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读资源约束下的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为社会提供了正面的激励,促进了经济增长,所以制度是重要的。根据诺斯提出的问题,在综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发展了诺斯的国家理论。交易成本是分工合作的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由交易成本决定的产权制度内生于资源约束。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我国的工业化历程以及改革开放政策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在著作《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诺思分析新古典经济学时,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可以说明人们行动中的利己行为,但没有办法说明我们生活中的利他行为;同时新古典的新古典不足以解释稳定性:社会制度并不能满足所有人都能最大化其收益,为何那部分利益受损的群体,对社会制度无条件服从,由此,诺思从现代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假定出发,运用交易成本、公共产品、相对价格等分析工具,构建了包括所有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以及新古典经济要素在内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描述了一个既可以解释经济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和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诺思认为,制度应当是“被人设计制定的”,把制度看成一种社会规则,即是人们较为普遍使用的关系制度的规定。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经历了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转变为演化经济学“共享心智模型”的过程。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揭示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制度对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为数不少的国家仍然不断出现并长期存在着许多无效制度,本文总结归纳了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无效产权制度研究的结果,揭示了无效产权制度如何影响了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转轨国家经济体制的变迁正是要纠正一些无效制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邓小平设计和推动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其变迁的原因、动力、方式、思想和政治保障机制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有着相同或相似思维。这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制度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渐进的并且具有路线依赖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是存在风险和获利机会上的差距的。制度变迁的着力点应是建立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产权激励机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以打破目前的制度均衡困境。  相似文献   

6.
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经历了从“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诺思逐渐认识到他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差别及路径依赖现象的认知-制度-经济层面的传递机制,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政治过程影响制度选择,制度变迁是一个适应性学习的过程,制度的非效率是历史的常态。  相似文献   

7.
对两种观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的研究结论是: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交易成本”和“企业能力”发挥的作用不同。这一研究有利于企业领导者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企业制度的改革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与国家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国平 《生产力研究》2005,(5):17-18,21
本文主要是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与国家关系理论的一个回顾、整理、概括。本文的基本思想是:国家(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绩效的保证,又往往是制度低效的根源。在这一逻辑下,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制度变迁的两种形式以及国家在这两种形式中的不同作用,最后,提出制度变迁与国家关系理论对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制度是博弈的结果——对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修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是博弈的纳什均衡。一般而言,博弈主体响应获利机会,产生了对新制度的诱致性需求,开始制度创新活动。但在随后的逐利博弈中,由于利益分割的对抗性,却可能使博弈陷入囚徒困境,表现为无序竞争下的激烈的利益冲突。随着冲突的加深,各个博弈主体产生了更强烈的对新制度——合作规则的渴望,表现为制定规则的讨价还价行为,并附以实施惩罚战略的承诺,但规则往往一再被破坏,因为此时新制度尚未达到纳什均衡,因而难以被遵守。于是,人们试图寻求某种强制性措施——可置信的承诺行动,以求改变收益支付,从而改变博弈均衡,使博弈在集体理性下达到纳什均衡——即新制度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分析了在煤炭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交易成本对生产成本的替代现象,以及煤炭行业管制所带来的寻租和官商勾结问题。本文认为矿主和地方官员作为“代理人”,虽推动了国家煤炭产权和安全制度变迁,但把外部性成本转嫁给矿工,并未解决制度结构不均衡问题;中央政府只有推动制度结构的变迁,注重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解决正式制度供给不足问题,才能真正修补矿难背后的制度缺陷,根本解决外部性侵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根源于人们对潜在利益的追求,也是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博弈过程。本文建立了一个制度变迁的双层演化博弈模型,揭示了制度变迁中利益主体之间权力博弈的动态机理。研究表明,利益主体在博弈中掌控权力的大小,决定他们在制度变迁中的地位,制度变迁会朝着有利于权力占优势的利益主体所追求的方向变革;制度也将随着博弈中各利益主体拥有权力资源的相对比例的消长变化而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针对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在一般均衡框架下构建了一个两期的动态生命周期模拟模型。我们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生产者、微观经济消费者、经济公平和转轨代价五个方面对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进行了模拟量化分析。分析表明 ,制度变迁将使资本量和产量增加 ,资本 -产出比提高 ,利率下降 ,工资率上升 ;两类劳动者个人效用上升 ,养老金替代率上升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同时发生一定转轨代价。总的来看 ,此次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是正面的。  相似文献   

