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基于波特-劳勒激励模式的农村人口流动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绪梅 《农业经济》2004,(12):31-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村人口流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有其特有的基本特点和极强的现实效应,文章运用波特-劳勒激励模式对农村人口的个体流动行为进行分析,认为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农村人口的流动决策,并从模式中引申出一些政策含义,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时间特征对退耕农户劳动力的流动类型进行分类,涉及志丹县6镇5乡的农村家庭人口1207个样本,运用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农村劳动力选择流动类型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退耕还林补贴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差异性显著影响着退耕农户劳动力参与流动的类型。基于分析结果,文章提出后退耕还林时代,退耕地区应当适时调整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根据劳动力参与流动的不同类型制定促进当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一现象将对我国农村社区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作为农村主要医疗卫生政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不例外。本文以劳动力流动为主要变量,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从农村外出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口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为:外出人口由于制度设计问题导致保障程度不足;而留守人口则由于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保障程度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因此,建议我国政府在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下对政策设计进行调整,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均进行着调整,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而这种外流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很大的关联。[方法]为了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利用1978~2014年面板数据,通过GMM三阶段分析法将农村流动劳动力流入各产业的比重变化,与三次产业结构比的变化进行描述性的对比分析,并建立联立方程及模型。[结果]研究表明:大量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生性关系。[结论]并针对这一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更好的引导农村流动劳动力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涌向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流出人口管理从根源上保证流动人口的有序流动,成为流动人口管理的新趋势。皖江示范区大部分地区尚处于经济建设起步阶段,人口流动方向以流出为主,因此,研究流出人口管理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皖江示范区中合肥市庐江县流出人口现状的描述及庐江县政府在流出人口管理中成绩和问题的总结,探索流出人口管理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迁居人口的养老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农村向城市的巨大流动人口潮。据国家统计局近期1%人口抽样调查测算,当前农村流动人口有7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在个人或家庭利益驱动下,大批农民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寻找新的就业机金。这种农村-城镇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全国流动人口大军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而且数量还在逐年剧增。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同时对社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能否安排好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应该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给予格外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英美二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业发展的时期不同,城市经济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同,对劳动力素质的选择性也不同,二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调整和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对我国农业人口流动现状的比较和分析,借鉴英美二国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与城镇流动劳动人口经济状况分析》一书通过大量案例和调查数据分析,指出未来城市需继续完善农民工社会政策,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社会人口流动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彰显社会公平,为城市后续发展提供更充足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南方农村》2010,(6):21-21
<正>最新出版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未来二、三十年,人口流动将呈现四大基本态势。一是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步放缓。报告显示,如果我国人口流动迁移政策没有大的变化,到2050年流动人口规模可达3.5亿人左右,但每年新增流动人口由近600万逐步下降到2050年的300万左右。  相似文献   

12.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劳动力资源数量及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快慢。文章采用综合分析及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国内外劳动力资源以及人口红利相关理论,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与人口红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红利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相关关系并不是恒定的,人口红利前期主要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而后人口红利阶段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职业教育水平,同时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人口红利有一定影响。该文还提出了优化调整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机制、加强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建立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经济转型等具体建议,旨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温涛  张鑫 《农村经济》2022,(11):77-87
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心理层面研究相对贫困对流动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相对贫困状况降低了其在当地的主观融入感。通过使用OLS和PSM模型研究发现不同标准下的相对贫困状态均显著降低了流动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感;异质性分析表明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本地住房拥有情况、户籍性质、流动方向和流动距离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存在以权利贫困为中介的部分中介效应;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正规就业和社会交往对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基于文中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几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分别构建了Logit选择模型和PSM倾向性匹配模型,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政策对农民工流动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对于"推"动劳动力外出务工具有正向影响;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产生了"拉回效应",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水平相对较高,社会保障对促进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区际产业转移是要素在空间层面的转移和重新聚集的过程。由于一国之内劳动力市场不能有效分割,欠发达地区无法保持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资源优势。本文基于劳动力流出大省安徽省的统计年鉴和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省劳动力跨省流动趋势及代际差异。研究发现,安徽省劳动力跨省流动人口数量继续增加,但占总流动人口比例有所下降,新生代劳动力正成为跨省流动的主要力量。本文研究也表明,东部地区的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尚未完成,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支撑条件在中部地区并未形成。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托达罗"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引入人力资本投资函数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动态均衡分析,并采用中国199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静态和动态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户教育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贡献最大,而西部地区贡献最大者则为农户迁移投资;城乡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正向路径依赖特征;增加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和迁移投资能够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健康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则存在区域异质性。根据地区差异有针对性促进农户人力资本存量积累和结构优化、突破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瓶颈,有助于促进城乡劳动力良性流动。  相似文献   

17.
数据     
正我国流动人口达2.47亿呈现稳定化、家庭化、多元化趋势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也是连续出版的第7本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人口的流动迁移行为的主导因素。未来,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增速放缓,但持续增长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同时,流动人口呈现了稳定化、家庭化、多元化等新的  相似文献   

18.
现有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或迁移对人力资本积累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的人认为劳动力流动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但是我国特殊的城乡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积累却有“双刃剑”的作用。本文从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出发,分析了这种特殊的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正负影响及其原因,提出尽快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其他二元政策,推进农村教育改革,降低城乡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的消极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农业部《“民工潮”的跟踪调查与研究》课题组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现状及趋势,分析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协助有关部门寻找正确处理一现象的政策手段。1994年5月,中央政研室、...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流动趋向家庭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农村》2003,(6):44-44
我国的人口流动正逐渐由分散的、跑单帮式的流动向家庭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过去的“单身方式”外出,而是以“举家迁移”的形式进行流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迁移问题专家段成荣教授分析说,从世界范围来看,流动人口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先锋阶段;二是家庭化阶段;三是大众化阶段。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中的家庭化过程。这也使得流动人口中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在我国超过1亿的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占到19.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