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生态问题成为热门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从本质上说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可以说这是对现有文明的一种超越。在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但冷静思考不难发现,这种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环境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因此,研究马克思生态思想,有利于加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赵成、于萍著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书,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各种生态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这都源自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观念。面对种种生态危机,人们渴望将社会发展模式由征服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呼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生态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自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体价值精神的和谐共存。从辩证唯物论维度、历史唯物论维度、认识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对其内涵有更深刻了解,突破了既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劳动生活方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和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劳动生活方式演进经历了起步、改革成长、稳步发展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的机械作业为主、职业分化加速、劳动组织形式向产业化发展以及劳动观念现代性意识增强的特征,演进的基本经验是加强国家政策引导、尊重农民的主体创造性、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农业科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回顾总结其演进历程,对新时代激发农民的劳动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生态马克思主义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不断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可以为人类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理论选择。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选择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对我国环境立法与执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向阳 《林业经济》2012,(1):16-18,22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林业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认为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体现。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物质基础与文化基础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对乡村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的重现核算结果,分析了我国乡村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特点和问题,认为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演化历程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变化为依据,可以分为农业产业主导期、乡村工业化快速推进期、乡村产业发育与结构优化期和乡村产业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期四个阶段,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演化呈现旁侧效应显著、乡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的特点,同时也面临乡村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适宜劳动力欠缺、农村科技投入不足和乡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有待解决。基于推动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既要重视增强产业实力、也要提升产业内生动力基本思路也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8.
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让广大人民摆脱贫困,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各级党组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持续推进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效,其间探索的有效做法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必将为四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农村政策密切相关。从改革开放之初到本世纪初,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农民由明显受益转化为相对受益或绝对受损。这是因为我国农村政策多年来存在一些偏差,让农民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对农村政策有较大程度的调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处于高位状态。因此,对未来的农村政策要继续进行完善和调整,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抓紧建立城乡一体化政策体系,加强开发式扶贫政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从统一确权登记、生态空间系统修复、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等三个方面总结辽宁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创新,指出改革中面临的产权主体权责不明确、资产价值实现不均衡等挑战,进而从明确资产产权主体、优化要素市场配置、完善收益分配管理、保障规划管理储备、配套损害赔偿制度、实施考核评估监督等六个方面提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生态用地是否应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用途,提出相应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法律解释分析,立法学分析。研究结果:生态用地应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用途;在静态区分方面生态用地应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呈并列关系,生态用地分类的决定性依据为土地资源之社会功能而非自然属性;在动态约束方面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应针对生态用地承受的市场失灵趋势具备动态适应性,能够抑制生态用地流失或侵占其他土地用途类型。研究结论:《土地管理法》应作出相应的稳健更新,在此过程中应借鉴生态价值定量评估、生态补偿核算方面的技术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试点成果,确保法律对生态用地进行有效的静态区分和动态约束,并确保法律在更新过程中得到及时优化。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指出中国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真汲取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思想,坚决摒弃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和技术输出、将生态环境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自私自利行为。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过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法律制度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两型社会,积极探索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山西农村5 5年,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加强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谋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可持续发展,应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积极推进思维方式转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积极推进开发利用方式转变、消费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北京平原造林工程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生态文明视野,构建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进行指标权重赋值,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绩效评估。对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绩效评价分为环境贡献、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3个一级指标,资源环境变化和生态服务功能等8个二级指标共34个评价指标内容;平原造林工程绩效得分为75.76,达到良好的评估等级。虽然工程总体绩效水平良好,但是在生态景观特色、退耕农户社会保障和生态意识提升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是后期养护和其他后续平原造林项目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产生新的技术革命,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但同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使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调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强调,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认识自然界、认识人类自己。因此,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绿色文明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在我国各产业发展中已逐渐显现,基于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概念、构成以及当前我国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剖析,结合生态文明观背景,提出农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应从模块化、网络化、多方参与管理模式三个角度完善和创新,走生态型、节约型和循环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剖析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关系,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先后历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所有、家庭经营"、改革开放前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到改革开放后期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再到现阶段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和多元经营"4个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遵循人口与土地关系、生存与发展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大逻辑,又遵循着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逻辑"、农业经营制度的"生产逻辑"等小逻辑。研究结论:为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革,需加强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联动改革的制度设计,发挥要素、组织和制度的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就是将生态文明理念与旅游业相结合,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对第三产业的内涵式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有助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我国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内蕴丰富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它既汲取了我国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精髓,亦借鉴了国外生态旅游的新经验,是在结合我国地区特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就其乡村生态旅游实际提出了应加强其资源规划与保护、着重挖掘其文化内涵、打造其旅游品牌、实施其管理与引导相结合等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