13.
“笼中虎”:一个金融制度变迁故事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金融评论》2011,3(2):22-39
中国既有的经济改革过程曾经出现过许多耐人寻味的制度变迁现象,"笼中虎"便属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这种现象产生于经济体制转换伊始的特殊时期并贯穿于迄今为止的整个改革过程;它一直对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产生着重要影响,却长期被人们视作偶或发作的短期金融"症状"而等闲视之。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初步描述与解读,本文发现,"笼中虎"的产生机制深藏于由"放权让利"改革所触发的财政与银行体系汲取能力的相向变化过程。由于国家无力在短期内修复与重建残缺的内源融资制度,最终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只有倚重以国有银行体系为核心的外源融资机制。作为这一过程合乎逻辑的制度后果,居民储蓄存款被迫承担起了支持长期经济增长的责任,而为了确保在银行体系账面上迅速积累的居民储蓄存款的稳定,国家又不得不慷慨兜揽了与此相关的几乎全部金融风险。尽管在既有的改革过程中"笼中虎"罕有发作甚至长期表现平稳,但对其潜在风险的担忧与防范却牢牢钳制着金融改革路径的选择。当随后的金融制度演进需要市场因素的成长时,才发觉金融市场化的空间已被既有的改革逻辑"挤出",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从此便注定长期遭受"市场化悖论"的困扰。  相似文献   

14.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界定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现产权界定在资源配置和市场交易中的重要作用是科斯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巨大贡献。在科斯之后,德姆塞茨揭示了产权界定的形式及其发生的机理,波斯纳给出了产权界定应遵循的一般性准则,巴泽尔揭示了产权界定的相对性和公共领域,诺思则对国家界定产权的目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等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gaining increasing political acknowledgement, despi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specifically intended to solve problems in this area,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recurrent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over-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remains an important concern for most countries. How can this situation be explained? This article postulates that a combination of approaches from the political sciences (in particular policy analysis)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would enabl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st relevant regulatory dimensions which can explain the (un)sustainable uses of resources. Based on this starting point, it develops an innova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e. that of the Institutional Resource Regime (IRR).The adopted approach facilitates the analysis of the regulatory measure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complex and competitive heterogeneous use situations from a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ility. Indeed, the two dimensions of “extent” and “coherence” enable the defi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the IRR of a given resource. The extent of an IRR refers to the total number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use that ar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regime at a given time, while the coherence measures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of the various user-actors within the regime. One of the major contributions of the IRR framework is its ability to describe th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regimes,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and to predict their effect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a resource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high levels of regime extent and coherence are necessary preconditions for sustainability.By doing this, the IRR framework also enables the analysis of the actual use rights to the goods and services provided by resources as the result of the political strategies of actors who mobilize different legal provisions, which stem either from formal property rights to resources or from policies that regulate the use and protection of these resources.Having developed the central research hypotheses 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procedure, we present the lessons drawn from the first campaign of field research which was mainly conducted in Switzerland from 1999. Based on the evidence from these initial finding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cope of the IRR framework could be far broader than evidenced by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ase of Switzerland where it was initially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6.
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一个交易费用理论框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马骏  侯一麟 《经济研究》2004,39(10):14-23
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 ,本文研究了中国省级预算中非正式制度出现的原因及其主要形式。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中国省级预算中存在的非正式制度是省级政治中的政治家发展出来解决他们制定和实施预算合同时所面临的交易费用问题的。主要的非正式制度包括三种横向非正式制度 ,即预算产权、部分等级制和完全等级制 ,以及围绕着这三种横向非正式制度而形成的“以关系为基础”的纵向非正式制度。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当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需求超过其承载力的阈限时,就会出现由于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的非和谐增长.在对和谐增长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我国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超"阈限"影响为背景,分析"三重失灵"对和谐增长的影响,并将和谐增长纳入制度和谐的框架内,试图从制度约束上探讨长期和谐增长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技术经济》2015,(11):34-46
全面回顾了零售业态演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系统梳理和评价了西方和中国的零售业态演化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涵盖动因、内容、结果和机理4个方面的中国零售业态演化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旅游资源的基本形态是以不动产为基础的各种有形物和无形物的综合,旅游资源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我国物权法对包括旅游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物权属性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但旅游资源稀缺性和公益性等特点,使物权法对此调整还显过于笼统和原则。我国物权法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私权保护和使用权的规范仍不十分明确。以建立旅游资源特许物权制度为基础完善相关制度,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假设,科斯运用交易费用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性质作了开创性的分析,界定了企业和市场的关系,这标志着现代企业理论的产生。循着科斯的分析思路,现代企业理论沿着企业和市场的关系、纵向一体化、不完全契约与团队理论、代理理论、治理理论两个理论分支不断发展和深化。现代企业的产生及演进虽丰富了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但该理论在分析方法、分析内容等方面仍存在有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