产业的发展.1992年年初,自治区党委书记王群听取煤炭厅的工作汇报后指出:“煤炭是大资源,优势资源,要形成大产业、支柱产业.”为我区煤炭工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指明了方向.现结合我区煤炭工业实际,提出“大煤炭产业”的概念和建设“大煤炭产业”的构想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组织好以零部件为重点的专业化协作是机械工业需抓的重点工作最近公布的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中指出“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合理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形成适合产业技术经济特点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组织结构。”“对产品由大量零部件组成的产业,应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作,规模适当的市场结构。”机械工业部在机械工业的产业政策中提出:“机械工业今后的组织政策将是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机械工业生产集中度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规模,发展专业化协作,进行公司化改组,组建企业集团。”国家和机械…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机电工业》2004,(8):42-43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而制定和采用的调整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的产业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是权衡垄断造成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失和规模经济带来对消费者利益的增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煤炭行业普遍存在煤炭滞销,应收煤款量大,资金周转不良等现象,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这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产业开工不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此环境下,加强煤炭企业内部挖潜、强化企业物资和资金的统一调度已成为煤炭企...  相似文献   

19.
马光远 《董事会》2009,(12):98-98
山西煤改渐近尾声,这次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为名,完全由政府主导改革,以“国选民退”为特点。以最终消灭“煤老板”和民间资本为最终形式的煤改,基本没有遭遇“煤老板”太多的抵抗,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以最低的“改制成本”,将80%以上过去由“煤老板”拥有的煤矿兼并重组:据山西有关部门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煤炭市场定价模式的改变,煤炭价格经历了剧烈波动,煤炭企业利润也出现了黄金增长、极不稳定与亏损情形。我国煤炭类期货品种的成功上市为煤企利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稳定经营提供了工具与平台。通过运用案例分析、调查走访等方法,在梳理与总结煤企利用市场多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煤企在有效利用期货市场方面存在的制度制约、人才制约等问题,煤企需要从认识理念、风险管理体系与制度、打造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升对煤炭类期货市场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